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云

作為羅平人母親河,地勢陡峭處九龍河創造了令人嘆為觀止的九龍瀑布奇觀,流經羅平縣城周邊時又為當地百姓帶來了充足的水源和沿河兩岸大片肥沃的土地。俗話說靠海吃海靠山吃山,這片孕育著無限希望的土地把吳樹紅這樣長期在外打工的人吸引回來,選擇把自己的夢想寄托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
在回鄉創業之前,吳樹紅曾經在深圳的一家蔬菜加工工廠上了十年的班,主要工作就是跟著老板到全國各地把蔬菜收購運輸到廠里,再通過包裝加工銷售出去,從中賺取差價,而公司收購的蔬菜很大一部分來自云南。這十年的時間里,吳樹紅系統了解了蔬菜的整個生產銷售流程,這為他將來回鄉從事蔬菜種植奠定了基礎。
2010年,吳樹紅決定回鄉搞蔬菜種植,雖然多年的打工也積累一定的資金,但如果要實現規模化種植的話這點積蓄肯定是遠遠不夠的。
幸好跟隨老板打工多年,老板對吳樹紅一直都比較信任,最終老板決定支持他總投資額的70%,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所種植出來的蔬菜必須全部銷售給這位老板的公司。
拿到這筆投資后,吳樹紅來到羅平考察,最終在九龍河畔流轉了400畝土地,專門種植青花菜、水果玉米等蔬菜。隨后,羅平縣農業部門又在大棚建設、蔬菜種植技術等方面對他進行了全面指導,在試種取得成功后,吳樹紅的蔬菜種植項目也正式啟動了。
項目啟動后,有效促進了周邊群眾的就業和脫貧致富。
由于基地經常需要大量的用工,同樣來自農村的吳樹紅深知農村百姓的困難,因此他的基地用工全部招用建檔立卡困難群眾和將土地流轉給他的群眾,閑時一般每天需要40人左右,忙時超過一百人,每人每天的工錢為80元到100元不等,并且這些工錢都是當天就發放到他們手中,有效促進了他們的增收致富。
同時,隨著跟著他打工的群眾越來越多,深受深圳發展地區管理理念影響的吳樹紅還在基地成立了工會組織,在他看來這樣不僅有利于解決職工內部遇到的一些勞務糾紛,而且遇到外部流轉土地等方面的困難時還可以向上級工會尋求幫助和支持。
對于家里有土地想跟隨他搞蔬菜種植的困難群眾,吳樹紅不僅提供種苗、農資等方面的支持,而且全程給予專業的技術指導,并且種植的蔬菜還全部負責收購,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
困難群眾謝天平在吳樹紅的指導下開始嘗試種植青花菜,經過兩年的發展目前規模已經發展到8畝,每年的總收入達10萬元左右,一家人得以順利脫貧。
建檔立卡戶顧建福夫妻都身患殘疾,家庭情況十分困難,為了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吳樹紅把他們招到基地來負責看基地,平時也幫忙做一點力所能及的活計,一個月下來夫妻兩人也能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大大減輕了家庭的經濟壓力。
“蔬菜種植是一項非常繁重復雜的工作,而且還要時不時面對霜凍、冰雹等自然災害的考驗,但是總體來說比自己以前到處打工要穩定得多,能夠帶動周邊的百姓脫貧致富我也覺得很有成就感。”吳樹紅說。
目前,他的400畝蔬菜基地建起大棚的每年可以種植4茬蔬菜,未搭建大棚的每年兩茬,平均每畝地每年有1.5萬元的收入。并且羅平縣政府還在工業基地劃撥了10畝土地給他建蔬菜加工車間,并且還幫助他在銀行貸款120萬元用來作為建設資金,目前正在加緊建設中。
“我現在雖然吃住都在基地的工棚里,但是一點都不覺得苦。未來如果前景好的話,我還要加大種植規模,不斷提高基地的種植技術和水平,爭取讓更多的困難群眾都能跟著我脫貧致富。”吳樹紅說。

“每周多休一天”,看看網友怎么說?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休閑綠皮書:2017~2018年中國休閑發展報告》建議,2030年實行“做四休三”,即在我國勞動生產率達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可實行每天工作9小時,每周工作4天(36小時)的工作制。(7月15日新華網)
@加繆的樹:感覺只有休息好了,工作的效率才會更高。另外想說的是,干嘛要等到那么久,下周就可以開始了……
@老阿姨:我記得《奇葩說》的陳銘說過,生活不應該被工作填滿,因為我們需要時間去放空、去充電、去和愛人周游世界、不錯過孩子的成長,一周休三天讓我們更有精力關心生活本身。
@放下:其實我們日常工作也有好多低效的地方,把這些低效的“水分”擠出去,完全可以在保證工作質量的基礎上,多出一天休閑的時間,何樂而不為?
@朱羅跡:我覺得還是算了吧,一周休兩天還經常加班,一周休三天的話,這是讓我們加更多免費班的節奏么?心里更不平衡了!先把8小時工作制、一周雙休工作制落實到位吧。


