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陳麗麗
摘要:2016年以來,商業銀行負債端壓力逐步升溫。一般性存款爭奪激烈,呈現出來源少、久期短、價格高的特點;同業市場長期資金供給減少、價格居高不下;其他長期資金也因為發行周期長而無法及時有效支撐負債端。對此,本文提出了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流動性應急機制、提高審批效率及調整相關指標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負債端 創新存款 同業負債 利率
銀行業負債端面臨的形勢
2016年以來,貨幣政策穩健中性,M2連續走低,商業銀行負債端壓力逐步升溫。
(一)存款穩定性降低,一般性存款爭奪激烈
與M2走勢一致,2016年以來銀行體系存款增速明顯放緩,從2016年初的13.18%降到2017年底的8.91%(見圖1)各家銀行對存款爭奪激烈,存款呈現出來源少、久期短、價格高的特點,這三點共同導致存款的波動性加大,不穩定性提高。
1.來源少。隨著總存款增速的降低,各分項存款增速也隨之下降。一是住戶存款增速低。住戶存款增速從2016年初的9.5%降至2017年底的7.7%,且明顯低于總存款增速,顯示出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存款脫媒現象加劇,銀行理財、非銀資管產品及互聯網金融分流了傳統的銀行儲蓄存款。二是企業存款增速下降快。非金融企業存款增速從2016年初的14.7%降至2017年底的8.0%,也明顯低于總存款增速,既顯示企業存款被分流,也反應近年來同業業務規模收縮,導致存款派生放緩,增速快速下降。三是財政存款增速提高。財政存款增速從2016年初的7.7%增長到2017年底的12.8%,高于總存款增速,反應出相對于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增長相對乏力。
2.久期短。存款還呈現出活期化趨勢,住戶及企業存款中活期存款的占比均大幅提高,其中住戶活期存款在住戶總存款中占比從2015年5月的34.2%提高到2017年底的38.6%,企業活期存款在企業總存款中占比從最低35.2%大幅提高到43.9%(見圖2)。存款的持續活期化使得存款的流動性加大,也表明市場主體的投資、消費活動較往年愈加頻繁,存款在各家銀行流動加劇,導致頭寸波動較大,資金在途蘊藏著一定的流動性風險。
3.價格高。為了留住存款,商業銀行在想方設法拓寬存款來源的同時,紛紛提高了存款利率。一是大額存單利率普遍提高,目前AAA級城商行3年期CD的利率約為3.9%,較同期限存款基準上浮42%。二是國庫現金定存中標利率從2016年底開始也快速上升,3個月定存中標利率從2.55%提高至2017年底的4.7%,利率快速上升凸顯出商業銀行一般性存款的壓力。三是創新存款計息方式,比如農行的“活力豐”、中行的“聚財通”,通過靈活計息的方式,根據客戶最終存款期限決定利率,實際存款期限越長、利率越高。
(二)創新存款市場快速發展,傳統存款增長缺口得以填補
1.保本理財高速發展。2017年底保本理財規模為7.37萬億元,較上年末提升24%,遠高于全部銀行理財1.69%的增速,顯示商業銀行發行保本理財維護存款的意愿較強。保本理財利率在連續多年下降后也重拾升勢,從2016年底的平均2.86%回升至2017年底的平均4.18%附近。
2.保險協議存款價格水漲船高。為了增加存款規模,商業銀行轉向了期限更長的保險協議存款,利率也在提升。2017年底5年期協議存款利率較上年同期提升約100BP至5.3%以上,表明銀行多渠道融資以維護存款規模,長期穩定存款的需求較大。
