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世隆
摘 要 微信經過多年發展,現已形成強大的傳播力,但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也越來越突出。文章借用拉斯韋爾的“5W”模式來探討微信傳播造成負面效應的原因,旨在為現今新媒體的傳播提供借鑒。
關鍵詞 微信;負面效應;原因;5W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2-0013-03
自2011年微信出現以來,隨著微信自身功能的不斷優化升級,其作用早已不再局限于交友功能。隨著越來越多的用戶融入到這個平臺之中,其作用和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之中,能擁有多樣的傳播渠道與媒介本是好事,但是隨著微信的進一步演化發展,其不良傳播現象也是越來越多,不斷地挑戰著人們的神經和社會的底線。為了更好認識微信的負面效應,本文嘗試對其背后的原因進行多維度的分析,并嘗試探討解決的方法和
路徑。
1 原因探討
1.1 多樣的傳播主體
傳播主體的多樣性是微信傳播造成負面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微信用戶準入門檻低,用戶一個手機號,只要經過第三方驗證,便可得到一個微信號來傳播表達。這就使得各式各樣的傳播主體大量涌入。經過分析發現,微信的傳播主體及特點如下。
個體:作為微信的傳播個體,都有自我展示和傳遞表達的欲望。雖然個體能申請微信公眾號進行傳播和表達,但大部分傳播主體是未受過專業傳播訓練的個體,專業新聞素養比較薄弱。
團體:除了個體,越來越多的團體也借助微信這個平臺展示和推廣自己。團體對象比較多,但是微信的低準入門檻和傳播便利性,吸引了大量具有商業利益的團體公司或機構。因為這些團體大多有利益動向,在其傳播內容上多是以利益為重,傳播內容有待考究和把關。
多樣的傳播主體打破了以往的傳播格局。微信上的傳播主體不再僅僅以傳播信息為目的,主要是為了自身的利益的最大化。這就使得微信平臺上就出現了諸多不良傳播現象。
1.2 迷幻的傳播內容
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內容,也就不會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傳播。微信作為新的傳播渠道,其傳播內容呈現新的特點,但也正是這些新的傳播內容,使得微信傳播負面效應更易增加。例如,圖片、小視頻、語音的加入,使得微信傳播可視化、立體化增強,但也大大減少人們理性思考的可能;故事化的內容渲染,放松人們生活的同時也使得微信傳播更流于表面;微信個性化的彰顯,增加了多樣性表達的機會,卻也使得人們易陷入迷茫與無序的狂歡。
微信傳播內容是人們建構的產物,雖然個別受眾辨別意識強,能夠抵抗沖擊,但是對于大多數受眾來說,長時間浸泡在“擬態環境”當中,不受影響恐怕是不可能的。保羅·約瑟夫·戈培爾說“謊言重復千遍就是真理”。不良的信息經過微信大肆、重復、廣泛地傳播,加上大部分受眾認知能力有限,很容易造成負面效應。
1.3 新特征的傳播中介
從微信作為社交工具的出現,到現今作為新型的傳播平臺,微信已成為連接人與人,進行傳受信息的重要渠道。作為傳播信息的工具,因其自身的固有一些特點,微信的傳播效果很容易形成負面
效應。
1.3.1 第三方的微信
微信是由騰訊公司開發的,同時對微信的運營和管理擁有很大的權限。由于媒體常常會受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微信作為媒體,很難說不受微信的主運營方騰訊公司影響。雖然,騰訊對微信的傳播做出了相關的措施規定,看似中立,但是騰訊終究是一個盈利性的公司,在社會公共利益這一環節未必能真正做到客觀公正。例如之前微信吸粉造假事件,微信公眾號被冤屏蔽事件等。
1.3.2 微信平臺特點
微信平臺自身的特點使得傳播易于形成負面效應,也使得微信的監管難度增加。
