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賀
一、《論語》對于當下學生好習慣培養的重要意義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中小學生在當今社會之中的確如苔花般渺小,但并不意味著他們的未來不能如牡丹般綻放。梁啟超曾言“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今日之小學生,就是中華之少年,他們的成長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正所謂:“吾中華之希望,全在我中華之少年”。所以培養新一代四有青年,是我們當前教育的重要問題。
培養新一代中國青年,就要從自身發掘,從自身深厚歷史、文化底蘊中尋找,立足于中華傳統國學,儒家經典《論語》便可作為最好的范本,它不僅在課堂中影響學生,更深深溶注于學生的成長、生活之中,促進小學生良好成長習慣的培養,成為他們的助力和準繩。推崇國學經典,既是對個人良好成長習慣的培養,也是對兒童在啟蒙階段獨立人格之塑造。
二、以《論語》內容為依托促進學生好習慣培養
1、培養國家情懷,熱愛奉獻,養成勇于擔當之習慣。
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修生、齊家、治國、平天下”。學習、成長的目標既是對個人理想、興趣的追求,也是對自身、對家國情懷的堅持,謀求天下為公,共建大同。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讀書明理、明志便在于此,在小學生的啟蒙階段,就應讓他們知道“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養成于熱愛奉獻,勇于承擔的習慣。如果新一代中國少年都有崇高的熱枕,積極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那國家富強指日可待。
2、培養優良品質,堅忍不拔,形成頑強拼搏之習慣。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兵法》修列,不違遷蜀,也傳《呂覽》,《詩》三百篇,此皆圣賢發憤之所作。無論做人、做事,都要有堅毅不拔的意志品質,子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暫時的困厄,都不能成為輕言放棄之理由。當代社會生活條件提高,沒有外部環境的壓力,再加上大多數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被家庭寵愛,他們年輕、富有活力,但卻很容易被打敗。很多小學生之所以迷茫,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自始自終完成一件事,沒有強大的意志品質,沒有艱苦奮斗的良好習慣,是無法支撐起對學習、成長的執著。
3、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心遠志高之習慣。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此句一語中的,表達中國文人志士幾千年的執著追求。國學的啟蒙教育,有利于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激勵孩子奮發向上、不斷前進。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正確遠大的理想是小學生成長關鍵,擁有遠大理想指引,個人前進就能把握正確方向,擁有強大動力。
三、如何發揮《論語》對學生好習慣的促進作用
1、在心,不在形。
國學經典浩如煙海,不可能要求每一位學生都加以閱讀,普及,推廣只是一種形式,關鍵在于學生心中激起的波瀾,將其作為為人處事的準則,牢記于心中,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不是書架上擺滿了國學經典,開設了幾堂國學課,就能真正起到對良好成長習慣的培養作用。
2、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運用國學經典是培養小學生獨立之人格,與良好之習慣,固然是十分之困難,所以要循序漸進,逐步推進,先從簡單處著手,普及教材,開設課程,再到形成相應的文化氛圍,文化環境。推崇國學經典是國家之大事,要從細小處著手,只有大趨勢,沒有對細微之處的處理和把握,同樣起不到應有的效果。有了教材,就要注重對教材的設計,篇幅的的整理,篇目的選擇。開設了課程,就要注重對課時的把握,注重對學習成效的考核和檢測。所以從易處、細處著手才能持久。
3、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國學經典作為先秦、抑或唐宋時期的產物,并不完全適用于當今社會。同時每個學生的情況,理解能力也不盡相同,不能一概而論,要契合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狀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總之,國學教育進入課堂勢在必行,這不是厚古薄今,而是創造性的繼承和發展,是高度的文化自覺、自信的表現。作為中國學生,自出生起就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浸潤,要想做好一名大國公民,就必須接受國學教育。在小學時代,接受熏陶,接受培養,形成獨立之人格,形成良好的成長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