3.結構性存款1量價齊升。結構性存款市場在快速膨脹的過程中,問題也相繼出現。一是市場規模快速增長。2017年底結構性存款余額達到8.4萬億元(信貸收支表中全國性大型銀行及中小型銀行總和),較前一年大幅提升31%。其中全國性中小銀行發行的結構性存款占比達54%,增速為40.5%,凸顯出中小銀行的存款壓力。二是利率大幅上升。在較大存款壓力下,各家銀行紛紛提高結構性存款利率,1年期品種的結構性存款利率從2017年初的不到3%大幅提升至2018年初的4.5%附近,且市場上不乏5.0%以上的報價。三是存在偽結構性設計實為攬存現象。比如有的結構性存款設計了不可能達到的觸發條件,或者設計了100%能達到的觸發條件,結構設計僅作為擺設,到期獲得約定收益率沒有懸念。
(三)監管政策頻出,同業負債壓力加劇
由于存款增長乏力,銀行體系仍然比較依賴同業負債。根據銀監會公布的數據,2017年10月末,銀行體系同業資產和同業負債總額分別為19.7萬億和30.8萬億元,較年初分別減少3.4萬億和1.4萬億元,同業負債比同業資產少減少2萬億元,顯示同業負債對非同業資產業務的支撐。但是近期眾多監管政策頻出,資金市場摩擦加劇,流動性分層現象明顯,同業負債面臨較大的壓力。
1.監管政策短期頻出,長期資金供給較少,期限溢價偏離正常水平。2017年,嚴監管、強問責貫穿全年,年初“三三四”檢查啟動,年末《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修訂征求意見稿)》發布;在市場尚未完全消化的情況下,2018年初,多項政策密集出臺,涉及債券交易、同業存單額度、風險暴露、股權管理、委托貸款等多個領域,部分銀行調整指標的壓力較大。為滿足指標,商業銀行需要增加長負債或者短資產以降低錯配,指標導向使同業資金供給集中在短端,商業銀行不愿融出長期資金,長期資金的緊張程度加劇,使得部分機構的杠桿率被動上升。短期資金寬松、長期資金需求大于供給,中長端與短端資金利率出現明顯分化。2018年1月底,股份制銀行1個月期存單發行利率約為4.3%,較上年底大幅下降近100BP;但3個月、6個月期限約為4.85%和4.9%,較上年12月平均水平僅下降10~20BP,降幅遠低于短期限品種,也遠低于往年水平。
2.市場利率居高不下,銀行同業負債成本上行。一是信用溢價偏離正常水平。受制于多項文件的監管,銀行與非銀之間、大銀行與小銀行之間的流動性分層更為顯著。比如,《規范債券市場參與者債券交易業務的通知》(銀發〔2017〕302號)對機構的正、逆回購規定上限;《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要求基金與私募類產品交易可接受的質押品應符合投資范圍;一級交易商向央行借款不能改善指標反而會因為將借入資金融出給非一級交易商而惡化流動性指標。這些均導致資金市場上主要的融通橋梁——資金業務活躍的城商行、貨幣基金和一級交易商的功能受限,市場摩擦加劇。特別是非銀融資成本顯著提升,2018年1月資金市場加權利率比存款類加權利率高40BP,而上年同期利差僅為20BP。二是非銀融資難度和成本不斷上行,也引致銀行負債成本上行,中間的傳導途徑之一就是同業存單。非銀投資需求的萎縮,造成同業存單發行利率上行。三是由于調節流動性指標的需要,部分股份制銀行同業存單發行利率持續處于高位,造成銀行間市場整體發行利率高企,從而驅動貸款利率顯著上行。比如某股份銀行,2018年1月底1年期同業存單發行利率約為4.85%,較上年同期上行約100BP。
(四)補充長期資金需求強烈,但相關融資工具審批效率亟待提高
隨著負債端壓力的加劇,商業銀行通過金融債、二級資本債、資產證券化、定向增發、優先股等方式補充穩定長期資金的需求強烈。一是金融債、二級資本債等債權類融資方式成本較高, AA+級銀行3年期二級資本債發行利率從2017年初的4.6%大幅提高至年末的6.0%附近,且存在非市場化發行現象。二是相關融資工具整體審批效率較低,特別是部分跨監管審批的品種缺乏有效協調,發行周期明顯較長。比如信貸資產證券化(CLO)的發行需要多部門審批,發行一筆約需6個月時間。三是通過股權方式補充核心資本,由于當前絕大多數銀行都沒有上市,無法通過資本市場獲得穩定的資金。而且隨著資產回歸表內,資本壓力越來越大。
(五)商業銀行持有地方債壓力提升
