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棒 周祖范
摘 要:2018年7月1日我國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將正式施行,這就說明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我國的法律地位日益明顯。但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設立是弱者之間的聯合,具有合作性之目的,這就說明和商業性公司還是有所區別的,因此農業合作社法人治理結構完善方面不能完全照搬公司法相關規定,而是要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設計,并對農業合作社法人治理結構進行創新。
關鍵詞:農業合作社;法人治理結構;產權制度;完善
引言
農業合作社是弱者之間的聯合,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實施,農民社員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熱情也水漲船高。而農業現代化的核心要素是走集約化之路,擴大生產規模和提升整體競爭力。農民專業合作社則是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的重要方式。1提高農業科技化水平是我國農村發展農業經濟的迫切需求,而產業化經營是其前進的必經之路。提高農民的收入,促進城鄉經濟平穩前進,相互協調,建設新時代新農村是我們建設合作社的終極目標。內部治理結構上的缺陷與不足,己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的一大障礙。
1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內部治理
1.1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內涵和特征
(1)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內涵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我國特有的概念,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二條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指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
(2)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特征
農民專業合作社屬于合作社的范疇,其具有民主意思自治的特質,但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以農民為主要成員的聯合體,他們通過相互聯合、民主管理,從而形成的互助性經濟組織。農業合作社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概念與國際通行概念在本質上是近似的,但細究之下則可以發現,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一是一種新型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二為社員資格相對單一,以農民為主;三則經營范圍具有專業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范圍只限于農業,其經營經營活動僅限于為其社員提供服務;四是性質是民主互助性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的宗旨是為了服務農民,發展經濟
1.2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內部治理結構
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其內部治理結構的設立目的是優化配置合作社社員與經營者雙方的權利和責任關系,使經營者的決策與合作社社員的利益相符,以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社員提供服務的設立宗旨。2內部治理,我們遵從公司法的角度,就是公司所有者對公司的經營管理者的監督和制衡,實現對公司所有者和經營者利益相協調的目的。委托代理關系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的常態,其社員通常是農民,然而當下農民的整體素質較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控制權掌握在部分精英手里,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的異質性更加凸顯,所以委托代理關系就會出現不對稱的情形。
2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治理結構存在的問題
隨著2006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出臺,農業合作社就在法制的軌道內雨后春筍般的增加,十幾年的實踐中,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治理結構問題也慢慢出現。
2.1內部治理機構設置問題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出現的比較晚,很多機制并不成熟,可以說大多數農業合作社都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從法律角度看這些問題形成的原因,一是立法本身對內部治理結構設置的不合理導致與我國國情不相符合。二是法律在實際操作中出現的問題,換句話說,制度本身設計是合理完備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沒能夠實施到位。
2.2治理機構權力配置以及制衡機制方面的問題
決策權、監督權、執行權三權相互制約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完善的標志,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實踐中出現的產權不明晰以及分配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的普遍存在,導致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施以更好的效果。
3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具體完善措施
3.1宏觀上,加大扶持力度,為合作社的發展提供支持
(1)政策支持
新型合作社的發展需要政府對農業合作社在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的投入。政府必須在稅收上予以優惠,激發更多新型農業合作社的蓬勃發展。
(2)資金支持
當合作社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可以引入投資股金的機制,投資股金與入股最大的區別就是投資股金允許享有高于銀行利率的利息,但不像入股金那樣在經營過程中獲得收益,也不需要承擔風險。
3.2微觀上,完善產權和“三會”制度
(1)完善產權制度
產權制度的復雜性之處主要在于共有產權的模糊性,很多精英社員利用這一漏洞大肆對共有資產進行奪取,從而損害普通社員的權利。每一次合作社進行增資擴股,都必須詳細登記入股社員,并在每年舉行的社員大會上登記變更社員的基本情況,以免遺失變更的社員,以此來保證農業合作社產權主體的清晰明確。每次出賬、入賬都能得到一定的記錄,完善共有產權的制度迫在眉睫。
(2)完善“三會”制度
三會制度存在于合作社已是有名無實,不能明確履行自己的權利,只有把“三會”的具體組成人員具體化,通過分配定額數量的非職工理事,來約束合作社的經營者,以防他們對合作社發展的一些重要問題獨斷專行,不顧社員的利益,大權獨攬;另一方面,通過非職工理事和職工理事共同努力,從多渠道對合作社的發展提出意見,強化了合作社發展決策的理性。就是等同于,導入非職工理事對于合作社的發展是極為好的。然而,在引入的過程中,要制定嚴格的標準,從各個方面去考核、選任人才,真正對合作社的成長負責。
4.結語
農業合作社如果它想要完善其內部治理結構,還是需要學習公司等經濟組織的優秀成果,從當地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再去完善、武裝自身,倒逼其能夠形成明確的法人治理結構,從而推動社會的經濟實力的整體提高。其次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在合作社治理結構上賦予合作社更多的自治空間,但是產權制度的模糊性和三會制度的虛構化,給現實中的合作社行動效率帶來諸多不便,本文以微薄之力,呼吁以其得到更好的完善。
注文:
1張祥茂:“論合作經濟組織在我國農村社會的作用”,《中國合作經濟》,2005年版,第53頁。
2黃勝忠等:“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機制及其績效實證分析”,《中國農村經濟》,2005年第5期,第38頁。
作者簡介:李棒,揚州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在讀。
周祖范,揚州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