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6-00-02
一、理念導航
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更是一份責任和擔當;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智慧和藝術(shù)。“教學相長”是指教與學的兩方面在教育過程中互相影響和促進,得到共同的進步和提高。為人師者理當如此。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我們要跟小孩子學習,不愿向小孩學習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個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問題,小孩的困難,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氣,如何能救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讓他們發(fā)揮出小小的創(chuàng)造力?”
二、問題呈現(xiàn)
2009年由于工作需要我從高中來到了縣實驗小學任教,第二年擔任畢業(yè)班六年級的語文教學并擔任班主任,第三年便輪回到了一年級。從高三英語到小學一年級語文,這種較“猛烈的”角色轉(zhuǎn)換,實在讓我有些措手不及。高中學生的成熟、自律、穩(wěn)重實在不是剛從幼兒園出來的“小屁孩”們所能比擬的,就是六年級的孩子雖成熟不足,稚氣未脫,卻總也是單純可愛、積極向上、可塑性強,能讓人充分感受到青春年少的力量和對生活熱情、向往的精神,時時能為沉悶的課堂生活帶來一絲絲清新涼爽的風。
而一年級則是另一個極端。剛從幼兒園出來的孩子,一個個如同剛放出籠的小鳥,睜著圓溜溜、黑漆漆,充滿渴望與好奇的眼睛打量著周圍所有的一切。對他們而言一切都是新鮮、有趣的,圓圓的眼睛里充滿了對未知的好奇與渴望探索的強烈欲望;孩子向來是天真無邪而又百無禁忌的,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想到什么就干什么。但“老師”對他們來說卻始終是“神圣”的、“權(quán)威”的,不可違背的。當然其中也不乏例外,周小偉、王格、劉昊然便是“少數(shù)例外”中的突出典型。他們是“初生的小牛犢”敢于“挑戰(zhàn)”、“藐視”老師權(quán)威的,所謂“出了格”調(diào)皮的孩子。別的小孩不敢想、不敢做的卻恰恰是他們想挑戰(zhàn)、想嘗試的;老師嚴令禁止的,他們卻偏偏要去試一試,并似乎以此為樂。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們?nèi)齻€的名字在學校里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任課老師對他們頭痛不已,做為班主任的我更是每天都被他們幾個弄得不勝其煩。
其中的周小偉更是“無惡不作”。每天不到教室門口,我便會被班里一大群“苦大仇深”的孩子們給圍住,紛紛向我“控訴”周小偉的“罪行”。如:他在xx課上當大家都認真聽老師講課或?qū)P膶懽鳂I(yè)時,扯著大嗓門亂喊亂叫了;他又去“滑樓梯”了(既趴在樓梯扶手上以“倒栽蔥”的姿勢飛快地從高處滑下去……);他又從乒乓球臺上往下跳了……此外,他還會不顧一切、面紅耳赤地與小女孩搶奪本來不屬于他的東西,直到把對方嚇哭或打哭為止;還會在體育課上趁警衛(wèi)不注意偷偷地拿起警棍向“可憐”地小同學們揮動……也許是受到了孩子們“義憤填膺”的表情和態(tài)度的感染,每次聽到這樣的事我都會很氣憤。而當我怒氣沖沖地把他叫過來詢問時,他的第一句話都是:“沒有,老師,沒有……”或者“不是我,老師,不是我……”。于是,他又多了一項“罪名”——說謊!因為事實很明顯,而人證、物證又很豐富。
三、診斷析因
在驚詫、憤怒之余,我不禁納悶:這孩子怎么會如此地大膽、霸道、無法無天?有時氣極了便免不了會粗暴地大聲呵斥,在屁股上打兩下,或者在他小小的光頭上敲兩下。可是不管你如何嚇唬、恐嚇、威脅,情況似乎都沒有太大的改變,他依然如故地欺負同學、違規(guī)違紀:爬球臺、滑樓梯、打人……我也曾和孩子的父親交流過,看起來很是通情達理的一個人,每次來學校總是陪著笑臉并要求老師對孩子嚴格要求。他母親則是一位言語不多、老實巴交的工廠工人。兩人看起來很是恩愛,而且對孩子也不錯,所以感覺上孩子不該是這樣的不懂事!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他的行為不但沒有多大收斂,有時甚至會變本加厲。而且說謊的毛病愈演愈烈,尤其當他看到我非常生氣時……漸漸地我連原有的一點耐心也快失掉了,并開始在心里暗暗說服自己:他是天性如此,無可救藥了!
