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模
中圖分類號:G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6-0-0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睂嵤┼l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國現實國情農情,深刻認識我國城鄉關系變化特征和現代化建設規律的基礎上,著眼于黨和國家事業全局,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和補齊農業農村短板的問題導向,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提出的新的目標要求,必將在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乃至現代化進程中寫下劃時代的一筆。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出臺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此過程中,我國城市發展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獲得了空前的進步,但與此同時,廣大農村地區的發展卻一直較為緩慢,有些地方甚至出現停滯和后退。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而開啟了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新篇章。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農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顯著變化,農村成為更加美麗宜居的生產生活新空間。但由于歷史欠賬較多,我國當前最大的發展不平衡仍然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仍然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全面小康征程上受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影響最大的群體仍然是農民。尤其是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解決農業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問題更加凸顯,廣大農民對縮小城鄉差距、共享發展成果的要求也更加迫切。
1.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當前,我國鄉村仍然面臨著發展滯后的嚴峻形勢,鄉村振興戰略正是就此問題提出來的。我國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鄉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發源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鄉村的富庶是盛世歷史的重要標志。新中國成立以來,無論是改革開放前還是改革開放后較長時期內,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心都是城市和工業,而鄉村和農業則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對鄉村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使命。
2.鄉村振興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
我國城鎮化水平不高、農村人口總量龐大的現實國情決定了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不會有國家的現代化。當前,與發達國家相比,鄉村仍是我國發展的最大短板。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速度較快,而鄉村發展則一直較為滯后,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民市民化后,與城市相比,鄉村的經濟落后、環境惡化、基礎設施薄弱、增收緩慢等問題更加凸顯。因此,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三農”發展的出路,涉及鄉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方面建設。近年來,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具備了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各方面條件,要動員全社會各方力量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盡快形成“三農”發展新格局。
3.鄉村振興戰略確立了新時期鄉村發展新動能
進入新世紀,我國進一步加大了“三農”政策支持力度,2004年起連續1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三農”問題,十七大和十八大也先后提出了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有力推動了鄉村發展和農民增收。但從這些政策的發展動能來看,主要強調城市對鄉村的反哺、工業對農業的扶持,鄉村和農業均處于被動地位。這是發展思路的根本性轉變,確立了全新的城鄉關系,鄉村要從過去的被動接收反哺,到今后的主動作為、實現振興,進而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4.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新時期鄉村發展新任務
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農業農村發展到新階段設定的新目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我國近六億農村人口擘畫了宏偉而美好的藍圖。相較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除了沿用“鄉風文明”外,其余四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強調“生產發展”,現在要求“產業興旺”,層次更高,要跳出單一的農業,實現三產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盈利產業并帶動農民增收;以前要求“生活寬?!?,如今面向全面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更要“生活富?!?;以前要求“村容整潔”,現在要求“生態宜居”;以前要求“管理民主”,現在提“治理有效”,向多方參與“治理”轉變。
