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言池 陳麗芬 王安妮
摘要:“吾將登昆侖之巔,吹黃鐘之律,使中國人固有之音樂血液,重新沸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中國音樂更是有了八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既豐富又獨特的音樂理論文化遺產,如: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始于周的樂律學、“三分損益法”“新法密率”……尤其是樂律學,中國人更是遠遠走在歐洲人的前面。傳統音樂理論對于傳統音樂的欣賞、延續、傳承與創新有著舉足輕重、不容置疑、不可替代的作用。單純的西方樂理更是無法滿足音樂文化多樣化的發展,無法完全適應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傳統樂理 普通高校 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0-0082-03
自清末民初,西方教會學校在中國開設了與西方音樂相關的課程,如開設了西方音樂理論知識、樂器演奏等課程。上世紀20年代,中國引進日本、歐洲教育體制后,各院校便開始教授以西方大小調體系為主要內容的基本樂理。中西音樂本就不屬同一體系,所注重的元素也有較大的差異,二者的碰撞,使中國傳統音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此時,西洋音樂理論幾乎左右了我們的音樂理論課堂,西洋樂理成了“望之四海皆淮”的“萬精油”。長此以往,中國傳統樂理課程是否還能在普通高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呢?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是否會受到影響呢?世人又將以何種態度來對待傳統音樂呢?
一、中國傳統樂理課程在貴州省高校開設情況調查
針對中國傳統樂理課程的開設情況,筆者調查了貴州省設置了音樂專業的22所普通高校,其中本科院校13所,如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貴州師范學院等,專科院校9所,如貴陽幼兒高等師范專科學校、銅仁幼兒高等師范專科學校等。在所調查的院校中,沒有一所學校開設有中國傳統樂理課程。
據了解,目前在普通高校音樂專業中,中國音樂史、民族民間音樂概論等課程的開設較為普遍,但我國大部分音樂教育還處于以西方音樂體系為主導的西洋樂理一元化狀態,高校中開設有中國傳統音樂基礎理論課程的也是屈指可數。貴州省各高校亦是如此,西洋樂理在眾多學子的心目中可謂是印象深刻、深入骨髓。相對而言,中國傳統樂理只是在基本樂理課程中被簡單、粗略的提及,多數學生對中國傳統樂理的理解和認識,始于五聲音階、七聲音階等民族調式,止于簡單的民族調轉調移調。他們大都知道工尺譜是我國開創的記譜法,卻不知工尺譜唱名是些什么;十二律呂為何物,旋宮、犯調為何物,京房六十律又為何物便更不為所知了。更有甚者將民族調等同于西洋大小調,這是多么可悲。
當代大學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科學研究以及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寶貴遺產,我們本當繼承和發展,可為何在當下大多高校中仍是在推崇西洋樂理,甚至以西洋樂理的教學為主呢?若在此形成大面積的文化斷層,日積月累,其將如何實現文化傳承、推動文化繁榮?
二、中國傳統樂理課程在貴州省高校開設情況分析
“中國音樂‘無處不活,歐洲音樂‘無處不死”,中西文化底蘊、歷史的差異性決定了彼此音樂文化的差異性。中國傳統音樂有著深厚的哲學基礎,注重“意韻”,無不貫穿著古典哲學的氣息,歐洲人注重辯證思維——分析型思維使得音樂方整、規律,講究的是準確性,二者間并無何種直接的聯系。由此引發了筆者的深思:是何緣由致使各高校遠離中國音樂傳統,“以西方音樂理論和技法來‘剪裁中國音樂審美”?這是我國傳統音樂理論體系本身的不完善?還是社會主流的暗中驅使?對此,筆者進行了分析,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未形成全面完善的知識系統。我國傳統音樂雖歷史悠久、傳統音樂理論雖如繁星之眾,但在朝代更迭、戰亂遷徙、民族融合的漫長過程中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缺損。同時,由于時間的長度、空間的寬度限制,無法對其進行完整深入的梳理和總結。歷史上雖有很多音樂論著,但卻沒有一本著作完整的記載我國傳統音樂理論的發展。近現代雖有一批如王光祈先生、黃翔鵬先生、杜亞雄先生、童忠良先生等學者先賢致力于梳理、構建、完善中國傳統音樂理論體系,但由于諸多條件的限制,導致如今都還未形成一個完善的中國傳統音樂理論體系。缺少了系統完善的理論支撐,中國傳統樂理課程建設就難以展開。
中國傳統音樂的學習,最重要的一個目的是弄清楚傳統音樂技術理論的基本規律。我們雖有民族精神等傳統的“精神支柱”支撐學習,但大部分人都是以學習西洋樂理為主,缺少了重要的基礎——傳統音樂基本理論的學習,若以此來梳理、總結傳統音樂,無疑是南轅北轍,事倍功半。
其二,國人對傳統樂理等優秀傳統文化缺乏堅定的文化自信。自西學東漸以來,歐洲古典音樂、樂器、音樂理論皆成為社會大眾爭相學習、追捧的對象。此時,專注于傳統音樂、器樂、音樂理論的人被嘲諷為“落伍”、跟不上時代潮流的“老刻板”。究其根本,是缺乏文化自信、盲目跟風的表現。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若失去了文化自信,便失去了自己的根,最易成為他人文化滲透,試圖染指的對象,更談不上實現自身的復興與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受到了影響和制約。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樂理課程的發展現狀、前景不容樂觀。長此以往,是否又會威脅到大眾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欣賞、傳承與發展呢?
