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猛
摘 要:本文梳理了廣州地鐵五號線早高峰運輸現狀,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了運輸的困難點。針對十三號線接入后的情況,對五號線早高峰的運力匹配情況進行了研究,探尋運力匹配的最優方案。
關鍵詞:地鐵;早高峰;運力匹配
中圖分類號:U29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12-0232-04
1 五號線運營現狀
五號線是廣州地鐵線網中東西走向重要干線之一,貫通廣州市中心組團舊城中心區和珠江新城CBD、聯結西部發展區和東部產業轉移帶的東西向軌道交通骨干線。五號線滘口至文沖段于2009年12月28日開通試運營,線路全長約31.9km,共設24座車站,采用6節編組L型車,最高運行速度是90km/h。線路情況如圖1所示。以下從客流情況、運能設置、供車情況三方面對五號線運營現狀進行分析。
1.1 客流情況
1.1.1 客運量
隨著線網跨越式發展,多條線路接入換乘,五號線客流穩步增長,2013年至2017年,客運量每年平均以6.4%的速度增長,運能每年以約4.4%的速度增長,具體見表1。2017年日均客運量109.4萬人次,其中工作日113.4萬人次, 2018年十三號線接入后運營壓力進一步加大。
1.1.2 斷面客流及滿載率
五號線工作日的超大客流主要出現在早高峰(7:45-8:45)下行車陂南~珠江新城區段,最大滿載率在130%以上。每年的滿載率變化情況見表2。
(1)下行方向。以2017年11月為例,工作日早高峰7:30~9:15滿載率均超過100%,最大斷面客流出現在8:15~8:30員村~潭村下行區間,為13126人/15min,滿載率133.2%。
早高峰下行方向7:45~8:45車陂南~珠江新城區段滿載率逐漸升高,滿載率進入110%~140%區間。珠江新城~五羊邨滿載率明顯下降。各區間在對應時段具體滿載率如圖2、表3。
(2)上行方向。如表4所示,早高峰上行方向8:00~8:30廣州火車站~五羊邨區段滿載率超過100%,最大斷面出現在8:15~8:30楊箕~五羊邨上行區間,9671人/15min,滿載率114.5%。7:50~8:30期間廣州火車站上行站臺壓力較大,站臺排隊候車乘客較多,上行列車到站時車廂內已接近滿載,乘客上車后仍有較多乘客無法上車。
由以上分析得出:一是五號線早高峰下行方向運能存在瓶頸,尤其在車陂南~珠江新城區段滿載率過高,亟需解決;二是火車站上行滿載率偏高,也需調整。
1.2 運能設置情況
2017年11月,五號線工作日期間執行時刻表《Z5135》,工作日上線48列,早超高峰行車間隔2分06秒,下行方向超高峰持續1小時。《Z5135》時刻表參數見表5、表6。
五號線的早高峰采用不均衡運輸,在高峰期的部分時段,在部分區段內,額外投入列車,形成短時超高峰。
1.3 常態化客流控制
車陂南站是四、五號線換乘站,是早高峰期間下行方向超大客流的起點站,也是五號線客運壓力最大的車站,時刻表在7:30~8:30提供了最大運能。車陂南早高峰是主控站,無固定人數限制;大沙地、三溪、東圃輔控站,控制進站人數1000人/15min。
1.4 五號線供車情況
通過表7可知,五號線總車輛數62輛,《Z5135》時刻表最大載客上線48列,正線備用車1列車,車廠預備狀態良好車輛2列,可供上線運營列車52列。
2 十三號線接入后的影響
廣州地鐵十三號線首期于2017年12月28日開通試運營,線路起于魚珠站,在魚珠站與廣州地鐵五號線換乘,接入后對五號線的客流造成了一定沖擊。
2.1 新線接入后五號線客流情況
十三號線接入后,五號線日均客運量為117萬人次,最大斷面客流出現在早高峰(8:00~8:30)獵德~珠江新城下行區間,達2.6萬人次/30min。詳細情況如圖3、圖4、圖5所示。
十三號線接入后,五號線最大滿載率148%,出現在7:30~8:00員村~潭村下行區間,較2017年11月上升16%。
2.2 十三號線早高峰(8:00-8:30)OD(交通出行量)流向分布
早高峰十三號線客流除本線(13.0%)外,主要流向三號線(占比20.9%)、五號線(占比16.4%)、一號線(占比10.0%),其次為流向二、三北、四、六、八號線,約占5%~9%,流向七、九號線、廣佛線的客流較少。
從圖5、表8的情況可以分析出,十三號線接入后,換乘客流主要流向了車陂南~珠江新城段,五號線車陂南~珠江新城段的斷面客流進一步加大,五號線早高峰的運力安排需要與之相匹配,運輸組織需進一步優化。
3 十三號線接入后的應對措施
3.1 增加高峰期上線列數,提升運能
五號線早超高峰的行車間隔已達2分06秒,已達到設計極限值,排除進一步壓縮行車間隔的方案后,考慮通過增加高峰期上線列車數,提升整體運能。
