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靜
摘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其影響滲透到各行各業,大數據背景下,教學領域也面臨著重大變革,高職院校以培養學生技能為首要目標,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無法滿足行業對學生的技能要求,文中將討論大數據環境下,如何更好的利用大數據,提升教學效率效果,進行課程創新。
Abstrac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its influence is infiltrated into all walks of lif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the teaching field is undergoing major chang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primary goal is developing student's skill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can no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in the industry for students. In the article, it will discuss how to make better use of big data, so a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carry out curriculum innovation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big data.
關鍵詞:大數據;計算機;課程創新
Key words: big data;computer;curriculum 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19-0290-02
0 引言
大數據的概念是最早由麥肯錫公司提出的,大數據是對大量、動態、能持續的數據,通過運用新系統、新工具、新模型的挖掘,從而獲得具有洞察力和新價值的東西。數據量大、數據種類多、要求實時性強、數據所蘊藏的價值大。在各行各業均存在大數據,但是眾多的信息和咨詢是紛繁復雜的,我們需要搜索、處理、分析、歸納、總結其深層次的規律。大數據的特點:①數據信息量大;②數據類型多樣,其不但包含常見的文本,還包括圖片、視頻、音頻及他們的混合體等多種形式;③處理數據速度快,時效性高,其要求需從各種類型的數據中快速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能給出有價值的決策;④價值密度低[1]。
1 大數據環境下課程進行創新的必要性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其影響滲透到各行各業,大數據背景下,教學領域也面臨著重大變革,尤其高校中的高職院校,以培養學生技能為首要目標,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無法滿足行業對學生的技能要求。經過這幾年項目化,任務驅動及學徒制等課程改革,教學模式和效果有一定改觀。但隨著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興起,原有的學生的學習方式已經改變,老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他們學習不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學習不一定在課堂,可以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互聯網或移動平臺,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方向來學習,選擇適合自己的難度,避免了一刀切,對所有學生要求一致,而學生接受程度卻參差不齊的問題。教師只有緊跟大數據思維,能夠利用移動互聯網平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相關學習資源,也能通過相關平臺和學生溝通、互動、答疑解惑,了解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才能因材施教,用無限的資源彌補有限的課堂教學的不足。
高職學生除了少數升本,多數走向工作崗位,我們的培養目標也是針對行業崗位需要,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學生,計算機行業發展快,日新月異,學校里學的技術不可能永遠是主流,學生的自學能力很重要,如何從海量的、多樣的資源和數據中,獲取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從被動學習變成自主學習,自學能力是我們除了正常教學之外,更應該培養學生具備的能力。教師如何有效的引導學生將線下學習和在線學習相融合,很好地利用大數據優勢是時代背景下的首要任務[2]。
2 以數據庫課程為例進行的課程創新
2.1 在教學內容方面
數據庫課程是計算機相關專業必修課,在整個計算機應用中,數據庫應用領域占70%。在行業需求方面,一般數據庫崗位需求有三個層次:數據應用、數據管理、數據分析。我們根據各專業需要,開設的內容不同,電子商務專業和網絡管理專業開設SQL Server數據庫,軟件開發專業(移動應用開發)學習Oracle數據庫,但無論哪種數據庫平臺,操作無外乎都是數據庫的建立,數據表的使用和約束設置,數據查詢,視圖的使用,觸發器,數據庫安全性設置,數據備份與恢復等內容。課改已經經歷了幾年的歷程,經過前幾年項目化課程改革,已經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學習的狀態,課程內容按操作實踐,有一個完整的數據庫項目,其中再劃分成各個小項目,每個子項目對應一個數據庫操作模塊。學生通過實際項目,更容易掌握相關操作,內容不再空洞,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明確職業目標更容易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看到操作得到的產品,讓他們有興趣去做、有興趣去學,而不是為了及格、為了畢業應付課程。
大數據背景下,我們課程創新的思路是按知識點將課程的操作分解成最小單元,錄制成微課程視頻,以8-10分鐘為宜,更適合學生在線學習或在移動平臺學習,這樣學生可以反復看,反復操作,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高職學生的學習內容應明顯區別于本科,輕理論,重實踐,一些基礎性操作一旦錄制成型,學生可以自己安排好時間學習,教師就可以從給各班反復講解,不斷重復的模式中解脫出來,利用課堂講一些與行業崗位更相關的前沿技術。經過教研組反復研究,將課程錄制了多個微視頻[3],包括:數據庫的創建、常用數據類型使用、數據表的創建和修改、表約束的設置、簡單查詢語句、查詢中的排序分組、視圖的創建和使用、觸發器、數據庫角色管理等。目前,軟件專業學生在宿舍自己都配有筆記本電腦,學校有無線網絡覆蓋,學生的學習具備各種便利條件。我們的目標是帶領和引導學生完成學習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掌握基本的數據庫操作技能,第二階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對課程內容進行拓展,第三階段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并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平臺培養行業前沿敏感性。