地方政府債自2015年3月大規模置換以來,已經成為市場最大的債券品種,截至2018年1月底,余額達14.74萬億元,超過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的13.3萬億和13.24萬億元。由于地方債流動性較差而只能被動持有,且定價不能充分體現風險資本占用和流動性溢價,所以持有地方債對商業銀行的利潤和流動性造成較大壓力。
《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修訂征求意見稿)》也加劇了這種“負擔”,優質資產充足率和流動性覆蓋率兩項指標將地方政府債歸為二級資產,與AA-級以上(含)的信用債同屬2A資產,適用85%的折算系數,且二級資產在合格流動性資產中占比不得超過40%。隨著地方債在商業銀行資產端占比的提高,商業銀行相關流動性指標達標的壓力不斷提升。
政策建議
(一)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資產流動性
為防范流動性風險,當前商業銀行資產端諸多資產的交易平臺等金融基礎設施還需加強建設,以提高資產端流動性。一是要打造統一的資產交易平臺,如信貸資產和資管類收益權等以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信托資產以中國信托登記公司、理財資產以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為主要流轉平臺。二是通過豐富參與機構層次、拓寬可流轉資產品種、引入做市商制度等措施,提高交易平臺的參與度,切實提高信貸資產交易效率。三是加快培育、扶持金融中介服務機構,完善估值、評級、信息披露等資產交易的必要因素,引導非標資產交易向標準化資產交易靠攏。在流轉平臺設定登記托管制度,推動份額轉讓;引入評級,明確風險評估標準;強化定價估值及信息披露,引入做市商制度,促進資產可交易。
(二)完善流動性應急機制,防范流動性風險
商業銀行流動性既受自身資產負債結構的影響,更會受銀行體系流動性和資金面的影響,需要更完善的流動性應急機制來維護流動性安全。一是在出現流動性沖擊時,監管部門應該對出現流動性困難的機構(而非出現財務危機的機構)給予資金幫助,避免引發系統性風險。二是大行要充分發揮市場穩定器作用,做好自身的負債管理,并在關鍵時刻引導市場預期,避免資金面大幅波動。三是建議央行加強對分支行的培訓,有效推進常備借貸便利(SLF)落地執行,不僅為中小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的渠道,也通過操作利率來發揮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從而完善貨幣政策傳導體系。
(三)提高審批效率,緩解商業銀行負債端壓力
金融機構在降杠桿的過程中,在資本補充、資產支持證券(ABS)發行、債券發行等方面壓力較大,需要相關監管部門提高審批效率,緩解前者的壓力。一是監管部門之間加強協調,提高股權融資補充資本、CLO發行等多部門審核品種的發行效率;二是在強化信息披露的基礎上,簡化綠色金融債、小微貸款流轉等國家產業政策支持品種的審核流程,提高審核效率;三是加快商業銀行發行金融債、二級資本債等長期限融資的審批進度,緩解其負債端壓力。
(四)調整相關指標,適度增加合格抵押品范圍
建議一是重點通過同業負債指標調控,使同業負債回歸流動性管理本質,加強金融機構調研,分析市場主體無法滿足監管指標的原因。二是適度擴大貨幣政策操作工具的抵質押品范圍,并適當提高抵質押率,平滑關鍵時點流動性波動率。比如將商業銀行保本理財等類標準化產品納入抵押品范圍,并提高同業存單、地方債等品種的抵質押率。在流動性指標中將地方債類同國債設定系數,緩解持有地方債對流動性指標的壓力。三是要適當提高中長期負債的供給,包括允許發行1年期以上同業存單,推出更多中長期負債產品,優化市場上負債的期限結構,緩解商業銀行長期負債壓力。
作者單位:南京銀行
責任編輯:羅邦敏 鹿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