可是后來的一個電話改變了我。我從電話中得知原來他的父親和母親已經(jīng)離婚,現(xiàn)在的媽媽是后媽!而孩子的奶奶又剝奪了他親媽看孩子的權(quán)利。震驚之余,我有了很深的內(nèi)疚感,原來孩子還是如此的不幸,而在他需要關(guān)心、愛護和幫助的時候我卻拒他與千里之外。雖然他的父親一再強調(diào)“他還小,不知道”,但這樣的事對于孩子那幼小、敏感的心靈肯定會有影響。而且即使他對這樣的事印象不深,但周圍人的眼光、議論也會讓他有所察覺。
四、運作過程
再次面對他時,望著他有些膽怯、抗拒的眼神,想起自己以前對他兇巴巴的態(tài)度,我不僅更加內(nèi)疚。平日的怒氣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是關(guān)愛的神情和平和的語氣。起初,他的眼中閃過一絲詫異,而后眼神中便出現(xiàn)了不多見的溫順和乖巧,我心中一陣激動。望著他小小的光頭、胖乎乎的圓臉,我突然覺得其實他也是很可愛的。輕輕摸著他的小光頭,我俯下身子,看著他的眼睛輕聲說:“小偉,你覺得這樣做好不好?我們以后不再這樣了,好嗎?”他忽地抬起頭來,“嗯!”望著我的眼睛重重地點了點頭。再后來,每當他再犯錯的時候,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樣“雷霆大發(fā)”,而是盡量輕描淡寫、言語溫和地指出他的錯誤。在我的鼓勵和暗示下,所有的同學都對他充滿了期待和信心,他也感受到了這一點從而更加收斂自己。此外,我還時不時地為他一點小小的進步而進行“大肆”的表揚和獎勵。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他有了明顯的轉(zhuǎn)變:不再“肆意”搶奪別人的東西;不再亂拿東西打人;上課能認真聽講、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學習成績也有了大幅提高。雖然,有時他仍然還會滑滑樓梯、爬爬球臺,上課時還會搞搞小動作……但和以前相比已是輕了許多。同時,我也意識到他拿“警棍”打人也許和我以及其他老師平時愛拿教桿嚇唬他們有關(guān)。因為模仿是孩子們的天性,而他們又沒有是非輕重之分,只是一味地盲從。他們模仿他們心目中最有權(quán)威、最可信任的人——老師,因為在他們看來老師是不會犯錯的,卻沒想到正是他們最信任的人把他們引入了“歧途”。
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言行,上課也不再用教桿之類的東西。果然,之后他這方面的情況也有了明顯的改善。從那以后,我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一舉一動都格外小心,努力不給他們一點從我身上學到不良習慣的機會。
后來發(fā)生的一件事讓我對周小偉的看法有了更大的轉(zhuǎn)變。學校廁所附近有個炭池子,冬天燒完暖氣還剩了一些炭沒有拉走。學校怕學生進去亂踩,便用一塊木板臨時擋在出口處。可近來老是發(fā)生木板被人踢倒的事情。雖然問題不大,但事關(guān)“習慣”培養(yǎng)的問題,而且校長老要去彎腰把它扶起來,固定好,時間長了不免心頭火起,決心查出“真兇”。正好炭池上面有個監(jiān)控器,校長便調(diào)出監(jiān)控,終于發(fā)現(xiàn)了“罪魁禍首”之一。為了保險起見校長讓我去確認了一下,我一眼便認出那個戴著眼鏡的“小光頭”正是我班的周小偉。怒不可遏之下我想借這次機會好好教訓他一下,便沒有直接訓斥他,而是當著全班的面問:“這兩天又有人違犯紀律還被校長逮到了,是誰干的最好自己站起來承認……”周小偉馬上一臉輕松地喊起來:“不是我!”他大概以為別人也犯了錯讓校長給逮了“現(xiàn)行”,聲音里還有一絲幸災(zāi)樂禍。我立刻沉下臉來,嚴厲地問:“是誰把炭池子的擋板給踢倒的?”說完這話,班里恢復(fù)了沉寂。我正要嚴肅地指出周小偉的錯誤時,一只小手意外地高高地舉了起來:“我,老師,是我……”這一次的聲音里充滿了歉意,小眼睛從眼鏡框上望過來——居然正是周小偉。我詫異地愣住了,別的同學也都意外地望著他。