◎張 燕
(貴州省興義市文體廣電旅游局 貴州 興義 562400)
中華民族文化歷史十分悠久,并呈現出長盛不衰的態勢。優秀民間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它立足于廣袤的農村地區。新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單單是需要構建出適應性比較強的文化服務系統,還應當充分重視農村的優秀文化傳統。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歷程中,必須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積極挖掘民間文化并對其進行傳承和保護,這也是現階段理論研究中一項重要的課題內容。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和現代化的背景之下,廣大農民逐漸成為農村民間文化的創造者,并積極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及保護。農民對民間文化的愛戀實際上十分深厚,已經發展幾千年的優秀民間文化逐漸被農民挖掘及傳承[1]。民間文化只有根植在新農村建設當中,才可以將自身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才可以展現出更為強勁的生命力。
我國各個地區戲曲愛好者的數量非常多,歷史的發展衍生出很多豐富的戲曲節目。比如在我國十分出名的河南豫劇,起初就是農村戲曲愛好者在家里練習和演唱,而后再在各地農村中搭臺表演,才逐漸被人們發現并傳承下來;河北電視臺的《絕對有戲》很受群眾喜愛,無論是民間愛好者還是專業的戲曲表演者,都可以參與到此節目中。在此背景之下,各個地區的戲曲種類不斷增加,農民自發組織的民間藝術形式及文化活動也有很多,比方說抬花轎、吹嗩吶以及舞腰鼓等等(見圖)。河南寶豐,每年都會于正月十三在馬街書會組織藝術大集,人們都是自發的來到這個地方,并開展民間文化的傳承交流等工作。
在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發揮農民的力量和群眾的作用十分重要;新農村文化只有扎根在農民群眾當中,才可以將他們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出來。讓農民群眾積極參與農村文化建設、開展民間文化傳承及保護,推動農民逐漸成為民間文化領域中的主體內容,使新農村文化建設機制更加完善、更加充滿活力。

舞腰鼓
隨著農村社會結構逐漸發生變化,民間文化在傳承過程中逐漸出現斷層問題。民間文化技藝的傳承,往往依賴藝人的口述,以師徒或者是父子的形式傳承下去[2]。但是令人感到十分擔心的,是現階段傳承民間文化的藝人大多都已經老去,難以找尋到繼承自己衣缽的人。自從進入到改革開放的嶄新經濟發展時期,大量的青壯年離開農村,進入城市中打工或者是學習。年輕人在受教育水平不斷提升、自身視野更為開闊的前提下,其生活模式及愛好發生巨大變化,他們更為向往城市現代生活,將進入到城市中生活當成自己的目標,而對傳統的民間文化技藝,他們甚至會感覺到十分陌生,地方農村文化根基也因此受到嚴重影響。
如果想要對保護民間文化,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對各個行當的民間藝人進行保護。在解決這個問題方面,日本有著可以借鑒的經驗。日本在1950年施行的《文化財產保護法》當中,對身懷絕技的藝人及工匠制定了特殊政策,日本媒體將其稱為是“人間國寶”。自從1955年開始,日本政府就在全國范圍內部定期的選拔“人間國寶”,將大師級藝人和工匠選拔出來之后由國家嚴格保護,每年向他們發放200萬日元的特別扶助資金,幫助解決他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培養傳人[3]。
現階段很多傳統民間藝術,其實都是難以直接創造經濟效益的,所以民間傳統藝人的生活水平都不是很高。為了能夠對民間文化進行傳承及保護,政府的政策保護職能就顯得十分重要。現階段我國施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中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需要依據實際情況,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傳承人開展傳承及傳播等活動,在必要的情況下提供傳承的場所、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其參與到社會公益性活動當中。現行法律法規中提出的要求,應當予以切實貫徹落實。政府在保證民間文化傳承人的待遇之外,還應當積極組織民間藝人參與到教育活動中去,促使民間藝人認識到自身職責的重要性,從而積極開展各種民間文化傳承及保護活動,為我國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廣大農村地區擁有很多優秀民間文化,是從先輩那里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優秀民間文化是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精神產品,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隨著社會經濟的歷史變化,使得傳統民間文化在時代發展過程中的認同感逐漸變弱。所以,在我國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進行中,民間文化的傳承及保護應當得到充分重視。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為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我國構建可持續發展型社會的進程中起到推動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