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俊華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力量。但受制于企業自身信用等級低、財務不透明、沒有可靠抵押物等因素,“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一直困擾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從出生到長大,一直在找錢”已成為大多數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的真實寫照。銀行業金融機構是我國社會融資的主要渠道,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離不開銀行信貸的支持。
近年來,在科技部及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等部門的推動下,許多地方都啟動實施了貸款風險補償工作,通過財政資金出資設立科技貸款風險補償資金,對合作銀行發放給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貸款給予一定風險補償,形成了政府、銀行、企業等多方參與、資源結合、信息共享的風險分擔機制,提高了銀行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有效緩解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
1貸款風險補償的實施背景
2009年,中國銀監會、科技部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支持的指導意見》,要求各級科技部門、國家高新區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制定具體的補貼或風險補償和獎勵政策,支持銀行發放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天津、浙江、江蘇、山東等地方開始探索創新財政科技經費使用方式,設立專項資金,采取貸款風險補償的方式,引導銀行信貸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
2011年,財政部、科技部印發《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財教〔2011〕289號),中央財政出資設立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簡稱轉化基金),提出了貸款風險補償的支持方式,進一步推動了各地加快實施貸款風險補償工作。同年,還印發了《關于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加快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若干意見》(國科發財〔2011〕540號),開展了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工作,各級政府對科技金融工作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尤其在建立和完善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引導銀行加大科技信貸方面進行了很多創新實踐。
根據科技部2016年對全國貸款風險補償摸底調查的結果,全國已有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開展了貸款風險補償工作,2015年,各地貸款風險補償專項資金總額達21.67億元,銀行發放貸款總額9139.45億元,地方政府發放貸款風險補償資金2.09億元,貸款風險補償率約為0.023%。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已經成為各地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放大作用,引導銀行創新金融服務和產品,降低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成本、提高貸款效率的重要措施。
2貸款風險補償實踐分析
在科技部、財政部發布《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貸款風險補償管理暫行辦法》(國科發資〔2015〕417號)之前,中央層面未出臺相關文件,指導各地科技部門、國家高新區開展貸款風險補償工作,各省市地方政府均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因此制宜地制定并實施貸款風險補償工作,在具體的政策要求、補償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既有相同或相似之處,也有一些創新性的制度安排。
2.1合作銀行
在合作銀行資格條件方面,各地均要求銀行管理機制健全,資產狀況良好,內控制度完善,有專門針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信貸產品創新,具有嚴格的操作規程和保密措施,以及較強的風險控制能力和較好的業績。
在合作銀行遴選方面,遴選方式采取招標、評審等多種方式,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采取公開招標的方式;寧夏采取專家評審的方式。遴選結果表明,各地合作銀行大多由全國性商業銀行和地方法人銀行組成,有些省市還將政策性銀行納入合作銀行范圍。如陜西省的合作銀行包括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全國性商業銀行,也有長安銀行、齊商銀行、北京銀行等地方法人銀行;北京、山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與國家開發銀行進行了合作。
在合作銀行服務的方面,各地對合作銀行貸款審批時間、貸款利率、貸款期限、貸款額度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如浙江要求參加試點各銀行的貸款利率在銀行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優惠貸款利率的基礎上下浮1個百分點,最高上浮不超過當期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貸款基準利率的10%。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要求銀行對推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首次答復的時間不超過15天;對確實需要緊急處理的貸款訴求,可通過綠色審批通道在最短的時間內給予辦理。
