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鵬
摘要:嗩吶作為一種民族吹管樂器,具有音色高亢明亮或委婉細膩、演奏形式多樣且表現力非常強的藝術特點。嗩吶演奏作為一門表演藝術,演奏中演奏者技術的高低不僅能夠體現其演奏水平,同時對嗩吶演奏的二度創作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本文將在對嗩吶演奏藝術與嗩吶的二度創作分析基礎上,進行嗩吶二度創作中主要技術的把握研究。
關鍵詞:嗩吶演奏 二度創作 技術 把握 研究
中圖分類號:J63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0-0051-02
嗩吶演奏作為一門表演藝術,演奏過程中對技術的把握及運用,對促進嗩吶演奏的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和意義。需要注意的是,嗩吶演奏中要想實現演奏藝術的靈活把握和運用,不僅需要在嗩吶演奏學習中通過勤學苦練,熟練掌握嗩吶演奏的理論知識和技巧,同時還需要通過不斷的思考、嘗試以及總結、領悟等,積累豐富的嗩吶演奏技巧經驗,從而實現對嗩吶演奏及二度創作技術的熟練把握和靈活運用,在嗩吶演奏中表現出較高水平的表演能力,推進嗩吶二度創作的創新發展。下文將通過對嗩吶演奏藝術以及嗩吶的二度創作等有關概念含義進行簡單論述的基礎上,就嗩吶演奏在二度創作中的技術把握進行探析。
一、嗩吶演奏藝術與嗩吶的二度創作
(一)嗩吶演奏藝術及其發展簡述
嗩吶作為一種民族吹管樂器,俗稱“喇叭”,而高音嗩吶的小F調與小G調嗩吶也被稱為是“海笛”,它具有較為悠久的歷史,并且在民間流傳十分廣泛,在我國山西、河南以及山東、安徽、河北等地的多個民族,甚至是國外的歐洲、非洲以及亞洲等多個國家都有非常廣泛的流傳和發展。嗩吶的音色既具有高亢明亮的個性特色,同時還具備委婉細膩的獨特特征,其表現手法與表現技巧獨特多樣,還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能夠對人物唱腔、說笑或者是動物鳴叫等多種聲音進行模仿。嗩吶演奏中還能夠與口哨、管子以及咔碗等多種不同的樂器進行配合演奏,在民間逢年過節等喜慶日子或者是婚喪嫁娶等重大場合都會見到嗩吶的影子,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和歡迎。
嗩吶最早來源于波斯以及阿拉伯一帶,流傳到我國的時間相對較早,史書記錄可追溯至兩晉時期,以新疆地區為主,距今在我國的流傳發展經歷了一千五百多年。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民主制度的改革與經濟發展推動,文化教育事業也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國內一些文藝團體與藝術院校的成立,促使了民族音樂與樂器逐漸進入藝術院校,嗩吶在這一時期也被納入藝術院校民族音樂與樂器教育發展行列,為其系統、規范以及科學、嚴謹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歡慶勝利》《百鳥朝鳳》等著名的嗩吶演奏曲目就是在這一時期創作出現。隨后,嗩吶演奏藝術的發展在經歷文化大革命的動亂時期后,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再次進入新得發展時期,形成了與外來文化傳播影響下的傳統與流行、民族與外來音樂之間碰撞與融合創新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胡海泉的《慶勝利》《六子開門》《唱起豫調慶豐收》以及仲冬和的《敲起鑼鼓慶勝利》、白承德等人的《山鄉春》、劉英的《正月十五鬧雪燈》、周東朝的《黃土情》等。作品中包含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并且作品題材的發展空間更為廣闊。通過嗩吶對不同內容以及不同場地情景的描寫、抒發,在推動嗩吶創作以及演奏藝術的發展上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和意義影響。而當代嗩吶藝術的發展則是對傳統嗩吶藝術的一個傳承與創新并重的發展過程,也是嗩吶藝術從傳統向現代化方向發展演變的過程,而傳承、融合以及創新也是現階段嗩吶藝術發展的重要特點。
(二)嗩吶的二度創作
在藝術領域中,音樂創作的過程也被稱作是“一度創作”,主要是指創作者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及感受,在選擇、加工以及構思、想象、整合等基礎上,以樂譜形式呈現出的過程。而音樂表演則被稱為是“二度創作”,是指演奏者根據創作者創作的樂譜,通過演奏或者是演唱,以聲音形式將樂譜形式的作品向大眾呈現的過程。嗩吶演奏藝術中,嗩吶演奏的過程也就是嗩吶“二度創作”過程。需要注意的是,嗩吶演奏中,“二度創作”是以“一度創作”作為依據和基礎,對嗩吶演奏的樂譜作品內容進行準確表達與再現是“二度創作”的基本要求與意義,而“二度創作”的目的則是實現創作者在樂譜作品中所表達思想與情感向觀眾進行傳遞,以幫助觀眾更好的認識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情感、思想等。
