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鳳
摘 要:社會交往的研究一直是社會研究熱衷的話題,且中西方學者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風格。國內學者更多的是立足中國傳統文化分析社會交往,國外學者則更深入于研究內部機制提出了一系列理論。本文旨在對國內社會交往研究和國外社會交往研究進行淺顯分析。
關鍵詞:社會交往研究;國內;國外
人的社會交往如《禮記·樂記》“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是有分有類、有群有聚的交往活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正面考察了人的交往問題,認為,社會交往指的是人們在生產及其他社會活動中發生的相互聯系、交流和交換。1王武召在《社會交往論》中闡釋,社會交往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相互往來,進行物質、精神交流的社會活動。2綜上,社會交往是人們社會化的必將途徑,包含著情感交流、信息交流和物質的交換。
1國內的社會交往研究
國內學者以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人的社會心理為基礎,對中國人的社會交往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費孝通《鄉土中國》認為鄉土社會是個熟人社會,有差序格局和禮治秩序兩大特征,中國社會關系就是按照親疏遠近的差序原則來構建的,對個體而言,其社會交往就是以己為中心,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締結的如波紋版擴散出去的社會關系網絡。費老的研究是抽象的中國社會,是從具體的社會中提煉出的一些概念。
閻云翔著實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在其作品《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中,作者從更為具體的社會現象入手,發現了禮物交換的原則、模式及其所反映出來的社會關系網絡運行方式,以及物質交換(禮物流動)在關系培養和人情維護方面的作用。閻云翔的研究彌補了中國的禮物與鄉村人際關系研究的不足。
黃光國《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根據交往主體的交往目的對人際關系進行了更細的劃分,他認為人際關系的類型可以由其中所含的情感性行為和工具性行為之比例來劃分,有“情感性關系”,這種關系通常發生在個人和家人之間,以情感性成分為主;其次是“工具性關系”,通常發生在個人與陌生人之間,交流的目的性很強;再次是“混合性關系”,發生在個人與親戚、朋友和熟人之間。作者的分類讓我們對人際關系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但是沒有反映人際關系的本質。3
而翟學偉在《中國人際關系的特質——本土概念及其模式》一文中提出了人倫、人情和人緣三個本土概念4,揭示了中國社會生活中人際關系的內涵。人倫、人情、人緣描述出了社會交往甚至是人際關系形成的內在機制問題。
2國外的社會交往研究
符號互動論者從“符號”這一角度出發,認為社會交往是符號互動的過程,人們通過對符號的理解和定義進行互動5。米德被譽為是符號互動論之父,著作《心靈、自我與社會》論證作為心理意識活動的人的心靈與自我完全是社會的產物,并提出了主我、客我和自我三個概念。他把人的理性歸之于某種行為,即個體采取他人的態度,個體置身于他所屬的整個群體態度中的行為。有機體與環境、個體與社會的相互作用是米德社會心理學體系的基本軸線。6那么這也揭示出了人的社會交往是在與他人的符號互動中,認識自我。他雖然試圖說明人類交往的機制,但是只是對人類特征逐漸顯示的過程中作了邏輯的重建,而沒有提出一種完整的包括生物學條件在內的人類學理論。7但米德對社會交往的研究體現了宏大的哲學關懷。
但符號互動論明顯的形式化傾向,使不少學者認為它過于華麗、空洞,脫離社會現實,缺乏操作性,不能說明情景本身、情景對互動的具體影響。8而歐文·戈夫曼則提供了社會互動研究的“情境論”。
歐文·戈夫曼關注社會生活中的互動是如何發生和進行的。“情境論”大致的論述思路是:面對面→情境→情境定義→行為,即:當一個人出現在另一個人面前時,便形成了情境,接著,人對這樣一種情境產生“情境定義”,然后人據此作出反應和行為。9如一個人一旦介入他人的存在,就要考慮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因為正是這些形象構成了這個人事實上的社會存在。戈夫曼將注意力集中在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符號互動,即“在互相直接見面的時候,一個人與另一個人行動的交互影響。”10戈夫曼關注的是個體之間的社會交往情況,并不關心客觀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如他所說,“我將討論個體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現他自己和他的活動的方式,他引導和控制他人對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維持表演時可能會做或不會做的各種事情。”11
而彼得·布勞在其著作《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12的研究克服了戈夫曼不考慮社會結構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的問題。其引論一開始就表明了目的:分析各種支配著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過程,以此作為一種社會結構理論的前言13。本書理論目標是力圖提供一般性交換理論框架以克服霍曼斯理論中的心理還原主義14,并說明社會交換是如何“從個人間日常相互作用及人際關系中到處存在的較為簡單的過程演變為支配著社區與社會復雜結構的過程”,15即討論是從人際交往中的較為簡單的過程入手,逐步轉到大型社會結構中的更為復雜的過程。