要知道他以前干了“壞事”,就是抓住手脖子也會死不認賬的呀!這次居然能主動承認錯誤,我內(nèi)心一陣激動,可還是裝出生氣的樣子批評了他幾句,因為他屬于那種“給點陽光就燦爛”類型的,不能讓他覺得就此沒事了。批評完之后,我又高興地說:“雖然周小偉這次又犯錯了,但是老師很高興,因為他能主動承認錯誤,這一點是值得表揚和我們大家學習的!”所有的同學都一起鼓起掌來。他本來有點沮喪的臉上也露出了微笑。我又說:“但是以后要注意不能再犯了!”他立刻重重地點了點頭,裂開他的大嘴巴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望著他有點滑稽的小光頭,圓圓的嘴巴和偷偷從眼鏡框上忘過來的真誠的眼睛,我抑制住想要去擁抱他的感覺,在心里默默地祈禱:“加油吧,孩子!”果然,那之后他沒再碰那塊木板一下。
雖然,他以及其他孩子還總是免不了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但我已學會了平心靜氣地去對待,學會了換個角度去思考,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去考慮問題,不再是簡單、粗暴地想用老師或大人的“權(quán)力”和“威嚴”令其服從或屈服。
五、反思小語
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又各自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jīng)歷,所以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看待世界和處理問題的方法,我們不可能也不應(yīng)該要求他們完全一致,更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去對待他們。要想成為他們的朋友,贏得他們的信任、理解和尊重,就要學會彎下腰去和他們交談,學會從孩子的視角去看問題,滿足他們與大人平等交流的愿望。每個孩子都是渴望成功、贊美、關(guān)愛和平等的,俯下身去真誠地與之溝通,你才能真正地“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問題,小孩的困難,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氣”,也才能“救”他,才能“知道他的力量”,從而讓他、他們“發(fā)揮出小小的創(chuàng)造力”。
在課堂上我教給孩子們文化知識和做人的道理。在課堂之外,孩子們也教會了我許多:孩子們讓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讓我還學會了寬容、理解、接納、耐心,還有愛……在與孩子們相處的日子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長和進步:我懂得了看問題不能光看表面,要學會挖掘它內(nèi)在的東西,找到根源才是找到了“病根”,從而才能“對癥下藥”,真正做到“藥到病除”。
孩子們還教會了我與人“簡單”相處。無論兩個孩子前一秒打得多么激烈,而后一秒他們可能又會成了無話不談、親密無間的朋友。不像我們成人,吵了架無論多么想和對方復(fù)合,往往礙于面子不肯先伸出手去,結(jié)果錯過了多少美妙的時光……其實有時候最簡單的方法往往卻是最有效的!
曾以為是我們教育孩子長大,現(xiàn)在明白是孩子讓我們再次成長。曾以為教育就是能量的輸出,現(xiàn)在領(lǐng)悟到教育其實是能量的交換。“真正的教育永遠是相互的,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不斷發(fā)現(xiàn)自己的過程!”
“教學相長”是句老話,但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我們是孩子們的老師,但在某種程度上孩子們也是我們的老師。教育,發(fā)現(xiàn),感悟,成長,是人生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