三、關于中國傳統樂理課程的思考和建議
中國傳統樂理對傳統音樂的欣賞、理解、研究與傳承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樂理課程在高校。為了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的優秀傳統音樂文化不至就此湮滅;為了將祖祖輩輩世代相傳的寶貴音樂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為了后世子孫仍能享受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福蔭。
首先,建立完善的傳統音樂理論知識體系是中國傳統樂理課程建設的基礎。想要從根本上解決民族音樂發展、中國傳統樂理課程的建設問題,需要眾多學者共同努力,對現有的史書、典籍、文獻進行分析、整理,總結出傳統音樂的規律,并將其與西洋樂理的異同理清,使之形成一個完善的知識體系。同時,出版發行相關書籍資料,為中國傳統樂理課程建設提供科學、系統的理論基礎和物質支持。
其次,國家教育方針的支持是中國傳統樂理課程建設的關鍵。中國傳統樂理課程要想發展,國家教育指導方針的支持對其有著決定性的導向作用,因此,應盡早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指導方針。同時,將其與“核心素養”“素質教育”等教育方針緊密結合,出臺相關的政策規定,在高校專業音樂教育中開設中國傳統樂理課程,使中國傳統樂理課程得到普及。
再者,學校教學是中國傳統樂理課程建設的核心。學校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徑和內容,也是中國傳統樂理課程建設的主要途徑和內容。中國傳統樂理課程在得到了“官方認證”和與國家教育指導方針結合后,要得到徹底的貫徹落實,離不開學校的教學、離不開學校音樂教育。學校教學是連接國家教育方針與課堂教學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紐帶。將中國傳統樂理課程納入到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中,是中國傳統樂理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是建設和完善中國傳統音樂理論體系的重要環節。同時,培養專業教師,予其正式的課程安排,使傳統樂理課程貫穿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形成素質教育與學生的全面發展緊密相連的一個研究—學習—研究的良性循環鏈,相信將會對中國傳統樂理課程的建設產生極大的幫助。
最后,加大對中國傳統音樂理論和中國傳統樂理課程的宣傳力度是中國傳統樂理課程建設的重要手段。加大對中國傳統音樂及傳統樂理課程的推廣、宣傳力度,能促進學校、教師、學生及大眾對中國傳統樂理課程的認識、認可和了解,讓大家自發的繼承、學習和發揚中國傳統樂理,以中國傳統樂理的角度而不是西洋樂理的角度去欣賞、學習中國傳統音樂。讓大眾在民族精神這一“精神支柱”的引領下,弘揚中國傳統音樂、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傳統樂理課程的建設與整個中國傳統音樂理論體系的建立息息相關。它的開設與推廣,有助于傳統音樂的研究、繼承與發展;有助于建立深厚的民族文化自信;有助于助推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發展;有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高校的中國傳統樂理課程建設應作為傳統音樂理論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予以建設支持,為實現整個傳統音樂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強有力的理論和人才支持。通過中國傳統樂理課程的建設,實現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與綜合國力。締造一個全民學習、全民參與、全民創作的美好前景。
四、結語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國傳統樂理是眾多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至此,在普通高校的專業音樂教育中,中國傳統樂理課程的開設是十分必要的,中國傳統樂理課程應當加入到現有的基本樂理課程教學當中去;應當大力發展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促進其體系的發展和完善,普及相關知識,提高其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當今社會提倡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只是經濟、軍事和國際地位上的復興,更應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大學教育在其中有著重要的助推作用,中國傳統樂理課程的建設將對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的復興起到重要作用。
筆者對貴州省普通高校的中國傳統音樂理論課程開設情況進行了調查與分析,根據現狀進行了思考,提出一些關于中國傳統樂理課程建設的淺見和一些解決的措施,希望能為我國中國傳統樂理課程的建設提供一些參考。同時,為促進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一絲微薄的貢獻。由于筆者能力水平有限,所提觀點和撰寫的文章可能存在著不足之處,還望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杜亞雄.中西基本樂理之異同[J].中國音樂學,2018,(01).
[2]賈晨斐.師范類高校基本樂理教學發展方向[J].黃河之聲,2015,(10).
[3]高厚永.高奏黃鐘大呂之律 沸騰中國音樂之血——喜讀杜亞雄、秦德祥編著的《中國樂理教程》[J].音樂藝術,2013,(02).
[4]荊建華.中國傳統樂理建設述論[D].開封:河南大學,2013年.
[5]張亦楠.立足本土,繼往開來——中國傳統樂理課程建設芻議[J].大眾文藝,2012,(14).
[6]施維.中國樂理建設之我見[J].寧波大學學報,2006,28(02).
[7]馬東風.中國樂理學科的歷史進程[J].中國音樂,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