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高中信息技術教育已有13個年頭,也積累了一些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現拿出來和大家共享,希望能夠相互交流共同促進我們的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工作。近年來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以數字化、網絡化、多媒體化和智能化為特征的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在教學方式上,不管是作為教師還是學生,以及教學場所和教學工具,都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國家在信息教育上的大力投入以及新課改的要求,都不斷要求我們創新新的教學方式。
下面是我平時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供大家參考交流。
1傳統講解法
傳統講解法就是教師對知識進行系統地講解。它是最傳統的一種教學方法,同樣適合新興的信息技術學科,這種教學方法主要運用于信息技術常識性的知識教學,它不用借助其它教學設備就能完成教學過程,如在講解計算機的發展史、計算機的組成、計算機的日常維護和病毒預防以及計算機的用途、網絡道德等理論型知識。這種教學方法也同樣適用于計算機操作性知識的原理講解和操作步驟的講解,如:操作計算機的坐姿、漢字輸入法分析等,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教學語言要注意“生動”、“形象”,防止照本宣科,對教材的內容必須深加工,這樣教師才能教的輕松,學生聽得愉快,記得牢固。
2廣播演示法
廣播演示法就是教師利用網絡演示軟件操作,學生從教師的示范性操作中學習操作的步驟和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較強的過程,如flash、photoshop、frontpage等軟件各種編輯和操作等,這種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是一種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直接了解各種應用軟件的功能和操作方法,這種方法不但可以用在講解新課,也可以放在課程的導入階段,教師可以組織一些新穎的導入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讓學生同步進入教學過程,防止個別學生在做其它操作,達到全班學生的學習能與教師的授課內容同步。
3任務驅動法
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的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
“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創造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發展性特點的課程。“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在信息技術課中體現“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目前,“任務驅動”教學法已經形成了“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征。
4研究性學習教學法
信息技術教學作為以培養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取向的必修課程,它強調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提出問題,收集材料,對研究性課題進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問題解決模式,在實踐操作中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并學會解決生活中與信息技術學習有關的實際問題。要想讓學生對信息課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僅靠傳授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有意識的開展信息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的橫向綜合的教學。
高中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教學是溝通學校與社會、書本與實際、人與自然的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它與通過間接的傳授途徑去認識社會、認識自然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通過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完成的、是對于現實的感受和認知。同時,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一方面需要學生情緒、情感的參與,另一方面又是學生的情感發展和新的情感獲得的過程。情緒和情感的獲得會對學生的認識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信息技術書本學習所不能比擬的。
5分層合作教學法
分層教學法的理論依據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體裁衣”等,在國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學者,如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他主張“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同時使他們獲得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他們自己的刻苦努力,應該都可以掌握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能保持不同的注意力,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應該采取分層教學的方法。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信息加工與交互作用的過程。作為教師,不妨選擇一些較為恰當的合作學習方式,使教學過程中各因素都最大可能的以良好狀態出現在優化聯系中。
以上介紹的五種教學法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在實際教學中是相互包容、融會貫通,可以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之間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在不同的課中或同一堂課中不同教學階段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扎根于信息技術教學的課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一位學生能力真正得到鍛煉和提高。
作者簡介:龐遵濤(1981-7-)男 籍貫:山東省日照市莒縣 最高學歷:本科 職稱:中學二級教師 研究方向:高中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