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松
《方大曾:消失與重現》和姊妹篇《方大曾:遺落與重拾》先后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這是在長期尋找方大曾的旅程中一件值得紀念的事情。六十萬字重拾歲月遺珍,五百幅圖再現英雄風華,眼前的一字一句,一圖一景,是用腳步行走出來的,是用日月編織出來的,是用悲喜澆灌出來的,各種甘苦我心自知,高興且不必多說。
上世紀30年代中期,以小方為筆名的方大曾活躍于中國新聞界與攝影界,他是中外新聞學社的重要成員,與范長江、徐盈等人同負盛名。關注民生和時局,他以筆和相機為武器,投身愛國救亡運動,深入報道了“綏遠抗戰”。“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他第一時間趕赴前線,拍攝了大量來自戰地的珍貴照片,《我們為自衛而抗戰》《為國捐軀》《抗戰圖存》等報道引發強烈社會反響,被中西方媒體廣泛使用,鼓舞了士氣和斗志。他在長篇通訊《盧溝橋抗戰記》中預言“偉大的盧溝橋也許將成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發祥地了”。1937年9月18日,方大曾從河北蠡縣發出了《平漢線北段的變化》一文后,杳無音信。
1999年,一個偶然的機緣使我知道了方大曾,此后即展開了漫長的尋找之旅。先期采訪,我一個人或火車或汽車或步行,往復行程數千公里,從保定、石家莊、太原、大同到蠡縣,去史志辦、博物館、報社查詢資料,了解情況,曾被當做假記者,也曾被拒之門外。
由于方大曾失蹤的時候只有25歲,盡管他在當時已經聞名長城內外,但是彗星一般的耀亮和迅失,使他在《中國攝影史》中,不僅沒有獨立的篇章,而且也沒有完整的生平,關于他的描述加起來不足一百字,而在《中國新聞史》中更是難覓其蹤。
作為紀錄片工作者,我在長時間的尋找中,通過史料發掘和實地尋訪,努力去還原一個真實的、熱愛和平與自由的生命,這個年輕人用生活做背景,用生命做膠片,為我們真實紀錄了當年國難當頭的中國大地。如果說,最初的尋找完全是出于對人物的興趣和探求未知的欲望,過程中,隨著了解的深入,不知不覺變成了對于一種高尚精神的認同和追隨。
紀錄片《尋找方大曾》播出后,十多年來,方大曾是我放不下的心事,這份情感,如同釀酒,時間越久越陳越醇,在不知不覺中,我漸漸成了他的“家人”,對于親人的找尋,難道還需要有什么世俗的動機嗎?我的回答是,無怨無求!
小方的生命輪廓是破碎的,遺存的作品是散碎的,再加上我的業余時間是零碎的,這三重碎片擺在面前,所以,連綴方大曾的生命樣貌,重現精神華彩的這一夢想是困難的。
從小方家人留下的遺物遺照入手,結合史料發掘和實地尋訪,以及他的朋友圈、師友圈、戰友圈的梳理,近幾年,我先后出版了《方大曾:消失與重現》《解讀方大曾》《方大曾:遺落與重拾》等專著,失蹤了80多年的方大曾,終于進入了當代人的視野,被公眾所知曉。中國新聞史學界泰斗方漢奇先生說,“這是對中國新聞事業史人物研究和中國戰地新聞攝影史研究的一大貢獻。”著名軍事專家周小寧評價,“對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填補了學術空白,而且對于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民族精神,伸張正義和犧牲奉獻精神,具有極為寶貴的社會價值。”
尋找方大曾是一次關乎歷史追問的行動,也是由媒體人通過影像表達,進行的一次關于歷史責任的書寫,對我而言,更是一次家國情懷的洗禮和追問初心的自省。
方大曾不應該被歷史和時代遺忘,至少我們要用自己的行動,挽回那縷若隱若現的榮光,讓他永留人間,使正義、良知、家國情懷長久流淌在民族精神的主動脈。
方大曾不應該被民族和后輩遺忘,至少我們要用自己的努力,撥開那些若有若無的塵埃,讓他澤披來者,使擔當、勇敢、崇高理想永遠行走在民族復興的主航道。
我想,只有后輩堅持在同行的路上,小方的精神才能永不消失!
(作者系中央電視臺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