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波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規模逐步擴大,人們對城市的交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好地迎合城市建設對當前公共交通的需求,各大都市都著手開展建設地鐵交通系統。地鐵交通系統的監理,不僅能夠改善城市交通擁堵的現狀,而且可以增加人們出現的效率,一舉兩得。在地鐵系統日常運營過程中,地鐵設備的維修養護工作是確保地鐵設備以及地鐵系統穩定、安全運行的基礎。我國地鐵系統大多建立在一些發達城市中,因此,對地鐵設備故障維修經驗較少,從而導致在設備的維修過程中存在些許不足之處。基于此點,本文將展開重點分析。
關鍵詞:地鐵設備維修;不足;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U231.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12-0062-01
1 引言
目前,地鐵已經發展為我國公共交通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也能側面反映出一個城市的發達程度。保證地鐵設備穩定運行不僅是確保地鐵安全運行的關鍵因素,而且是整個地鐵運營管理的核心內容。地鐵設備種類繁多,維修復雜,其中涉及屏蔽門、低壓配電系統、環控系統、水系統以及電扶梯等設備,大多數設備都是和乘客有著直接關聯,使用較為頻繁,容易出現損耗,因此,其時常出現故障,地鐵部門一定要對故障設備進行科學的、有效的、及時的維修與養護管理,這樣才可以使地鐵的穩定、安全運營得到有力保障,全面發揮地鐵系統的社會服務功能。
2 地鐵設備維護管理的模式
如今,我國地鐵設備維修管理模式和大多數國際地鐵管理模式相同,這種管理模式一般實行分層管理:一層是自有維修,代表地鐵部門維修部技術人員實施的維修與養護;另一層是委外維修管理,代表將地鐵設備的維修工作委托給專業維修企業,從而對故障設備進行針對性的維修與養護。兩種不同層面管理的內容都是對地鐵設備進行前期管理與后期管理,其中,前期管理的內容是根據實現擬定的定期養護方案,對地鐵相關設備進行全面檢修,這是為了有效降低故障的發生率;后期管理的內容是在地鐵設備出現故障后實施及時、有針對的處理,這是為了將故障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確保地鐵運行的連續性。本文主要針對地鐵設備自有維修展開討論與分析,闡述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有效的改善措施。
3 地鐵設備維修管理存在的不足
3.1 維修管理缺乏科學性
首先是對資源的管理缺乏科學性。據相關研究表明,增加生產質量與提高生產效率的重要基礎就是降低成本,但是當前大多數地鐵公司對設備的定期檢修養護都是按照專業劃分的,之后在實施精細化管理,這就導致負責不同設備的專業人士會出現重復檢修狀況,浪費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其次,地鐵設備質量管理以及維修過程中缺乏科學性,大多數地鐵設備維修部門單單是針對某一故障與質量問題進行檢修核查,沒有對檢修的成果與經驗進行總結,沒有完善現有的維修管理方案,從而使維修管理的質量得不到顯著提升,屬于一種純被動維修管理。
3.2 維修管理模式狹隘
如今,大多數地鐵企業管理部門對于設備維修人員管理的方式都是粗放型管理,雖然制定了大量獎懲機制以及規章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缺乏科學性以及明確性,從而導致績效考核結果不公正,大多流于形式。對維修人員的管理相對狹隘,忽視了對維修人員企業文化輸送以及獎勵的重要性,使得維修人員嚴重缺乏工作責任心,工作積極性不高,自主工作能力相對較弱。
3.3 沒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維修管理機制
地鐵企業對地鐵設備維修管理主要實行縱向管理,簡單來說,就是企業維修中心→故障設備→維修人員。但是,在設備實際維修與養護的過程中,也需要車站控制室、監控中心的參與,甚至需要得到委外公司的幫助。實行縱向管理進而忽視了橫向管理的作用,從而導致出現由于協調不一致、不及時進行的跨級維修、盲目維修、無效維修等問題,造成設備維修工作不僅效率低,而且沒有章法,影響了地鐵設備以及地鐵系統的正常運行,嚴重降低了地鐵企業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
