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冰璐
摘 要:如何提高初中科學課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為科學課堂的主要內容。在嘗試諸多方法之后,筆者覺得最為有效的是在課堂中滲入情感教學。
關鍵詞:初中科學;情感教學
科學課旨在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究。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不僅需要進行科學知識的教學,還迫切需要實施情感教學。情感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認知因素,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情感教學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情感、積極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科學價值觀,能夠達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1科學課中實施情感教學的意義
1.1情感教學是科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必由之路。由于受斯賓塞“科學知識最有價值”思想的影響,科學課長期以來重視科學知識的教學,忽略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這種重知輕情的教學模式導致培養的人在科學情感、科學精神方面存在嚴重欠缺。在科學課教學中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實施情感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推動他們積極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誘發他們對待科學事物的積極態度,培養他們區分真理與謬誤的能力,進而樹立起獨立探索獻身等科學精神,已成為重要的教學目標。
1.2情感教學是科學探究深入開展的助推器。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有部分學生因缺乏興趣和毅力,往往是消極被動地參與探究活動。如果在探究的過程中遇到挫折和失敗,容易半途而廢。實施情感教學,激發學生從事科學探究的興趣,創設和諧、民主、合作的師生同學關系,營造積極富有激情的教學情感氛圍,使學生獲得勝任、自信、成就感等良好情感體驗都可以幫助小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克服困難,將探究活動深入開展下去。
1.3情感教學是科學知識掌握的潤滑劑。傳統教學側重從單純的認知角度提高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水平,但效果總不盡如人意。甚至有些學生認為科學課枯燥、單調,對科學課產生了厭煩情緒。這不僅降低了學生學習的效率,也降低了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殊不知在整個教學系統中始終貫串著兩條線索,一條是認知線索,另一條便是情感線索。人在活動中總伴隨著情緒、情感現象,它的兩極性直接影響著活動的效果。同樣,學生在認識活動中也總是處于某種情緒狀態之中。因此。如果在認識活動中融入情感教學,發揮情感的積極作用,讓學生帶著愉悅的情緒情感面對學習,就會出現情知交融,以情促知的局面。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知識掌握的水平。
2科學課中情感教學的實施
2.1言傳身教,以情換情
熱愛自己學科的教師,他的學生也充滿熱愛知識、科學、書籍的情感。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在對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將自己對科學執著追求的精神、熱忱帶給他們,以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通過師生情感交流,產生共鳴,對學生進行積極情感滲透。
2.2人文關懷,以愛引情
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及信念,尊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情感品質,促使學生獲得積極情感體驗。充滿人文精神的科學教學,應充滿激情,傳播美好的人文精神,啟迪學生的情感。
3.優化教學,以教養情
3.1以情激趣,誘發積極情感
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出發,通過創設情境、依托情境,將學生置于積極的情感中,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讓學習在情境中發生、在情境中發展。比如教《壓強》一課時,讓學生用左右的食指分別抵住一端削尖的鉛筆兩端,讓學生感受壓力大小一樣時由于受力面積不同而導致力的作用效果不同。既引出壓強的概念,又探究了受力面積的大小是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從情景中得到體驗。
3.2優化教學內容
對于學生來說,在教學活動中真正能引導他們積極的情緒體驗莫過于教學內容本身所具有的內在魅力。在學習《物質的密度》時,學生根據密度的定義先入為主掌握了密度的計算公式,知道密度是通過質量和體積計算出來的,就很難理解“密度不隨質量和體積的變化而變化。而教材中又沒有專門針對這個問題的探究。教師只要增設一個小探究就能讓學生豁然開朗:先測量一瓶水的密度,倒掉一半后再次測量剩下半瓶的密度,前后一對比結論就很明顯了。
3.3豐富教學手段
培養學生學科情感的主陣地應該是在課堂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在課堂上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妙趣橫生的科學探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科學課堂之美,體驗科技之光的奧秘,那么他對科學學習也就能產生濃厚興趣,久而久之則形成對科學學科的積極情感。
學習《動物的呼吸》一課時,先采取借助多媒體視頻讓學生觀察人體的吸氣呼氣過程,然后觀察自身的深呼吸,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加深鞏固教學內容,讓學生在積極的情感中學習,自然學習效率就提高了。
3.4結合科學歷史的情感教學
科學教材中有許多科學家,科技發展史的閱讀材料,教師要善于利用史學材料進行情感誘導,讓學生樂學、善學,同時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了解我們國家航天方面的信息,了解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宇宙起源探索的過程等。學習科學家敢于質疑、敢于創新的精神;學習袁隆平等科學家的故事能喚起學生對科學家的敬仰之情,學習他們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嚴謹的科學工作態度,學習人類基因組計劃,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在教學中也可結合尖端科技小資料進行中西對比,突出我們存在的差距,讓學生產生危機感,運用時事新聞分析當下的國際形勢,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寓愛國主義教育于教學中。
3.5學以致用,用以激情
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是產生興趣的源泉,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內容上強調聯系生活、社會化和實際化。用所學的科學知識去解釋生產生活的現象,去解決生活問題。不僅為新課程增加時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激情,而且有利于培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取向,樹立社會責任感。
總之,教師滿懷激情,教法豐富,既能讓學生在愛與關注中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又能適時在激勵中品嘗自己成功的喜悅。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教學實效性,還能促進師生身心的和諧發展。知識只有插上了情感的翅膀,才富有魅力。
參考文獻:
[1]陸裕峰.更新觀念,優化初中化學教學[J].學生之友(初中版)(下),2017(08):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