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明
山西大學魏曉鍇副教授的《困境下的多重博弈——戰后上海卷煙業政企關系研究1945—1949》一書近期正式出版,是為近代企業史及戰后社會經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卷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上海是近代中國卷煙工業和企業的中心。正如作者所言,抗戰勝利后,卷煙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生活中的一種必需品,煙稅的上漲、市場的波動、外匯的緊缺、工潮的起伏,幾乎每個環節都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方面的問題。作者以抗戰后上海卷煙業為考察個案,從中探究戰后政企關系與行業發展的實況,彌補了學界對此問題研究的不足,對于當代政企關系的改善也有較好的借鑒作用,故該著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1945-1949年間,上海的卷煙業面臨巨大發展際遇,但同時也受到多重因素制約。該書將戰后上海卷煙業政企關系的特點概括為既有矛盾又有合作,在斗爭中求生存,在合作中謀發展。而對于政企關系的具體內涵,該書分各個章節層層展開。因此,李娜的書評用“三重博弈”來概括戰后上海卷煙業政企關系,可謂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和實質。正如書評所言,“博弈”二字在著作的各個章節均有所體現。戰后上海卷煙業的三重博弈,集中體現在由卷煙稅收引發的政企博弈,由卷煙原料引發的行業博弈,由工人工潮引發的勞資博弈。書評緊扣“博弈”,并且對其內涵進行了很好的闡發和詮釋。“博弈”貫穿始終,構成戰后上海卷煙業政企關系的主線。
關于近代上海卷煙業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方憲堂先生的《上海近代民族卷煙工業》(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一書,但其對抗戰后的1945-1949年部分并未深入展開,政企關系亦缺乏系統論述。魏曉鍇的這部著作可以說是國內首部系統研究戰后上海卷煙行業史及政企關系史的專著。全書30余萬字,內容較為豐富,除聚焦政企關系外,正如作者所言,該著解決的主要問題還在于戰后上海煙業界的焦點是什么?究竟發生了怎樣的事情?為了將這些問題梳理清楚,作者在戰后上海卷煙業一手史料的搜集整理上用力頗多。全書的立論,建立在民國時期檔案、報刊等原始史料基礎之上。大量第一手史料的運用,成為著作一大亮點。
作為政企關系史的研究成果,該書在視角方面亦有特色。作者既避開以往政府史與企業史研究以政策抑或制度為重點的研究路徑,又突破產業經濟學的研究維度,從政府、社團、工人互動的角度探討戰后上海卷煙業政企關系的發展演變。該書并非進行籠統的考察,而是以上海市貨物稅局、卷煙業同業公會以及產業工會分別作為政府、行業與工人的主要代表,圍繞卷煙稅收、原料供應與工人年賞進行專題研究,相應展示圍繞著卷煙業而展開的政企博弈、行業博弈與勞資博弈,并通過中華煙草公司承購權的案例,透視了戰后“國營”企業民營化的艱難歷程及其背后利益糾葛。作者通過這種謀篇布局方式,既汲取了產業經濟學與企業史研究的精髓,又克服了這兩大學科相關成果常見的拘緊與澀滯之弊。
值得一提的還有全書最后一章中華煙草公司的案例。現今民族卷煙工業“中華”牌香煙,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作為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唯一的國營卷煙企業,中華煙草公司的來龍去脈值得探討。事實上,這一卷煙企業剛剛成立不久,在戰后國營事業“民營化”的浪潮下即陷入曠日持久的承購權糾紛之中。為將這一案例梳理清楚,作者綜合利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上海市檔案館、上海社科院及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等處史料加以考訂,可謂“窮經皓首”。承購權糾紛案最終無果而終,不僅是卷煙企業的困境,更是“弱政府”的體現,成為戰后中國困境的一個縮影。
總之,李娜的書評恰如其分地總結了此書的特色,是一篇合格的學術書評,正如其所言,全書史料詳實,視角獨特,研究方法創新,從政府、社團、工人互動的角度探討了戰后上海卷煙業的多重博弈,及其背后反映的政企關系的演變與復雜面相,為民國企業與政府關系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進一步深化了國內學界的戰后社會經濟史研究。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