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君
摘要:在中國音樂藝術舞臺上,中國現代歌劇無疑是一顆絢麗奪目的瑰寶。中國現代歌劇不僅繼承了中國民族音樂的精髓,也融入了美聲唱法獨特的發聲技巧,正是由于中國民族音樂和美聲唱法賦予中國現代歌劇演唱以全新的藝術感受,才使得中國現代歌劇演唱彰顯出發展態勢的多元化,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本文基于對美聲唱法和中國現代歌劇發展的回顧性認識,從審美文化、演唱技巧和發展態勢三個方面,分析和闡述了美聲唱法對中國現代歌劇演唱的深刻藝術影響。
關鍵詞:美聲唱法 中國現代歌劇演唱 藝術影響
中圖分類號:J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0-0062-02
形成于西洋歌劇的美聲唱法伴隨著西洋歌劇傳入我國已經有差不多一百年的歷史,而由西洋歌劇演變出的中國現代歌劇秉承了將中國民族音樂和國際先進音樂文化融為一體的音樂發展理念,也走出了一條音樂發展多元化的道路。縱觀中國現代歌劇藝術的成長歷程,是美聲唱法表現形式、演唱技巧與中國傳統戲曲、民樂的交匯互補為中國現代歌劇注入了新的藝術元素,使其展現出中西合璧的、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因此,在回顧美聲唱法和中國現代歌劇發展的基礎上,分析美聲唱法對中國現代歌劇演唱的深遠影響,對于探索美聲唱法聲音和音域的特色,推動中國現代歌劇藝術的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一、對美聲唱法和中國現代歌劇發展的回顧性認識
(一)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可以追溯到歐洲古羅馬帝國時代教堂的《圣經》詠誦和圣詩演唱,這種配合教堂莊嚴、肅穆氛圍的宗教音樂起初均為單聲部,并受到嚴格的詩歌韻律支配。到了13世紀中葉,歐洲音樂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逐步淡化了宗教色彩,除了突破單聲部進入復調音樂,聲樂演唱也出現了分別由女高音、女低音及男高音、男低音等主唱的多聲部合唱,形成了美聲唱法的雛形。16世紀,意大利歌劇的興起,比較完整地奠定了美聲學派的聲樂技術和演唱風格。19世紀初,席卷歐洲的“浪漫主義文藝思潮”推送出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等一大批杰出的作曲家,以德奧浪漫主義藝術歌曲完善了“美聲唱法”這一有別于歌劇詠嘆調演唱的藝術歌曲演唱風格,促進了美聲唱法的日臻科學。從特征上看,美聲唱法是混合聲區唱法,按音高比例以真假聲的混合運用調動腔體共鳴,這就使得美聲唱法的演唱表現出呼吸與咬字的精準性、真假聲混合的靈活性、聲帶閉合的適度性和音高與共鳴的科學性。美聲唱法作為一種來自西方的文化形式,一經傳入我國就受到音樂藝術工作者和音樂藝術愛好者的青睞,特別是卡魯索、卡拉斯、帕瓦羅蒂、多明戈等歌唱家的歌聲帶來的美妙藝術境界,更是讓美聲唱法深深扎根于中國這塊音樂藝術的沃土,成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推崇和喜愛的歌曲演唱方法。
(二)中國現代歌劇的發展
中國現代歌劇萌芽于20世紀20-30年代,到40年代初具雛形。這期間黎錦暉作曲的《小小畫家》、聶耳作曲的《揚子江暴風雨》、張昊作曲的《上海之歌》、錢仁康作曲《大地之歌》以及閻述詩作曲的《風雨之夜》、黃源洛作曲的《秋子》等作品都在運用美聲唱法技巧、吸收西洋歌劇特色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實踐,為探索中國現代歌劇創作道路起到了先行的作用。1942年,馬可、瞿維等以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指導創作的《白毛女》吸收了美聲唱法在呼吸、咬字、共鳴等方面的技巧,采用了西洋歌劇齊唱、重唱與合唱的音樂形式,構建起與整部歌劇情節發展相協調的音樂風格,標志著我國現代歌劇發展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對后來的現代歌劇創作產生了里程碑式的深遠影響。在而后的幾十年里,《劉胡蘭》《赤葉河》《紅梅閣》《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江姐》等一大批優秀現代歌劇相繼展現在舞臺上,特別是《洪湖赤衛隊》和《江姐》,美聲唱法與民歌、戲劇等音樂元素的融合更加天衣無縫,歌劇氣勢更加宏大,開創了繼《白毛女》之后中國現代歌劇的又一個高峰。改革開發以來,中國現代歌劇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活躍在歌劇舞臺的《傷逝》《原野》《蒼原》《紅河谷》《星海》《林徽因》等劇目,廣泛運用了美聲唱法在氣息、咬字、共鳴上的技巧和宣敘調、詠嘆調、對唱、重唱、合唱、伴唱等豐富多樣的聲樂體裁,完美地詮釋了“歌劇是音樂的戲劇”這一標志性內涵,將中國現代歌劇逐步推向了前所未有的藝術境界。