嗩吶的二度創作具有音響單一性以及個性特征鮮明、技術高超、不穩定性的特點。其中,音響單一性主要表現為嗩吶二度創作中獨奏狀態下的嗩吶演奏。而嗩吶二度創作的個性特征鮮明主要是指嗩吶演奏中演奏者在具備所需的演奏條件與能力之外,由于每一個人對作品的理解以及風格喜好、審美、文化素養、生活閱歷等不同,使得嗩吶演奏的個性也比較鮮明。此外,嗩吶演奏還需要在具備高超的演奏技術與能力基礎上,才能夠較好的實現作品內容的呈現與情感傳遞,起到相應的藝術感染與影響效果。最后,嗩吶演奏的不穩定性是指嗩吶演奏者隨著自身年齡以及知識閱歷、情感體驗的變化,在二度創作中對作品的演奏呈現的效果和傳遞的感受也會存在一定的差別。
二、嗩吶演奏在二度創作中技術把握
首先,嗩吶演奏中應注意正確的氣息把握。氣息把握是包含嗩吶在內的所有管樂以及聲樂演奏中首先需要把握的技術問題。氣息作為嗩吶聲音發出的根本動力,對氣息的把握將直接影響著嗩吶演奏中聲音呈現是否圓潤、結實以及平穩,且具有穿透力,音準是否正確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嗩吶演奏中以氣息作為聲音發出的動力中這一氣息變化的呼吸方式與正常人為滿足生理需求的呼吸存在較大的區別。嗩吶演奏中呼吸產生的氣息不僅要有充足的吸氣量,并且呼出氣息的大小以及速度、力度需要進行合理控制,這種呼吸氣息所提供的嗩吶演奏聲音發出動力技巧是在科學的指導與長期訓練結合下逐漸形成的。嗩吶演奏中對于氣息的把握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其一是通過正確的呼吸方式實現氣息的準確把握,正確的呼吸方式是嗩吶演奏中實現氣息把握的基本條件。眾所周知,比較常見的呼吸方式包含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三種呼吸方式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嗩吶演奏中則是以胸腹式呼吸為基礎,同時結合作品樂句需求對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進行靈活運用,以實現自身呼吸狀態的及時調整與把握,以此提高對氣息的控制和把握能。其二要注意在嗩吶聲音的“統一”中實現氣息把握。嗩吶演奏中聲音的“統一”是指嗩吶本身“下把位”和“上把位”以及嗩吶“高八度”聲音的統一、嗩吶演奏中保持樂曲情感內容與嗩吶演奏聲音的統一。其中,氣息控制是影響嗩吶聲音“統一”的直接因素,再加上嗩吶聲音“統一”很容易受到演奏者口型、嘴唇對哨片的控制、哨片等因素影響,因此,嗩吶演奏中聲音的“統一”需要從上述的兩個“統一”內容各自層面上進行把握。比如,在嗩吶演奏中樂曲情感內容與聲音統一問題的把握中,由于不同樂曲的情感及內容對嗩吶演奏中音高、音量以及音質長短、音色等有不同要求,需要結合樂曲的要求在氣息不斷變換與調整中,達到聲音與樂曲情感內容的統一,像比較歡快、宏大、激昂的樂曲中,其音調多以高亢、嘹亮,音色為明亮、音量較大的要求,為了滿足這一要求,就需要在氣息把握中加大氣息量和力度,同時增強氣息的動力,才能夠達到相應的樂曲音色與音調、音量要求。
其次,嗩吶演奏中技術把握還應重視口型在嗩吶二度創作中的運用。嗩吶演奏中,口是進行人體與樂器的連接媒介,在嗩吶演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演奏者口型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嗩吶演奏的聲音變化。嗩吶演奏者,口型運用主要有“包著”和“放開”兩種情況,“包著”是在嗩吶演奏中雙唇貼緊牙齒同時向內包,通過包回內側的唇肌進行哨片振動控制;而“放開”則是在嗩吶演奏中雙唇向前撅起作“噓”動作,然后通過雙唇撅起部分肌肉進行哨片振動控制。其中,“包著”口型在嗩吶演奏中進行哨片壓力大小以及哨片振動面積控制均較為容易,音色表現較為柔和,但是容易出現聲音偏高或厚度不足問題;而“放開”口型進行哨片壓力大小控制相對困難,但舌頭動作發揮比較方便,聲音音色表現為寬厚、明亮,但音高容易偏低且聲音生硬。嗩吶演奏中,演奏者需要結合自身的口型生理條件以及對聲音的審美、作品理解等實際情況,在不斷嘗試與選擇、加工、練習基礎上,總結適合自己的口型,并通過口型變化規律總結,在嗩吶演奏中靈活運用實現氣息把握。
三、結語
總之,進行嗩吶演奏在二度創作中技術把握研究,有利于促進嗩吶演奏的二度創作技術水平提升,對推進嗩吶演奏的系統化與規范化形成、促進嗩吶演奏藝術發展都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參考文獻:
[1]范曦.平遙縣民間嗩吶藝術的傳承發展及思考[J].黃河之聲,2017,(23):168.
[2]王志剛.河南南陽地區傳統嗩吶曲目的地域特點[J].戲劇之家,2017,(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