(1)方案一:總上線列車數增至51列。早高峰期上線45列車,較原方案增加5列,行車間隔2分34秒,超高峰時間約70分鐘,超高峰期由7:45~8:45調整至7:30~8:40,總上線列車數51列。
優點:高峰期運能提升12%;下行方向的滿載率不會進一步增加;上行方向最大滿載率降至約101%,超高峰持續時間變長。
缺點:五號線共配屬62列車,高峰期上線51列車(備用車1列),供車率達84%,車輛供車壓力較大。列車故障扣車數量較多,涉及重大改造作業頻繁,如列車出現故障,將出現早高峰供車不足而導致抽線的情況。
(2)方案二:總上線列車數增至50列。早高峰期上線44列車,較原方案增加4列,行車間隔2分37秒,超高峰時間約60分鐘,總上線列車數50列。
優點:高峰期運能提升10%;下行方向的滿載率增加幅度不大;上行方向最大滿載率降至約103%;超高峰時長與原方案一致。相比方案一高峰運能有所下降。
缺點:與方案一存在的缺點類似,但供車壓力有所降低。
(3)小結。通過表9對比、分析,優先考慮客流需求,結合設備負荷能力、車輛供車情況,十三號線接入后五號線提升運能實施方案一,總上線列車數51列,備用1列車。
3.2 采用不均衡運輸手段
五號線的行車周期為115.5分鐘,上線51列車,如果按照均衡運輸組織行車,最小行車間隔等于周期除以上線列數,則為2分16秒。部分客運重點區域的運力不足,而部分區域又同時存在運能浪費的情況。采用不均衡運輸,可以短時將運力投放到客運壓力最大的區域,把這些區域的行車間隔壓縮到最低,可以有效的利用運能。
五號線早高峰往下行方向短時額外投入5列車,重點解決車陂南~珠江新城下行的擁堵;同時上行也額外投入1列車,有效地緩解了火車站上行線的客流壓力。
3.3 加大文沖~魚珠段下行線運力
如表10所示,十三號線首期開通初期,8:00~8:30期間往五號線魚珠以西有4099人,而五號線列車AW2運能1407人,《Z5035》時刻表在8:00~ 8:30時間段內共有9列車投入到魚珠~文沖段。新時刻表《Z5036》在8:00~8:30增加3列車投入上述區段,共投入12列;同時實施點對點精準投入2列空車到魚珠下行站臺,較好的疏導了十三號線換乘客流。
3.4 優化重點站精準投放空車安排
五號線車陂南站是早高峰下行方向的超大客流起點站,且車站站臺小,客流集中,極易引發客傷等風險。結合進站客流情況以及四號線的換乘客流特點,7:30~8:30期間在車陂南下行投放5列空車疏導客流。五號線魚珠站也是十三號線終點站,8:00~8:30期間在魚珠下行投放2列空車疏導換乘客流。
3.5 優化客流控制
優化部分五號線早高峰常態化客流控制站點,減少早高峰期間大沙東~車陂南進站人數,從而緩解車陂南~珠江新城各站的乘車壓力。
4 應對措施實施效果
4.1 五號線重點車站實施情況
(1)車陂南站。共投放5列空車(站臺到點7:41、7:49、8:00、8:14、8:25),在7:30~8:30期間站臺壓力明顯緩解,有效的解決了五號線客流最困難的站點的客運壓力,最后一個空車過后站臺客流基本緩解。
(2)魚珠站。共投放2列空車(站臺到點8:02、8:15),空車利用率較高,乘客均能上車,到目前為止能夠較好的輸運十三號線的換乘客流。
4.2 方案實施情況分析
通過增加運能、空車精準投放及客流控制等措施,車陂南站下行的客流壓力稍有緩解;有效減輕了魚珠站接駁十三號線換乘客流的壓力;車陂南~珠江新城下行線的客流情況較十三號線開通前未進一步惡化,運力匹配情況較好。
5 結語
十三號線接入后,對五號線早高峰的客流組織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對五號線的客流特點進行了充分的分析后,采取增加上線列數、不均衡運輸、調整運力分布、空車精準投放等一系列措施,較好的匹配了客流的變化,解決了五號線的運輸難點。通過本文的研究,也為后續地鐵線路開展運力匹配研究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張海全,宋利明.行車組織規則(四、五號線)[S].廣州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2017.
[2]曾憲彬,鄭曉民.廣州地鐵控制中心應急處理程序(五號線滘口至文沖段)[S].廣州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2017.
[3]李文,萬宇輝.地鐵列車運行調整方法[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3,16(9):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