2.2 網絡資源的使用
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除了前面提到的我們自己錄制的微課視頻,可以針對我們的學生狀況,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操作。而MOOC集合了知名大學的優質課程資源,例如從“MOOC中國”平臺,學生能自由取得資源,不需要指定學籍也可以免費使用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4]。MOOC沒有學生人數限制:許多傳統課程師生比都很小,但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是設計給大眾使用的,沒有課程人數限制。針對中國大學的較為封閉的教學模式和學籍管理模式,未來也會逐步引入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教學模式,對于中國大學教育現狀的改革,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我校使用的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有MOOC課的引入,教師也可以申請建課,將課程的學習大綱,錄制的微課視頻,及對應操作習題,考試題庫等進行建設,并和學生通過平臺溝通、交流、答疑。學生學習、練習也會形成相應記錄,便于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使有限的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當然MOOC不可能取代課堂,我們要讓它成為課堂的有益補充。
2.3 配套資源建設
2.3.1 教材開發
突出技能操作性特點,確保以技能為主,理論為輔的開發原則,以實際項目貫穿整本教材。開發校本教材是全面推進職業教育、深化課程改革的必然,也是形成職業學校品牌特色的重要措施。教材開發可以提高教師對教材和教學方法的駕馭能力。我們幾名數據庫教師,通過多年教學探索,根據我校學生特點,選取更適合的項目,制定相應課程標準,教學計劃,實驗指導,不再是為了講而講,而是通過做項目,自然掌握了知識要點,也使學生更明確學的課程能做什么,也方便學生確定自己職業目標,更有傾向性的學習。
2.3.2 微課視頻
雖然MOOC平臺有大量課程視頻可供學生學習,但針對我們的項目和教材,錄制適合我們學生的微視頻,仍然非常必要。微課視頻是對整個大項目的分解,根據最小操作單元進行錄制,細節上注意將操作的重點難點突出,整理后放到我校超星泛雅網絡課程平臺。學生通過智能手機,就可以對這類小資源進行學習,可以靈活安排時間,可以反復看反復練。
2.3.3 相關教學文件
主要包括課程標準、教學計劃、教案、實訓指導、考試標準及題庫等教學文件,這些文檔類教學文件,方便學生了解老師的教學安排、進度及要求。
2.4 綜合的考核方式
改變由期末考試定成績的方式,老式的考核導致學生平時不努力,期末要重點,搞突擊,沒有扎實的操作技能,為了及格而學。課程改革后,采用多元化、階段性考核方式,側重考查平時實訓課所做項目,有分組合作完成內容,也有個人完成內容。考核不是目的,目的是發現學生欠缺在哪,查找原因,也方便教師發現學生的差異性,分層次設計教學內容,精準找到切入點。期末要求5-6人為一個小組,學生拿出完整的數據庫設計作品,數據庫不一定要有多復雜,但要有需求分析、設計,和完整的實現,要源文件,杜絕學生從網上抄襲。
2.5 教師角色的轉變
大數據時代對教師職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從傳統的講授者轉變為課程的設計者、領路人,從龐大的教學資源中,通過具有前瞻性的分析和預測,找到適合學生的內容,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和能力成為首要任務。教師可以使用網絡教學平臺,有效的組織教學內容,方便學生在線學習,在線練習,在線答疑,在線測試。教師可以通過平臺,實時掌握學生學習進度和效果,加強管理監督,對學生給出合理建議,實現課堂與線上學習有效結合。在大數據時代,教師要轉變觀念,培養大數據思維,大膽探索和實踐,使課程更具個性化、人性化[5]。
3 課程創新取得的成效
這是一個不斷摸索、不斷學習的過程。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學校在平臺建設,資源投入,師資培訓各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通過與學生座談,及網上不記名調查問卷,顯示經過課程創新,學生學習主動性明顯提高,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更開闊,具備了獨立動手操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綜合考評中95%合格,目前在企業實習的大三學生崗位與專業相符的比例較往年有20%的提升。大二在校生通過專業課學習,基本確立了自己未來職業目標,學習更有方向性、針對性。學生學習的不僅是課程,還要培養自學的能力和職業素養。當然,在課改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如網上課程的學習有學生打開視頻播放,人卻沒有在電腦前學習,只為了完成平臺上的學習記錄,還有在課堂分組實踐課,發現同一組中常常會有人偷懶,讓學習認真的同學代勞,這些未來都要想辦法改進。課改中積累了很多寶貴的資料,教師實現了身份的轉變,不再是古板的知識講授者,而大數據環境,也對教師未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參考文獻:
[1]孫瑤瑤.移動互聯網的云計算應用研究[J].電子科技,2015(1):179-182.
[2]阿爾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83-85.
[3]秦必瑜.大數據環境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課程建設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6(26):119.
[4]周明.大數據視角下信管專業的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6(6):41-46.
[5]白會劍.大數據時代下“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研究[J].計算機教學與教育信息化,2015(1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