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婧
摘 要:隨著對歷史學習的深入了解,對于歷史的了解并不會因此而變得更加清晰,反而在學習中發現歷史互相矛盾甚至錯誤的部分。電視上、網絡上的歷史知識有些與課本上的歷史觀點一樣,有些又是以另一種觀點呈現。由此質疑教材的歷史觀點,被稱之為“認知沖突”,這是本文著重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高中歷史學習;高中生;歷史認知沖突
高中生知識面的開闊,知識結構已具備一定知識量,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對自身所學歷史知識產生懷疑,并以此反駁老師課堂上所教授以及書本的歷史知識。這種情況隨著互聯網對于當今高中生的生活滲透,認知沖突的程度也在加深。
1歷史學習注重情感學習消除認知沖突
高中對于歷史的認知沖突,往往受其非智力因素的影響,這是學生對歷史課本能排斥、抗拒的反應,盡管行動上沒有顯現。傳統的歷史學習中,是以老師講臺上講解,學生臺下做筆記為主。這種學習模式,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并不能深入了解,事實上學生會感到無聊,使得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在這種學習方式里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對于為什么歷史朝著這種趨勢發展,并不能理解事件發展的邏輯,使得歷史學習陷入困境。
如果在《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這節課里,教師組織學習小組討論活動,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來表達討論內容。嘗試把更多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同學們能夠主動搜集課內課外的知識來補充和證明自己的觀點。枯燥無味的課堂氣氛也因此有所改觀,從而讓同學們愛上歷史學習,主動學習歷史。
又比如《戰爭與和平》這節課里,教師如果多為學生回溯歷史,播放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冷戰沖突等紀錄片,讓學生感受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來之不易,從而更珍惜和平。
作為一名高中生,這種情感方式共鳴,更能體會到所講內容,能有效消除學生的認知沖突,對歷史的深刻體驗和認知,能夠讓同學根據當時歷史的條件思考問題,從而理解過去時代人的選擇。
2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堂上教師照本宣科向學生灌輸大量歷史知識,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對于學習方法不進行過多講解。對于龐大和繁雜歷史知識,學生在學習中顯得無所適從,對于歷史脈絡的發展結構也不夠清晰,對歷史認知矛盾。部分歷史教師在講課時,只是講解部分知識點,或是直接向學生灌輸考試涉及的內容,其他次要部分則要求自行學習不做講解,使得學生在學習時得不到真正提高。因此在當前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互相分享學習方法,培養起良好的學習習慣。
2.1注重歷史思維的培養
歷史學習的認知沖突雖然存在著諸多不利因素,但這體現了學生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對歷史認識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認為教師所講解歷史內容與自身認知有認知偏差,應主動向教師提問為何有此偏差,而不是盲目的認為自己的觀點就是對的,以偏見對待歷史。
在歷史學習中,歷史思維的學習比單純掌握歷史知識更為重要,因為這能讓學生們站在當時歷史角度思考問題,并對其中的錯誤和困惑提出質疑,這有助于提高思辨能力。
傳統學習中學生總是忽視的“認知沖突”對學習的不利影響,面對此種情況,應更主動地與教師、同學探討和交流歷史觀點,以歷史事實為論據,逐步解開對于歷史的誤解。
2.2注重歷史學習效率
以往老師在講課中,一味地照本宣科,學習方法多年不變,其實這很不利于提高歷史知識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歷史必修(一)的專題四“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這部分內容時間跨度大,牽涉的人物、歷史事件和國家眾多,單靠老師單純的講解不僅讓學生理解困難,同時按照這種方法進行歷史學習效率低下。針對這種情況,在外部條件(教師的講解、教材內容編排銜接)不能改變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自學,或網上查找相關權威老師的公開課,對存有困惑的歷史片段進行學習[1]。
因此學習要綜合三大部分的內容,先了解歷史中所牽涉到的各大政治勢力,各自的政治綱領是什么內容、彼此有什么利弊;接著再按照時間線梳理歷史事件脈絡,某些政治制度制定的淵源,如“一國兩制”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
歷史是對已發生事件和經驗教訓的總結,在學習歷史知識時,應對歷史大脈絡進行全局掌握和梳理,然后再分層次剖析歷史發展的必然和偶然,這樣才能提高歷史知識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
2.3認知沖突使思辨能力得到提升
我們之所以產生對歷史的認知沖突,是因為隨著學習知識量的擴大,對于課本以及教師所教授的內容進行分析以后,發現和質疑其部分知識點。認知沖突本質上是學習者對歷史的探索,是嘗試對歷史的解讀和研究,事實上我們在學習歷史有認知沖突變相說明了,我們認真學習和比對了老師所教授的歷史知識,不必妄自菲薄。
絕大多數高中生的知識面相對較窄,某些歷史觀點的思考不夠全面和深入,但這也是思辨能力的一種體現,不應該自我否定。建立正確的史觀和消除認知沖突,首先就要做到消除歷史偏見,積極與教師和同學交流,綜合多角度的認識,才是正確的史觀[2]。
例如,在《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這一課上,有的同學認為當時的中國并沒有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以古代就已出現大量雇傭形式的勞動,但是政治體制并沒有朝向資本主義發展作為論據,提出反駁。如果遇見此類情況,不要著急對這位同學全盤否定,反而要對他(她)的質疑予以肯定,然后再逐條與對方探討交流,為什么古代中國已經“資本主義萌芽”卻沒有向資本主義發展。
結論:綜合上述,認知沖突存在于高中生對于歷史的學習,特別是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此種情況只會越來越普遍。盡管認知沖突的情況普遍,但是卻不能繼續保持對待歷史的偏見,要對歷史觀點進行多角度驗證,這才是正確的歷史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王真.高中歷史學習中的“認知沖突”研究[J].中華少年,2018(01):159.
[2]徐瑩.高中歷史學習中的“認知沖突”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