封閉性:每一個手機號只能注冊一個微信號。對于用戶而言,微信是一個封閉的空間,若想加對方好友,需得到對方的同意,即便得到對方同意,你也只能瀏覽對方同意的內容,想要以朋友為中介瀏覽朋友的朋友圈很難,這一點不同于QQ。此外,無論對于雙方個人的交流,還是進群交流,對于圈子以外的人有很大的排斥性,這一點有別于微博。這些看似是優點,但若是被有心人利用,這就為不良傳播提供了機會,在這些不良信息傳播過程當中,由于大多是“單打獨斗”,單個的個體很容易被不良分子“綁架”。
傳播便易化:一旦某個信息出現以后,用戶之間相互轉發,速度飛快,尤其是朋友圈功能,就像加熱的發酵室,熟人黏合度和可信度高,再加上熟人相互交叉,基于“口碑效應”,輕易間就形成輿論場,若是虛假消息被傳,其結果就可想而知。
多媒體: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成熟及帶寬的優化升級,微信不斷刷新著用戶的體驗,除了誕生之初的語音功能,其后小視頻也加入進來,不斷催生著微信的傳播效果。由于微信傳播本身有很大的情感傾向,多樣的傳播手段,很容易影響受眾的情感。
娛樂化:微信的出現并非是擔負著社會使命與責任,一開始只是為了社交。人們之所以喜歡微信,并不是看中了它有什么社會責任功能,而是因為微信能給受眾帶來愉悅與滿足。很多微信傳播者為了迎合受眾的口味,使得大跌眼鏡的微信內容層出不窮。同時也正是受眾抱著娛樂的心態,使微信內容在不經意間輕易轉發,不良傳播范圍擴大。
當然還有互動性強,傳播速度快,隱匿性等特點。這些特點對于微信傳播不乏優勢可陳,但是也正是這些特點,在微信傳播的負面效應上起著催化劑的作用。
1.4 難捉摸的受眾
在微信傳播造成不良效應過程中,受眾也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1.4.1 受眾的盲目性
微信傳播的負面效應與人們的盲目性緊密相連。從心理學上說,人們在接受信息的時候,情感態度對人們的認知常有較大的影響。
此外,微信的傳播內容呈現故事化、情感化傾向,微信中朋友情感黏合度較高,加上有時某個話題集中,很容易形成跟風的效應。雖然不排除個別用戶有較高的辨別意識,但是“三人成虎”很容易壓倒“智慧”的受眾。縱看傳統媒體到新媒體的傳播現象,人們盲目跟風無處不在。例如:2003年的非典事件,由于當時媒體傳播不及時,板藍根被人們炒得熱火朝天,出現哄搶;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件,食鹽也被大家哄搶;2016年3月的山東疫苗事件,不法分子借用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心理,使得微信謠言有機可乘;羅一笑事件,在此事未被披露出來以前,大家出于同情心,紛紛捐助,直到最后查實,大家才得知是場蓄意營銷。從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受眾在接受有些信息時,常缺乏一定的理性,雖然不乏智者之士,但是這并不能掩蓋大家盲目跟風的事實。
1.4.2 受眾的對抗式解讀
我們常常認為是傳播主體造成了傳播的負面效應,殊不知,受眾也是“幫兇”。由于傳者和受者的觀點、立場的不同,即便是對于同一條信息,其解讀也是大相徑庭。尤其是受眾在解碼信息時的對抗式解讀,在微信傳播造成負面效應中發揮著不可忽略的作用。例如,有時官方部門對不實信息已經辟謠,但受眾卻認為官方是欲蓋彌彰;此外,還有像羅一笑事件,雖然最后被披露是惡意營銷,但是相當一部分受眾在閱讀此類信息后便不愿再幫助遇到困難的人,甚至惡意相向,更有別有用心之人學習和模仿這種詐捐行為,對社會底線進行挑戰。對抗式的解讀容易使得受眾在解讀信息時背離傳者善意的初衷,形成負面的傳播效應。
1.5 二次效果加劇
傳播效果也會造成傳播的負面效應,尤其是傳播效果的二次效果,這在微信傳播中體現的更加明顯。例如微信對2016年3月的山東疫苗案的報道。事件一開始主要是報道山東的非法疫苗事件,對其過程進行披露,可是在傳播過程中,其報道結果二次傳播,慢慢演變成了一場微信謠言的鬧劇,使得受眾產生恐慌,進而質疑全國所有的疫苗。類似這樣的例子多不勝數。
