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靄羚
摘 要:近年來,由于我國城市建設速度越來越快,以及工業發展取得空前進步,對我國生態環境水土保持造成一定影響,使得我國生態自然修復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不能達到理想效果,進而影響我國工業和城市建設的長遠發展。為此,我們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措施來將水土保持的重要理念推入落實到人們心中,進而做好生態文明建設,以加強我國經濟的長遠穩定發展。鑒于此,本文是對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與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研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S15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12-0006-01
隨著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各行各業發展都取得矚目成就,但同時也帶來一些生態環境問題,尤其是在水土保持方面,已成為當今社會所關注的重點話題。為保證城市擴張和工業發展都能夠得到有效進行,我們必須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的水土保持。
1 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主要內涵和整體思路
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具體指特定土壤侵蝕區域,借助生態系統自身的壓力解除,依照生態學理論,利用生態系統現有組織結構與調控能力,讓某些受損系統能夠恢復至健康狀態,達到可持續利用目標。
2 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及生態文明建設概述
2.1 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概述
所謂的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是指在土壤侵蝕問題突出的區域,通過對生態系統所承受負荷壓力的有效緩解,結合生態學方面的各種理論知識,促使這些地區受損的生態系統能夠自我調控、人工調控等方式的作用下,逐漸恢復到正常的狀態,促使其中的水土資源得以保護,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高。實踐過程中對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時,應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受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恢復、可持保護等。在重視其自我調控能力實際作用發揮的基礎上,需要配合使用人工輔助方式,實現水土資源、經濟社會資源的高效利用。在具體的修復過程中,應根據生態防護用地及生產生活用地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強的措施進行處理,優化系統結構。促使生態系統能夠恢復到健康狀態。具體的措施包括:注重封育禁牧與退耕還林舉措實施,確保生態系統具有良好的修復效果;重視人工草地建設;落實水土流失遏制工作等。這些措施的實施,有利于增強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效果。
2.2 生態文明建設概述
有關生態文明建設內容,是由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它是指建設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環境承載力,把握好環境規律,在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引導下,最終達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要求。實踐過程中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需要正確認識自然,把握好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及共同發展。同時,需要考慮環境承載力,優化產業結構,改進生產方式,滿足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要求,為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提供保障。同時,應理解生態文明內涵。具體包括:先進的生態文化、完善的生態制度、發達的生態經濟、適度的生態生活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從其主戰場和主陣地的資源環境問題入手。資源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和消費模式問題。實踐過程中加強這些問題處理,有利于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
3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措施
3.1 加強和完善人們的生態保護理念
通常情況下,我國水土流失主要是受到人為和自然兩方面影響而產生的。自然因素一般不可避免,我們只能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但是人為方面卻是可以得到有效的改變的,這對生態文明的建設是十分重要的。究其原因,近年來產生一系列的人為破壞問題主要是由于人們心中缺乏加強生態保護的意識,他們認識不到生態環境被破壞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對其后果的嚴重性沒有深刻的認識,因此,常常在監督較為寬松的地區,由于各種利益等因素,而對生態環境造成大量的破壞,這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加大力度對人們的思想觀念進行教育,以此來促進生態保護觀念深入落實到人們心中,讓人們懂得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能夠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自覺進行監督和管理,不做那些傷害環境、破壞環境的事情,進而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3.2 加強先進科學技術的引用
為使得我國生態環境能夠得到更好地保護和恢復,我們除了采取相關措施來促進生態環境進行自我恢復外,還要注意引進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來促進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由于近年來我國科技的發展非常迅猛,并且取得優異的成就,尤其是那些比較高端的科學技術,對我國生態環境的恢復將是十分重要的。相關研究人員在對水土流失的治理中,要注意將科研成果的真正價值體現出來,同時也要注意以生態環境建設的實際情況來采取相關的技術,進而保證生態環境建設能夠更加綠色化。此外,相關部門之間也要注意加強科學技術之間的相互交流,從而建立全面系統的水土保持監測體系,從而保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有效開展。
3.3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確立生態優先的戰略導向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更新了過去對于生態環境的認識,是對“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等認識的理論升華,進一步明確了生態優先的重要性。十八大以來,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已成為共識,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也逐步深入人心。但祁連山等生態破壞事件中不作為、亂作為、不擔當的現象,表明轉變發展理念任重道遠。當前第八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在即,推動把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生態優先”作為重要主題十分必要。
3.4 著力補齊生態環境短板,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當前全國社會總體進入小康,人民群眾開始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開始從“求生存”“盼溫飽”,過渡到“求生態”“盼健康”,希望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要堅持以環境質量為核心,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堅決打贏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努力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當前重點是做好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快水污染防治、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等工作,加快補齊短板。
3.5 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修復工作
在我國很多偏遠的農村地區,存在著植被面積小、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但由于這些農村大多是地廣人稀、經濟不發達等一些偏遠地區,所以常常缺乏一些有效的治理,影響了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因此,我們必須認真重視起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尤其針對農村的水土流失問題,相關工作人員應積極對當地生態環境進行考察和研究,進而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如因地制定一些生態移民或者生態修復方案,從而更加科學地治理、恢復和建設農村生態環境。此外,還要注意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格局進行科學嚴謹的劃分,建立系統的生態治理格局,以防止后期生態修復工作產生在在破壞現象,從而促進我國生態修復的長遠發展。
4 結語
經濟水平的日益提升,社會生產方式的不斷優化,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加快經濟發展速度的過程中,為了避免人類生存環境遭受破壞,需要將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工作落到實處,明確具體的工作目標,提高不同技術措施利用效率,給予生態環境質量可靠性科學保障,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此同時,應強化責任意識,提升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整體認知水平,促使相關的舉措得以實施。
參考文獻
[1]和創玲.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與生態文明建設[J].農業與技術,2017,37(17):69-70.
[2]王麗,劉曄.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和生態文明建設分析[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6,(09):12-13.
[3]林學瑞,張茨林,揣澤堯,馬少杰.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4,33(04):88-91.
[4]王鳳嬌,上官周平.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與生態文明建設[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3,11(06):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