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其華

入夏后天氣逐漸變熱,此時的養生有其特殊性。這一時期需做到“四調”,即精神調養、起居調養、飲食調養、運動調養。
夏屬火,與心相應,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視心神的調養。《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胸懷寬闊,精神飽滿,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氣機的通泄。與此相反,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郁,則有礙氣機,皆非所宜。古人說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這里指出了“心靜自然涼”的夏季養生法。
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暑易傷氣”,炎熱可使汗泄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惡心,甚至昏迷。所以,安排勞動或體育鍛煉要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并注意加強防護。午飯后需安排午睡,一則避炎熱之勢,二則可消除疲勞。酷熱盛夏,每天洗一次溫水澡,是一項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其不僅能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爽,消暑防病,而且能夠鍛煉身體。沒有條件洗溫水澡時,可用溫水擦身,也能起到以上作用。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不宜夜晚出宿。有空調的房間,也不宜室內外溫差過大。納涼時不要在房檐下、過道里,且應遠離門窗之縫隙。可在樹蔭下、水亭中、涼臺上納涼,但不要時間過長,以防賊風人中得陰暑癥。
五行學說認為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之說。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故孫思邈主張:“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夏季出汗多,則鹽
分損失亦多。若心肌缺鹽,搏動就會失常。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成味以補心。陰陽學說則認為,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如《頤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卻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較弱,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
夏天運動鍛煉,最好選在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公園、河湖水邊、庭院空氣新鮮處等,鍛煉項目以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練氣功、做廣播操為好,有條件的最好能到高山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夏天不宜做劇烈運動,因為劇烈運動可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僅傷陰,也傷損陽氣。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溫淡鹽水或綠豆鹽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不要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癥、黃汗等多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