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白果,又稱銀杏、靈眼、佛指甲、鴨腳子、公孫果等,是有“植物元老”之稱的古老樹種銀杏樹的果實。秋天成熟時它橙黃如杏,外種皮很厚,中種皮色白而堅硬,故有“白果”之稱。
白果肉質鮮嫩,香甜可口,食藥兼用,既可做成果酒、蜜餞、糕點、糖果、罐頭等小食,也可蒸、煮、炒、煨、燜、燒、燴、爆,做成各種美味佳肴或名貴藥膳。其中,燒白果湯、煨白果羹等更是日常家庭的保健養生菜品。
我國食用白果歷史悠久,白果也歷來被食客們所推崇。宋代詩人楊萬里對烤白果就有精彩的描述:“深灰殘火略相遭,小苦微甜韻更高。未必雞頭如鴨腳,不妨銀杏伴金桃。”該詩通俗而又形象地把食白果的愜意之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白果營養十分豐富。據測定,每100克可食鮮白果中含能量1485千焦、蛋白質13.2克、脂肪1.3克、碳水化合物72.6克、鈉17.5毫克、鈣54毫克以及多種氨基酸。白果中尤其以維生素E的含量最高,每100克中達24.7毫克。
白果還有較高的醫療價值。祖國醫學認為,白果味甘、苦、澀,性平,有小毒,入肺、腎經,能斂肺氣、定痰喘、止帶濁、縮小便,用于肺虛喘咳、白濁帶下,小便頻數,遺精淋病等癥。《品匯精要》中載:“煨熟食之,止小便頻數。”白果“縮小便”的功效,早就被古時參加科舉考試的眾多秀才們所利用。他們在臨考前常吃幾粒炒熟的白果,以免尿頻在考場上失事。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白果中含有銀杏酸、銀杏醇、銀杏黃酮苷、氫化百果酸等。這些成分具有舒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增進大腦營養、延緩心腦血管老化的作用,并對高血壓、冠心病、老年性癡呆癥等有較好的預防作用。另外,白果還具有一定的消毒、殺菌和抗癌作用。
白果營養、藥用功效固然很多,但要注意不可多食,尤其不可生食。多食可致中毒,令人氣壅昏頓甚至死亡,且年齡愈小,體質愈弱,死亡率愈高。《三元延壽書》中載:“昔有饑者,同以白果代飯食飽,次日皆死。”由此可見,食白果中毒絕非聳人聽聞之事。所以決不可嗜食無度,建議一般每天食用不宜超過10克。注意,白果有毒部位在其內部的綠色胚芽,所以在食用前最好去掉胚芽。
冬瓜白果老鴨湯:鴨子500克,冬瓜350克,白果10顆,蜜棗兩顆,姜6片。首先,鴨子斬件后用沸水撈起瀝干,另取一鍋,放入鴨子,一次性添足水,放姜、蜜棗,中火燒開后轉小火燉1小時。冬瓜去瓢切小塊,白果用清水洗凈。鴨肉燉1小時后放入白果,繼續燉1個半小時。最后,放入冬瓜燉半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白果銀耳蓮子羹:準備銀耳兩大朵,白果10顆,冰糖、蓮子、枸杞若干。先把銀耳、蓮子泡軟。待銀耳泡軟后撕成小朵。燉鍋加清水、銀耳、蓮子、白果。高火燉大概1小時后,改低火燉至銀耳較軟,再加適量枸杞和冰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