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民法律意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的實現。現階段,西部地區農民的法律意識的比較薄弱,認真分析其成因,部分農民不知道、不愿意或不相信運用法律能保護其合法權益,筆者從四個方面提出改進其現狀的途徑。
關鍵詞:西部地區;農民;法律意識
現階段,西部地區農民的法律意識仍比較薄弱,農村的法制建設成果不夠理想。要實現法治社會的目標,必須重視西部地區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提高。
1西部地區農民法律意識的現狀
我國西部地區疆域遼闊,包括陜西省、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重慶市等十二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自1986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普法規劃以來,西部地區普法宣傳工作已經走過32個年頭。隨著法制宣傳和普法教育的進行,農民對法律的了解逐漸增多,法律意識正在逐步提高,學習法律知識的意愿也逐年提高,遇到不法侵害時也會尋求法律途徑解決,渴望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但是,總體而言,西部地區廣大農民的法律意識依然比較薄弱,主要表現在:
1.1法律知識水平較低
雖然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建成,現實中農民卻對法律知識了解較少,法律意識現狀令人擔憂。大部分農民了解的法律知識主要是與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其它法律知曉率低。同時,農民對法律知識的認知仍停留在淺層次的感性認識上,部分農民認為只要自己沒有偷盜、搶劫強奸、殺人放火就不會觸犯法律,就和法律沒有關系,沒有學法的必要。
1.2法律在農村權威較低
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人治傳統使權力至上的觀念在農村社會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相當一部分農民認為 “權大于法”、當前法律執行缺乏公正,當遇到糾紛或自身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訴諸法律。主要通過“私了”、“找第三人協調”、“向村干部反映”和“向政府反映”甚至通過不斷上訪解決糾紛。總之,在遇到糾紛時選擇通過民間調解方式和行政方式解決的農民遠遠多于選擇通過法律來解決。
1.3農民權利意識淡薄
受傳統人治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農民視了法律保障權利的功能,只把法律當成是制裁違法犯罪的工具。同時,農民對自己享有的權利內容也不清楚。農民的維權意識也不容樂觀,不少農民在其權利受到侵害時,或不知道已受到侵害,或雖然知道,卻堅守“吃虧是福”、“民不與官斗”、“ 一年官司十年仇”等觀念,與侵害自己合法權益的行為的人不敢抗爭,不愿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現階段西部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分析
2.1農民本身文化素質較低
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對法律知識的認知和接受能力。目前,絕大多數農民還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他們的認知水平決定了他們不能很好地理解法律的具體規定及精神,更很少關心法制活動。
2.2農村經濟發展緩慢
法律程序復雜及訴訟成本過高,以及我國相關農村法律不完善無法切實保護農民利益,使農民不愿意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法律意識是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農村經濟發展較慢,必然限制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少,大多數農民還沒有能力支付高昂的司法訴訟成本,除了基本的訴訟費用,還包括交通食宿費用、法律服務費用和較長的訴訟時間。因此,通過訴訟途徑對于收入水平較低的農民來說是一個沉重的經濟負擔,這就必然影響了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
2.3法律在農村的實施情況較差
基層的司法、執法腐敗現象突出,農民對法律能保護其權益持懷疑態度。部分執法人員缺乏基本的法律素質、知法犯法、違法執法,嚴重踐踏了法律的權威,使社會成員對法律的信仰產生強烈的質疑。尤其是在農村地區,農民本來法律意識就比較薄弱,在聽到或經歷一些枉法事件后,對法律只會更加不信任,遇到糾紛問題后也就自然不會尋求法律的幫助。
2.4農村普法工作較為薄弱
目前,普法是農民學習法律知識的主要途徑,但農村普法的方式單一,大多時候還是采取宣傳標語、懸掛橫幅、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往往造成農民只知法律名稱而不知其內容;普法的內容也缺乏針對性和解釋說明,導致農民不愿意看或看不懂,影響農民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
3提高西部地區農民法律意識的途徑
3.1提高農民的受教育程度,為提高農民法律意識提供主觀條件。
文化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著農民法律意識提高,而文化素質與接受教育程度是密切相關。因此,首先要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尤其是師資和教育設施要向農村偏遠地區傾斜,全面落實九年制義務教育及高中三年免費教育的普及,完善貧困生資助制度,不讓一個學生失學,鼓勵農村青少年接受大中專及以上教育。只有提高一代又一代的農村青少年的科學文化水平,才能整體增強農民的文化素質,從而為其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打好基礎。
3.2想方設法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為提高農民法律意識提供經濟基礎。
當前,正值脫貧攻堅時期,西部地區務必嚴格落實國家各項惠農政策,想方設法幫助農民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水平,為提高農民法律意識提供經濟支撐。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是法治經濟,農民法律意識將會隨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提高。農民在市場中切切實實感受到法律規則的重要性及法律對其權益的保護,自然會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質和法律意識。
3.3樹立法律權威,為提高農民法律意識提供良好的環境。
農民的對法律最直接的認知和情感來自于基層的執法行為。因此,要在農民心中培育法律信仰、樹立法律權威,就必須改善目前農村不規范的執法和司法行為。不斷提高農村基層執法人員的素質和法律素養,加大對知法犯法、濫用執法權等行為的處罰力度;擴大媒體與大眾對執法的輿論監督,實現陽光執法。整合精簡辦案程序,快速有效地解決糾紛,幫助農民縮短訴訟時間和減少訴訟成本,使農民愿意接受法律途徑來解決糾紛,樹立和培養法律意識。
3.4創新普法教育形式,加大普法工作力度,為提高農民法律意識提供外在保障。
西部地區各種普法活動對于拉近農民與法律的距離起到了明顯的效果。我們應從資金、管理、運作、機制等方面予以保障,進一步加大農村普法教育工作,進一步促進農民提高法律意識。一方面,普法對象重點要突出。重點抓好村干部和青少年的普法教育。村干部能否嚴格依法辦事的直接影響著廣大農民對法律的認識和法律權威的樹立。通過舉辦法制講堂、法律知識考核等多種形式加強培訓,并將農村干部依法辦事、運用法律手段管理農村各項事務作為選撥村干部的重要依據。同時,孩子是農村的未來,學校要將法制教育納入教學,并且組織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的法制教育宣傳和法制實踐活動,例如邀請法官、律師、失足犯罪少年等進行法制教育講座,提升法制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普法內容要創新。普法內容越貼近農民的實際需求,農民學習法律的主動性越會凸顯。要積極探索在不同時間和不同人群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普法。
提高西部地區農民法律意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社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引導農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吳漢明石興安.民族地區美麗鄉村建設中的農民法律意識探析——以貴州省黃平縣為例[D],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年
[2]陳龍飛.新農村建設視角下農民法律意識的提升研究,山西農業大學[J],2014年
[3]曾凱.論新農村建設中對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D],2010年
作者簡介:范麗霞(1986.7.23)女,漢,籍貫:陜西寶雞,學歷:大學本科,法學學士,職稱:助理講師,基層法治,單位:中共寶雞市陳倉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