二、振興鄉村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關鍵
振興鄉村首在振興產業。沒有產業的興旺,就沒有理想的就業和收入。沒有理想的就業和收入,就不能吸引和留住年輕人。留不住年輕人,鄉村就不可能充滿生機活力。
1.新時代振興鄉村產業,要從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捕捉機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重大變化,為鄉村資源價值的重估帶來了歷史性機遇。在農產品數量短缺的年代,我們的注意力放在發展大宗農產品生產上,對農業的休閑觀光、生態涵養、文化傳承等功能開發利用不夠。在農村勞動力大量剩余的年代,我們的注意力放在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民轉移進城上,對城鎮居民到農村休閑、旅游、養老需求的開發利用不夠。
2.怎樣用好農業資源價值重估的歷史機遇?要從提高農業競爭力的視角來把握。增強農業競爭力,要兩手抓,既要“硬拼”,也要“巧取”?!坝财础本褪且才鲇驳仄闯杀尽⑵磧r格,通過擴大經營規模以提高基礎競爭力,通過加強一般服務以提高政策競爭力。“巧取”就是要實施差異化戰略,拼品質、拼功能。比如,油菜籽作為物質產品,我們的成本比加拿大、歐盟都高,所以要進口油籽、植物油。但是,如果把油菜花的觀賞功能發揮出來,整個產業鏈的價值和競爭力就會大大提高。
3.樣用好非農產業資源價值重估的歷史機遇?振興鄉村產業,鄉村不能只搞農業,還要促進經濟多元化。但經濟多元化不能像上世紀80年代搞鄉鎮企業那樣村村點火、戶戶冒煙。新時代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要用好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康養產業、傳統工藝等。據我們觀察,最近幾年,一些地方靠新產業新業態新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他們遵循新發展理念,更多地利用鄉村優勢資源來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經濟。這個時代的到來,為鄉村地區的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提供了強大的市場需求拉力。在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同時,還要發揮國家調控機制的作用。要建立健全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包括橫向的、縱向的轉移支付。
4.用好鄉村資源價值重估的歷史機遇,關鍵在改革創新。一是產權制度改革。“三變改革”是一條出路。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同時引入社會資本、外部技術、管理理念,就可以實現資源重新配置,發展高效農業。二是引進人才。我國還處在城市化發展階段,大量的人口要進城。三是土地制度問題。目前的這套土地制度如果不改革,鄉村振興的規劃和項目恐怕不能落地。四是業態重塑。小規模、地域特色鮮明的農業要獲得競爭力,在傳統業態下有局限性,必須利用互聯網。互聯網可使特色農產品有更大的市場空間,產品也能賣出更高的價格。
三、如何推進鄉村振興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產業基礎
鄉村振興,第一要務是產業興旺。沒有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產業興旺就是一句空話。迫切需要加大對農田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夯實產業發展的基礎。對農業和農村來說,這些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才行,僅靠農業的積累是遠遠不可能的。近年來政府加強基礎設施投入,也建設了一些示范基地,但不是所有投入都是有效的。有效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十分重要,給農業、農村投入基礎設施時,一定要考慮對農業生產是否真的有用,否則是極大的浪費。
2.開展全民培訓聚力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振興需要喚起民眾的自覺,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振興。在貴州遵義調研時發現,有很多40歲左右的農民不認識字,甚至連名字還不會寫,對鄉村振興戰略更是一臉茫然,更多的農民關心是能否拿到補貼。農民不讀書,不看報,也很少看電視,對國家的政策不了解,對政府推進的各項措施都是被動接受。農村的孩子雖然上學不成問題,但對家鄉的熱愛程度卻遠遠不夠,對于農業、農業生產、自己的家鄉一概不知。因此,要喚起民眾的自覺,充分發揮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的作用,發揮黨員干部的作用,制訂全民培訓計劃,讓農民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還要讓廣大孩子更好地熱愛自己的家鄉。
3.加強文化產品開發提升發展品位
鄉村振興需依托自身優勢,挖掘當地獨有文化特色,增強自信,加強相關產品開發研究,探索發展康養產業、農旅一體化產業,吸引游客來旅游和生活,感受鄉村美景,體驗鄉村樂趣,帶走美好記憶。農村大多是第一產業,很多農民只知道用體力掙錢,卻不知道他們有很多金飯碗。山上的杜鵑花、古茶樹、油菜花,還有山景房,得天獨厚的涼爽夏季氣候,優美的山歌等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
4.加強村規民約管理營造文明鄉風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并從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四個方面進行了全面部署。
在調研中發現,有一部分村民對鄰居或村干部存在怨氣,還存在爭吃低保,爭當貧困戶的現象,村里各種向善向好的評比活動開展得不多,營造文明鄉風的氣息不濃。一些外出打工小有成就的人回鄉以后缺乏展示能力的平臺,德高望重的鄉賢發揮作用也不明顯。因此,迫切需要制訂一個簡單明了、操作性強的村規民約,從簡單易行的村規民約抓起,積極引導村里的新老鄉賢發揮作用,通過星級農戶評比等活動鼓勵文明家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營造一個文明的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