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瑋
摘 要:為了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國企必須要改變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思維方式和管理方法,主動適應市場的要求,尋求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關鍵詞:國有企業;轉型發展
1現狀
國有企業的管理模式相比民營企業,各方面呈現活力不足的態勢,存在戰略規劃、核心競爭力、文化建設等諸多領域問題,長時間處于“兩重兩輕”(重投入、輕產出、重建設、輕運營)的狀態,未來勢必加劇效益失衡。
1.1發展定位制約。國企的投資決策往往著重于政府需求,某些項目決策環節非單純的資金效益,或者出于應對年度經營業績指標、上級主管部門要求,被動地解決問題,而缺乏對企業發展愿景的主動定位,也造成下級人員對企業發展不了解、定位不清晰、參與度不高。
1.2人才基礎薄弱。國有企業受限于機制,管理人員來源渠道固化單一,招聘周期長,甚至難以招聘到高素質、復合型的企業中高級管理人才。而對員工一般關注于短期效應,忽視對員工職業的長遠規劃,激勵途徑少,晉升沒有明確的標準和流程,員工也缺乏對企業的認同感和主人翁意識。
1.3營銷管理滯后。國企的產品競爭力一般水平低,缺少有力的品牌效應;項目立意層面相對不高,缺少產品自身經營策略研究,如具體的政策研究、實施定位等不足,缺乏招商信息渠道來源,以及政府、合作單位、咨詢機構等資源力量調動等;工作系統性不足,招商前期對產品定位方向不明確,后續決策耗時長,工作缺乏連貫性、前瞻性,往往導致決策環節緩慢而市場行情發生變化;出現服務管理方面的“人前人后”的現象,招商后續服務工作缺乏系統性,服務過于低端,仍停留在“服務=物業”的認識上,既影響商家本身的運營,又造成不好的口碑。
1.4品牌意識淡薄。當下,投資型國有企業的品牌內容局限于基礎設施領域“大國企”“大資產”等印象,卻無關聯產品、市場的價值鏈延伸,對企業品牌的競爭意識不強,或者對品牌的重視程度不高,甚至品牌意識淡薄,業務板塊品牌應用單一,機制限定缺少專業的品牌開發、管理、營銷與維護團隊。
1.5資產策略偏重。由于受制于企業性質,且缺乏相應的靈活性和競爭力,資產偏重于回報期長、收益率低的基礎型項目;而投資短期效益型項目,又不具備高效的運轉效率,決策周期很長,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要求。如投資經營性地產項目,很多國內知名房開企業可以在拿地6個月內即可實現銷售,而很多國企至少需要更長時間。
2途徑
面對嚴峻挑戰,應主動調整企業發展戰略方向,推動投資型國企升級,應從戰略、人力資源、運營、品牌經營、資產策略等方面著手調整優化,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2.1戰略管理
應堅持社會和經濟效益并重,結合企業所擁有的資源和所處的市場環境,謀劃企業未來發展目標和方向,確定企業的核心業務方向、業務規模、業務總量、目標市場份額、盈利水平、人力資源目標等,做好頂層設計;戰略層面,圍繞企業發展規劃制定出具體的發展愿景與目標定位,充分了解企業經營現狀、業務結構,包括經營業務情況、生產技術水平、銷售情況、資源情況以及政府關系、上下游產業鏈關系等軟資源,并逐年明確重點任務,以便于實施;實施層面,則是結合企業戰略要求,制定業務發展規劃,從設置組織架構、制定管理制度等角度,確保目標的順利實施。通過以上措施,改變從被動的遵循指標要求,變成主動的自我定位、尋求發展。
2.2人才管理
探索在國企引入職業經理人制度和市場化,引入職業經理人管理企業,并加大市場化選聘力度,建立市場化用工機制,實現各級員工的“能上、能下”局面,“能進、能出”的長效機制。積極開展有計劃的職業培訓工作,進一步提高員工工作能力和應用能力,以滿足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實現企業適應經濟和社會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目的。通過建立自上而下的人力資源體系,包括完善人力資源職能(制度建設、培訓開發、員工職業規劃等)、推行績效考核管理體系、構筑多層次人才培訓體系、以及企業人才內外溝通交流機制;有條件地實施競聘上崗模式,增強職工的上進心和競爭意識,拓寬識人渠道,確保優秀人才能通過合法合規途徑脫穎而出;采取定期輪崗、掛職交流、單位互動等手段,讓“鯰魚效應”保持企業活力。
2.3運營管理
招商引資行業應逐步從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新興產業過渡,從單純的“引投資”到“引技術”,再以技術引導投資;合作理念調整,以“政府+企業”模式豐富招商推介的形式,相對更有利地實施并實現招商;產品定位以企業發展定位為目標,,在規劃設計階段與商家需求進行有機結合,以此為基礎開展相關招商運營工作;軟件方面,做好企業的“自我修養”,走出所謂“管理者”心態,確保產品成本合理可控,審批程序迅速快捷,服務意識及時到位;做好長期規劃、細致的招商業態規劃,為商家提供可行的運營和經銷模式、提供發布區域、宏觀性信息等;服務類型板塊,通過業務外包等形式,提高服務質量,降低運營成本。
2.4品牌經營
國有企業本身具有“國家”與“市場”雙重屬性,可以通過參與各類公益活動,以符合國企品牌形象的方式將合法利益返還給廣大人民,將有效改善國企形象,讓國人更多了解和接受國企。同時應注重提高創新能力、應用能力,提升企業自身產品和服務的“含金量”,并集中精力于現有較為成熟的業務板塊,創立品牌項目(產品),以優質項目推動企業品牌建設;明確企業核心價值,提煉產品個性,建立系統品牌培養、傳播體系、維護體系,推動企業品牌逐步形成并升華。
2.5輕資產轉型
從觀念轉變入手,實現以投資建設為重向輕資產的運營管理、資本運作去轉型,逐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打造獨具特色的國企產業,推動產業聚集發展和高附加值發展,優化產業鏈和產業盈利模式,如以招商先行的思路投資項目,先通過實現招商,再依據商家的需求訂單生產,減少“以頭腦代替市場”的行為;注重輕重資產的結合匹配,盡可能以去地產化的模式開展項目開發經營工作;通過增加服務、開發產品,延伸金融板塊、物流板塊等高價值產業鏈,如發行政府引導基金、產業基金,為中小型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的融資能力;整合提升實體產業,解決產業布局中核心競爭力不強、內部業務零散化、未能形成集群效應等問題。
參考文獻:
[1]張曉欣 新形勢下國有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作者簡介:韋 瑋(1981年1月),男,籍貫廣西,研究方向:建設項目投資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