二、關于美聲唱法對中國現代歌劇演唱深刻藝術影響的具體分析
中國現代歌劇是伴隨著對美聲唱法的吸收和運用而發展起來的新興劇種,是中國傳統戲劇與西洋歌劇有機融匯、優勢互補的典范。在中國現代歌劇的發展過程中,美聲唱法對其演唱的藝術影響日趨深化。
(一)美聲唱法豐富了中國現代歌劇演唱的審美內涵
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著不同的審美情趣,包容著不同的審美內涵。中國現代歌劇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兼收并蓄了西洋歌劇傳遞給我們的西方文化,從而展現出中西合璧的絢麗文化色彩。作為西洋歌劇藝術核心體現的美聲唱法,將“聲音美妙”放在了藝術審美的首要位置,追求的是音色的豐滿、明亮,無論高音、中音和低音都含有豐富的泛音和充分的共鳴,形成金屬般的穿透力,這就與中國傳統戲劇和民歌在音樂審美上所要求的音色圓潤、甜美、明快有著一定的差異。美聲唱法深刻影響了中國民樂演唱在聲音上的審美習慣,為東西方文化的融合交流開拓了一個新平臺,帶來了中國現代歌劇藝術審美文化的新發展。通過對美聲唱法審美科學性認識的不斷深化,中國現代歌劇演唱的聲音審美內涵日趨完善。首先是由傳統的局部共鳴和上部共鳴,優化為聲音的整體共鳴,突出高泛音的感染力;其次是由“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的表演性審美原則轉化為“以聲傳情”,主要通過聲音的變化和處理表達情感的審美取向;第三是推動了觀眾由音色明亮、音質清脆婉轉的民族聲樂審美習慣轉變為包括音域寬廣、音質渾厚、共鳴輝煌的美聲唱法的多元化演唱風格的青睞。
(二)美聲唱法提升了中國現代歌劇演唱的藝術技巧
從發聲科學的角度看,美聲唱法借助通暢飽滿的氣息支持和靈活自如的呼吸控制,巧妙地將高、中、低聲唱法的轉換痕跡隱藏起來,不僅使演唱者的發聲舒展協調,歌聲圓潤悠長,而且保證了演唱者的發聲器官始終處于自然、良好的狀態,在整個演唱過程中輕松、明快,增強了歌聲的穿透力和感染力。中國現代歌劇始終堅持中國傳統民樂演唱方式與美聲唱法的和諧互匯,用美聲唱法調整歌劇演唱中的呼吸、音域和共鳴,改善了中國傳統民樂演唱聲音單薄、氣息較短的弱點,提升了中國現代歌劇演唱的藝術技巧。美聲唱法提升中國現代歌劇演唱的藝術技巧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呼吸方法。美聲唱法主張胸腹混合式的橫膈膜呼吸法,吸氣量大,換氣迅速,唱出的歌聲飽滿、渾厚,充滿彈性,富有穿透力,有效規避了我國傳統歌曲演唱鎖骨式呼吸和胸式呼吸氣息支持較淺、聲音單薄、窄細的弱點。二是真假聲混合。美聲唱法的真假聲適度混合,減輕了喉頭和聲帶的負擔,拓寬了音域,延長了發聲器官的歌唱生命。三是整體共鳴。美聲唱法將頭腔、胸腔、口咽腔作為不可分割的共鳴器官,以舌頭控制和調整三腔共鳴,靈活地根據音高變化調節腔體音色。四是咬字吐字。美聲唱法以打開大牙關、打開口腔、保持圓潤口型的咬字吐字形式,克服了我們傳統歌唱中咬字吐字上的不足,實現了字頭“快”、字腹“滿”、字尾“輕”的咬字吐字效果。
(三)美聲唱法引領了中國現代歌劇演唱的發展態勢
在中國現代歌劇將近一百年的發展歷史中,美聲唱法的靈活運用一直是音樂人孜孜追求的目標。從《小小畫家》的音樂與戲劇相結合、《風雨之夜》的按照聲韻變化多次使用變化音,用某一音周圍的二、三度音階式流動裝飾歌詞的語氣而充分抒情,到《白毛女》的運用呼吸、咬字、共鳴技巧及齊唱、重唱與合唱的音樂形式,再到《江姐》的合唱、重唱中加入多聲部,場景轉換時使用變化音和跳音,美聲唱法都在潛移默化地引領著中國現代歌劇演唱的發展態勢。改革開放以來,美聲唱法對中國現代歌劇的引領作用更加明顯,實現了歌唱理論和歌唱實踐的重大突破。金鐵霖先生針對混合共鳴提出的“上支點、下支點、上中支點、中下支點、前支點、后支點、大支點、中支點、小支點”理論,完美地適應了不同演唱風格的共鳴調整。而以彭麗媛、殷秀梅、萬山紅、戴玉強、莫華倫、魏松為代表的歌唱家,以悠揚、高亢的歌聲展現出美聲唱法藝術至情至性的完美震撼,為把中國現代歌劇打造成為國際化高端文化品牌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三、結語
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聲唱法對中國現代歌劇的藝術影響越來越廣泛,對中國現代歌劇發展的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我們應在強化中國民族聲樂與西洋音樂有機融合的基礎上,積極吸收美聲唱法的獨特技巧,發揮美聲唱法在呼吸、音域和共鳴等方面的優勢,使美聲唱法成為推動中國現代歌劇藝術長足發展的強勁動力。
參考文獻:
[1]范旭青.試論美聲唱法對中國歌劇演唱藝術的影響[J].北方音樂,2016,(04).
[2]劉玲.美聲唱法對中國歌劇演唱藝術的影響初探[J].戲劇之家,2016,(08).
[3]趙鷹男.略談美聲唱法對中國歌劇演唱藝術的影響[J].藝術評鑒,2017,(02).
[4]郭懿文.淺析美聲唱法對我國歌劇演唱藝術的影響[J].藝術品鑒,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