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毅
9月23日是秋分,這一天意味著秋季到了。太陽在秋分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過了這一天,夜晚的時間漸漸變長,白天越來越短。曾經讓人困倦萎靡的暑濕之氣已經收斂,取而代之的是秋高氣爽,空氣也干燥起來。中醫養生常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收”意味著世間萬物都在秋季收斂生機和活動,人體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因此對應五臟養生,秋季應當注意收斂肺氣,以滋陰潤燥來養肺。
在我們的五臟當中,肺為嬌臟,所處位置最高,最受不得邪氣尤其是燥邪的侵擾。燥邪一旦入肺,就會傷耗肺的陰津,出現一系列肺燥的癥狀。頭痛、發熱、怕冷無汗、鼻塞、干咳、沒有痰或者痰少、口唇干燥、咽喉干疼、心煩口渴,都是肺燥的癥狀。秋季濕氣已收,空氣干燥,早晚已有了涼意,人們容易發生感冒、哮喘、慢阻肺等肺部疾病,此時若肺氣未收,容易受到燥邪侵擾。因此在秋季,我們要順應時節,收斂肺氣。
收斂肺氣飲食上應注意少辛增酸。辛味的食物是發散的,而秋季氣候干燥,肺氣收斂,這時再吃辛味食物,肺氣收斂不住,燥邪入侵,易致人體生病。這時應當增加酸味的收斂性食物,酸味食物的收斂作用正好迎合了自然界和肺氣的收斂,能夠幫助人體收斂肺氣。
秋梨是秋季適宜多吃的酸味食物。中醫認為秋梨味甘、微酸,性涼,可以清熱、降火、生津、潤肺、化痰、止咳、去燥、養血、生肌。《本草通玄》中說,“秋梨,生者清六臟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
秋季天氣干燥,肺的陰津容易流失,陰津流失過多則會出現肺燥癥狀,因此秋季除了要收斂肺氣,還應該滋陰潤燥,彌補流失的陰津,幫助平息燥氣,以此達到養肺的目的。
飲食上,我們應該多食用一些能夠滋陰、生津、撫潤燥氣的食物,山藥和蓮藕就是好選擇。山藥,又被稱作“平價人參”。其性味平、甘、無毒,有健脾、除濕、補氣、益肺、固腎、益精的功效,臨床上發現山藥含有皂苷,有潤滑滋潤的作用。南京著名小食的美齡粥是用豆漿、山藥、糯米、粳米、干百合、枸杞熬制而成,吃的時候再加一勺蜂蜜,滋陰養顏。蓮藕富含膳食纖維和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味甘、性寒,歸心、脾、胃、肝、肺經,能夠清熱生津、涼血、散瘀、止血。立秋之后,鮮藕大量上市,正合秋季養肺時宜。古人有一道治療熱病傷陰的飲料,就是用蓮藕、秋梨、荸薺、甘蔗一起來榨汁,效果很好。
下面為大家推薦兩道收斂肺氣,滋陰潤燥的美食。
早在2000年前,梨就已成為中國普遍栽培的果樹。每個中國小朋友都知道的“孔融讓梨”的故事。秋季多食梨能夠幫助人體收斂肺氣,清熱滋陰,梨汁還能夠減輕炎癥早期出現的組織損傷,抑制毛細血管中的液體和細胞成分滲出到組織間隙,起到較好的抗炎作用。梨含有豐富的蘋果酸、檸檬酸、果糖、蔗糖、葡萄糖等,還有豐富的礦物質和膳食纖維,能夠增進食欲、促進消化、維持腸道的正常功能。
食材準備:牛腩肉、梨、胡蘿卜、洋蔥、西紅柿、檸檬、鹽、白糖、淀粉、紅酒或料酒。
制作方法:
1.梨去皮切塊,皮留下備用。檸檬去皮切塊備用。西紅柿去皮切小塊。胡蘿卜去皮切塊,洋蔥切絲備用。淀粉加適量水制成水淀粉備用。
2.牛腩肉適量冷水下鍋,水開后去浮沫,將梨皮、檸檬皮加入鍋中,為牛肉去腥增香。改小火燉1小時后去掉梨皮和檸檬皮,撈出牛腩肉。這個方法用梨皮和檸檬皮代替花椒大料,為牛腩去腥的同時增加清新香氣,使牛肉口感更加鮮嫩爽口。
3.另起一鍋制作番茄醬。鍋中加入適量底油,放入洋蔥煸炒,待洋蔥軟爛后加入西紅柿塊,煸炒成醬,加入適量鹽。番茄醬和牛肉搭配會使牛肉更加軟爛入味。
4.鍋中放底油,倒入燉好的牛肉,烹入紅酒或料酒,加入番茄醬翻炒均勻,倒入適量開水,加入胡蘿卜、香梨塊,燜30分鐘。
5.開蓋加入適量鹽、少許白糖,大火收汁,倒入水淀粉勾芡出鍋。
“春前新韭,晚秋寒崧,夏浦茭根,冬畦苔菜”為四季美蔬。北方人很少吃茭白。茭白是個歷史非常悠久的食材,《本草綱目拾遺》記載:茭白味甘;性寒入肝、脾、肺經。在唐代以前,茭白被當作糧食作物栽培。古籍上記載的菰米飯或雕胡飯就是用茭白的種子制作的。茭白的種子是“六谷”(稌、黍、稷、粱、麥、菰)之一。如今,有的飯館推出的“野米遼參”,就是用菰米做的。
食材準備:茭白、毛豆、雞胸肉、紅甜椒、鹽、水淀粉、蠔油、料酒。
制作方法:
茭白兩三根,先用手撕掉外面的硬殼,再用削皮刀削去硬皮,用刀切成1厘米的茭白丁。
毛豆剝去外面的硬殼,用水泡5分鐘,去掉毛豆周邊的薄膜。
雞胸肉切成1厘米見方的丁,用少量鹽入底味,加適量的水淀粉、料酒抓勻,淋入一小勺植物油。
紅甜椒一個,去掉芯,也切成1厘米的丁。
涼水入鍋,放入毛豆、鹽,水開后再煮5分鐘,撈出備用。
鍋置爐上,加熱后倒入少量植物油,熱鍋涼油將雞丁倒入劃散。雞丁變色即盛出。
茭白下鍋翻炒,加入毛豆,加少許水先將這兩樣基本炒熟,然后放入雞丁、紅椒粒,最后加一勺蠔油,翻炒片刻就可起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