2.2補償范圍
實施貸款風險補償,需要明確貸款風險補償的范圍,主要是明確企業類型和貸款類型。各地政策在這方面的規定差異較大。
1.支持的企業類型。各省市設立的貸款風險補償專項資金支持的重點是當地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具體實施中又設置了一些認定條件,比如國家和省級創新型試點示范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經省級科技部門認證進入科技型中小企業數據庫的企業、取得科技計劃支持的科技型企業、政府部門已經介入服務并推薦的科技型企業、符合當地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型企業等。四川、河南、寧夏等部分省市還明確提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標準。
2.補償的貸款類型。各省市納入貸款風險補償范圍的貸款類型多種多樣。有的省市對貸款種類有明確要求,如天津市明確要求貸款補償范圍為無抵押無擔保的信用類貸款,云南、甘肅等省貸款補償范圍為科技型中小企業以商標權、專利權等無形資產作為質押取得的貸款;有些省市如上海、江蘇、四川、新疆生產兵團,對貸款類型沒有要求,符合條件企業的所有貸款都可以納入補償范圍。此外,有些省市如浙江省對貸款額度、貸款用途等內容還進行了規定。
2.3補償方式
從各地實施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省市貸款風險補償的方式,都是采取合作銀行發放的貸款發生風險以后,由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按一定比例分擔信貸風險的補償方式。政策要點包括以下幾方面。
1.補償比例。有的省市以貸款風險補償金為基數測算補償上限,如上海規定累計賠償總額不超過風險補償準備金的3%。有的省市以合作銀行當年實際發放貸款余額為基數測算補償上限,如河北省年度風險補償額按照合作銀行當年實際發放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額進行核定,最終補償不超3%。還有的省市明確規定補償的上限額度,如天津市的打包貸款項目每筆違約貸款風險補償不高于40萬。
2.測算基數。部分省市如北京、江蘇、甘肅等地的貸款風險補償資金只補償銀行的本金損失。有些省市如浙江貸款補償范圍是貸款本金和利息,但不包括罰息、違約金、賠償金及逾期利息。
3.放貸規模。部分省市要求合作銀行按照風險補償資金規模的一定放大倍數發放貸款。如河北、新疆兵團要求合作銀行按照1:10放貸,天津要求合作銀行發放不低于風險補償金額度15倍的信用貸款,廣東引導銀行貸款金額放大倍數5~10倍,江西要求合作銀行放大8倍。
4.上下聯動。部分省市天津、浙江、江蘇等逐步建立起了省市聯動機制,積極引導和鼓勵省內各地市、區縣建立相應的風險補償資金,與省級財政設立的風險補償資金共同開展貸款風險補償工作,省、地市、區縣等多級財政資金聯動,共同分擔貸款風險。
5.引入第三方機構。部分省市開展貸款風險補償工作時,還引入了保險、擔保、評估等第三方機構參與,共同分擔貸款風險,財政資金對保費、擔保費、評估費給予一定的補貼。如浙江“政府+銀行+保險”模式,云南“政府+銀行+評估機構”模式、河南、安徽、甘肅“政府+銀行+擔保”模式。
6.風險分擔比例。省級財政資金、地市(區縣)財政資金、銀行以及第三方機構共同承擔貸款風險,其中省級財政資金一般承擔40%的風險,銀行一般承擔20%~40%的風險。
3貸款風險補償實施效果
實施貸款風險補償,充分發揮了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激發了銀行加大科技信貸支持的動力,有效緩解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如2013—2015年,北京市累計將52家次的銀行(分/總行)向3373家科技企業發放的6545筆700億元貸款,全部納入風險備償金支持范圍;2015年,天津、江蘇兩地通過貸款風險補償獲得銀行首次貸款的企業占比分別為41.24%、53.25%。
但在工作實踐中也暴露出貸款風險補償資金規模較小、銀行創新服務和產品的力度不夠,不良貸款核銷要求嚴格,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需求覆蓋面小等問題,影響了政策效用的發揮,相關政策需要在以下幾方面進一步完善。
1.完善風險補償資金供給和管理機制。按照“中央財政引導、地方財政主導、社會資金補充”的原則,中央財政出資與地方財政聯合實施,加強對全國范圍內貸款風險補償工作的引導;地方政府是貸款風險補償資金的主要來源,負責日常管理與監督工作;社會資金是貸款風險補償資金的有益補充,并發揮社會監督作用。不斷擴大貸款風險補償資金規模,滿足更多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2.鼓勵銀行創新科技貸款產品和服務。督促銀行加大科技信貸管理建設及資源配置力度, 繼續深化利率定價、獨立核算、高效審貸、盡職免責、激勵約束、人員培訓、違約通報等工作機制,支持設立科技支行、信貸中心、科技金融服務中心等科技信貸專營機構。協調銀監部門對不良科技信貸的認定、信款不良率容忍度等方面實行差別化管理,建立適應科技型中小企業特點的信貸管理制度和差異化考核機制。
3.加強對銀行科技貸款的監督與考評。加強對貸款風險補償工作的監督檢查,確保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申報數據的真實性以及補償資金及時落實到位。對虛報數據,騙取風險補償資金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建立懲處力度。會同人民銀行、銀監局建立評價指標,督導各金融機構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在上下聯動、力量投入、產品推廣、流程優化、考核機制等方面下足功夫、力求實效。
4.加快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和信息共享。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各個政府職能部門掌握的諸如企業的工商、稅務、環保、知識產權等各類信息以及管理層個人資信情況,進行深度挖掘和整理,構建信息聚合、信息共享、信息互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平臺,形成地方政府部門、金融機構與科技型中小企業之間建立暢通的聯系機制,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過程中信用信息缺失、信息不對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