4 地鐵設備維修不足的改進措施
4.1 提高地鐵設備維修管理的科學性
首先,必須對地鐵設備進行綜合性的養護管理;目前,專業院校畢業進入維修崗位的維修人員本身具備一定的設備維修能力與方法。地鐵部門可以對其實施系統的崗位培訓,采取一對一帶教形式,使得維修人員的綜合專業素養得到大幅提升,使其能夠完全從容應對地鐵設備日常的維修與養護工作;不僅如此,還可以結合地鐵設備的特點制定規范的維修養護表格,使設備的維修養護更具系統性以及綜合性。其次,增強預控性養護方案;換而言之,就是結合地鐵設備零部件的使用壽命以及設備實際的運行狀況建立預防養護體系,從而將設備出現故障的概率降到最低。最后,通過連續質量管理模式對整個維修過程中實施監管;地鐵設備維修屬于非靜態的過程,不同技能實施,不同層次維修帶來的效果各不相同,不僅需要對未來運行效果進行評估,而且需要對現在運行效果提供保障。因此,對整個維修過程的質量監管必須保持連續性。在維修的全過程中,維修人員一定要嚴格按照設備相關維修規范實施維修操作,不斷發現與判斷自身的不足,并及時進行自我完善,同時監管人員還必須在連續質量監管的過程中發現其中的漏洞,制定針對性的意見,并對實施改善措施的效果進行二次監管,從而實現對維修過程以及維修人員的雙重監管目標,使得地鐵設備維修的質量得到大幅提升,為地鐵以及相關設備的穩定運行提供有力保障。
4.2 改善現有地鐵設備維修管理模式
為了保證地鐵設備維修人員能夠在日常維修工作中進行綜合性的維修管理,地鐵部門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上崗培訓體系,通過定期舉辦培訓活動,來豐富維修人員的專業技能,增加維修人員的維修知識,從源頭上加強維修人員設備維修的效率以及質量;接著,必須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績效考核制度,從維修人員的科技創新、工作技能、工作態度、職業道德等多個方面考核維修人員的實際工作成效,并結合考核的結果制定多層次(包括精神與物質層面)、合理的激勵機制,從而大幅調度維修人員的積極性;不僅如此,地鐵企業還需要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以此來提高維修人員對企業的歸屬感。最后,地鐵企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實行人性化管理,管理人員必須深入到基層維修人員中,了解其實際的需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滿足其物質與精神層面的需求,間接提高設備維修的質量與效率。
4.3 建立全方位的地鐵設備維修管理體系
地鐵部門需要在日常設備維修工作中不斷總結以往維修經驗,全方位思考,建立完善的地鐵設備維修管理體系作為技術后盾,協調橫向管理與縱向管理,以免發生相同的故障問題。橫、縱向管理協調機制可以從下面兩方面入手:(1)建立更加簡潔、流暢的信息管理體系。以現有地鐵運營管理信息共享為基礎,建立元信息管理中心,對地鐵設備的全部信息實施整合管理,其中包括使用年限、歷史維修、特征、生產廠商、機型以及參數等,從而優化各個不同信息共享的工序。(2)以中央調控中心為基礎建立設備維修聯動橫向協調部,使其與縱向管理協調一致,共同進行地鐵設備維修管理方案的制定,同時建立指令性文本,使設備的維修更加全面與規范。
5 結語
綜上所述,在地鐵系統日常運營過程中,地鐵設備的維修養護工作是確保地鐵設備以及地鐵系統穩定、安全運行的基礎。因此,相關部門必須及時發現其中的不足之處,并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以此提高設備維修的效益與質量,從而保障地鐵系統的穩定運行,進而提高地鐵企業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健.基于BIM的地鐵車站機電設備維修研究與應用[D].華中科技大學,2016.
[2]劉伯鴻.淺談地鐵設備維修管理[J].現代城市軌道交通,2009,(03):65-66.
[3]劉智煒.地鐵設備維修外包項目管理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