另外,不良傳播的效果疊加,也會造成負面的傳播效果。例如之前的羅一笑事件,加上微信上“微信詐騙”不斷曝出,人們紛紛對人的信任提出質疑,形成信任危機。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微信傳播的負面效應中,傳播效果的作用也不容小覷。
1.6 相關措施不完善
針對新媒體的不良的傳播現象,國家相關部門已經出臺了相關規定,例如對網絡謠言等不良傳播的明令處罰;微信運營商也緊跟其上,例如對誘導行為、濫用原創信息行為、侵權和侵犯隱私、不良傳播內容等都做了明文規定。但是通過新媒體的傳播效果來看,尤其是以微信傳播為例,不良的傳播現象依舊發生。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通過對相關出臺措施的解讀不難發現,多是針對已經發生過的現象進行管理,在事情未發生時,缺少前瞻性。在事情發生后再制定管理,缺少洞察先機預防效果。此外,現如今出臺的措施規定,多是些處罰性的規定和解決辦法,大部分停留在了“管”的層面,想通過這些措施使人們“不敢做”,可是在使人們“不想做”上,相關措施難免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2 方法路徑
為了有效減少、避免微信傳播的負面效應,我們可以針對以上分析進行各個擊破。
2.1 監督微信傳播主體
傳播主體在微信傳播時,處于傳播過程的上游,對信息的編碼有較大權限,對此,可以設立相應的準入和監督制度。現今已進入數據時代,我們可以借助大數據的便利性,根據微信后臺用戶的使用情況對用戶進行相應的監督和管理,對于一些經常濫用微信的用戶可采取相應的制裁、引導等;對于一些信用良好的用戶可以進行相應的獎勵等,當然,更重要的是采取措施時所依據的數據要客觀公正。
2.2 微信內容“把關”
微信內容的質量、價值對受眾有著直接的影響。為了有效的避免微信傳播的負面效應,微信內容的“把關”不可忽略。微信作為新媒體,其內容具備新的特點,對于新的情況,我們除了要向傳統媒體學習管理經驗,同時也要對新的內容制定新的把關標準。尤其是對微信視頻、音頻的把關,在當下顯得格外重要。
2.3 引導微信傳播受眾
根據受眾接受信息時的特點,我們有必要對受眾進行教育和引導。對于受眾的教育,并非一朝一夕,我們要樹立長久的觀念;此外,我們也要將之納入到日常的教育規范之中,尤其在當下“信息洪流”的沖擊波下,樹立人們良好的價值觀念,培養受眾理性思考的習慣,才真正有效遏制微信傳播負面效應的根本之策。
2.4 微信效果建立預警
微信傳播的負面效果就像是一顆不定時炸彈,我們要時常關注,并建立預警機制。針對微信負面效應所造成的影響,可以嘗試建立“案例”效果庫,對負面案例進行分析、歸納一般規律,進而對類似微信傳播效果進行有效把控。
2.5 管理措施再反思
管理措施是我們減少微信負面效應的法寶,我們應該充分發揮法寶作用。對于以往對微信負面效應的管理措施,我們還存有很多不足,尤其是微信管理的“堵”和“疏”。針對相應措施的缺陷,我們要時常反思,并能因時、因勢而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管得住且管得好微信的不良傳播。
3 結束語
以往對微信傳播負面效應的原因探討有很多,但多僅是停留在某個層面,或是分析比較散亂。通過以上的相關分析,我們可以得知,造成微信傳播負面效應的原因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維度,多層面,較系統的,涉及傳播過程的多個環節。所以,我們在探討微信傳播造成負面效應的原因和提出解決治理方案時,應該多方考慮,避免以偏概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出有效性的微信管理方案,促進微信良性傳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彬.傳播學引論[M].2版.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劉俊冉.淺析微信的負面效應[J].戲劇之家,2016(4):218.
[4]廖云.傳播學視野下的微信效應及成因分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