欠薪“黑名單”重在落實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7月12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公布第一批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共涉及14家違法企業和6名違法人員。近年來,我國越來越注重將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與誠信體系建設相結合。(7月13日《法制日報》)
@路人乙:“討薪難”困境,不僅是農民工兄弟的傷痛,也影響公平正義的實現,甚至還會威脅到社會和諧、穩定,如何攻克這一難題,考驗著各級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工作作風。
@所羅門的門:在治理欠薪方面,從中央到地方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欠薪入罪”,設立“欠薪應急周轉金”“欠薪保障基金”等,而“頑疾”之所以遲遲未解,落實不力、執法不嚴恐怕是一個主要原因。
@幻影4000:“黑名單”制度確實對那些欠薪企業和個人有一定的威懾作用,但僅有“黑名單”制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農民工欠薪問題有多種原因造成的,要找準欠薪背后的原因。
@有緣人:杜絕拖欠農民工工資,不能只有“黑名單”,“黑名單”之外,政府需拿出更多“組合拳”,對拖欠農民工工資行為展開全方位打擊,如此才能營造一個不愿違法、不敢違法的環境。
“高溫津貼”不應成為“紙上福利”
日前,全國總工會在京召開了三季度新聞發布會。會上,全國總工會新聞發言人王曉峰在回應夏季防暑降溫問題時表示,用人單位不得以發放錢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溫飲料,防暑降溫飲料不得充抵高溫津貼,全國總工會將督促用人單位落實防暑降溫政策措施。(7月13日人民網)
點評:高溫津貼發放目的是保證炎夏季節高溫條件下經濟建設和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進行,保障企業職工在勞動生產過程中的安全和身體健康。
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單位和部門對高溫津貼并未落實到位,使津貼變成了“紙上福利”,讓高溫關懷大打折扣。
真正讓務工人員在炎炎夏日下能感受到“高溫津貼”的涼意,相關部門要強化宣傳引導,把“高溫津貼”的政策宣傳到用工一線,讓務工人員明確自己的合法權利,對違反“高溫津貼”政策的行為要嚴肅查處,利用執法強制,全力推行高溫津貼的發放到位。
“微協商”,讓權益保障之網罩到更多職工
江蘇省阜寧縣總工會探索并建立工資“微協商”模式,即企業勞動雙方在開展集體協商的基礎上,對部分特殊工種崗位和群體,采取小范圍、多層次、一對一的協商形式。“微協商”模式今年在該縣268個企業推行,惠及萬余特殊崗位職工。這是阜寧縣總工會以問題為導向而采取的一項務實靈活之舉。(7月17日《工人日報》)
點評:“微協商”針對的是部分從業人員較少、在集體協商中不能一次性覆蓋的相對特殊的工種崗位和群體。
“微協商”正是一些基層工會在探索更加靈活、有彈性的協商機制的一項創新舉措。既可以由企業工會和行政協商確定“微協商”人群,也可以由職工通過個人或車間代表以口頭、書面、微信等形式提出協商申請。
“微協商”是勞動雙方協商的一種,是“集體協商的補充”。讓職工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這是包括“微協商”在內的工會工作諸多創新之舉的目的,也是工會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不負責任的評價傷害了誰?
給你2元,在你購買商品的評價中,為他人做廣告,但你無法判斷廣告的真實性、合法性,你愿意嗎?在一些人氣高企的商品“評價”中,網購評價已形成一條黑色產業鏈,存在層層外包的機制,中間人通過賺取差價獲利。(7月16日《北京青年報》)
點評:消費者進入紛繁復雜的電商世界,意圖挑選理想的購物對象時,通常會通過查看該商品先前消費者的評價,再決定是否購買。
基于相同身份和利益立足點,消費者在心理上認為其他消費者的評價比商家的宣傳信息更可信、更值得參考,這也是網店商家非常重視消費者反饋信息是“好評”還是“差評”的原因。
有人出錢收評價,有人收錢寫評價,“量大價高”的灰色評價買賣市場,形成了一條所謂的“產業鏈”,居于這條鏈接最下方、最終的受害者,則是那些受評價影響的消費者。

讓漠視用戶隱私者付出應有的代價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5.9%的受訪者遇到過APP賬號難注銷的情況,對于“APP注冊容易注銷難”現象,72.0%的受訪者認為這侵犯了用戶自主選擇和注銷應用的權利。(7月17日《中國青年報》)
點評:在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當下,需要運用什么、如何運用,一般不在手機本身,而在于手機里面安裝了哪些應用程序。
這也是我們需要下載和注冊APP的根本原因,不用的話一般不會注冊,用不著了就會想著注銷,可就是這種看似簡單的需求,在APP注銷的時候變得很難實現。
注銷難本質上是互聯網行業用戶隱私保護脆弱的縮影,法律有必要進一步明確,APP不僅要提供明確的注銷通道,還得盡到配合的義務。同時,對于罔顧法律法規的平臺,不妨提高懲罰力度,讓漠視用戶隱私者付出應有的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