哈貝馬斯對交往行為進行了重新定義:“交往行動首先是指,使參與者能毫無保留地在交往后意見一致的基礎上,使個人行動計劃合作化的一切內在活動。”16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是德國理性主義哲學和社會學傳統與米德符號互動理論以及當代語言哲學與批判理論的綜合,將是“世界”區分為三部分:客觀世界、社會世界和主觀世界,根據行為者與三個世界所發生的不同關系,可將社會行為去區分為四種類型:工具行為、規范調節行為、戲劇行為、交往行為。17哈貝馬斯夸大了語言在理想的話語環境中的作用,試圖通過恰當的語言,使社會全體成員能夠在一種無拘無束的環境中自由平等地交往和對話,消除彼此的誤解和沖突,達到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團結一致、統一行動。18
在哈貝馬斯之前,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就在更為寬泛的意義上對人類的交往行為進行了研究。馬克思把交往看成相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的物質變換”關系。1845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正面考察了人的交往問題。馬恩認為,人的交往活動都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的,并且會受到他們二者的重要影響。
綜觀國內外學者對于社會交往的研究,從研究方法上看,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都有涉及,國內學者對社會交往的研究,是對在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社會交往行為和準則的研究。國外學者對社會交往的研究,深入發生機制,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理論。但從研究對象來看,研究對象都是模糊的,并沒有對特定身份的研究對象社會交往情況的考察。
注文:
[1]李斌.拓展訓練對大學生社會交往影響的研究[J].碩士論文,蘇州大學,2011年,第5頁
[2]王武召.社會交往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第4頁
[3]黃光國.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在人類學?社會學或質化研究中,“本土概念”主要是指被研究者在口頭表達中反復使用的一些概念,它們是“經常使用的?用來表達他們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的概念”,所以本土概念蘊含了一個人看世界的視角,而質化研究正是通過研究一個人或一個群體是怎么觀看世界的,然后來解釋這個人或群體的心理和行為方式?參考葉飛.“本土概念”及其教育學研究意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9)
[5]陳經富.“三西”移民社區居民社會交往因素影響[J].碩士論文,蘭州大學,2010年,第5頁
[6][美]喬治·H·米德著,趙月瑟譯.心靈?自我與社會,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4頁
[7][美]喬治·H·米德著,趙月瑟譯.心靈?自我與社會,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頁
[8]陳經富.“三西”移民社區居民社會交往因素影響[J].碩士論文,蘭州大學,2010年,第6頁
[9]車淼潔.戈夫曼和梅羅維茨“情境論”比較[J].國際新聞界,2006
[10]芮必峰.人際傳播:表演的藝術[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
[11][美]歐文·戈夫曼著,馮鋼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21頁.
[12]社會交換論是20世紀60年代創建于美國并在西方社會學界取得廣泛傳播的一種社會學理論,該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就是霍曼斯和布勞?社會交換論認為人類的一切社會活動都可以歸結為一種交換,而人們在社會的相互交往活動中結成的一定社會關系也只能是一種交換關系?參見邱珊.與霍曼斯交換理論的比較看布勞理論的發展[J].人文論壇
[13][美]彼得·布勞著,孫非張黎勤譯.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M].華夏出版社,1988年,第1頁
[14]霍曼斯主要依賴行為心理學建立起了自己的交換理論,著眼于個人層次上對個人行為的解釋,因此他的理論又稱之為行為主義交換論,企圖把復雜的社會生活現象統統還原為簡單的個人心理想象?參見邱珊.與霍曼斯交換理論的比較看布勞理論的發展[J].人文論壇
[15]趙云云.對布勞交換理論的解讀與新探索[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16]哈貝馬斯著,洪佩郁?藺青譯.社會交往行動理論:第一卷—行動的合理性和社會合理化[M],重慶出版社,1994年版,第401頁.
[17]陳經富.“三西”移民社區居民社會交往因素影響[J].碩士論文,蘭州大學,2010年,第7頁
[18]陳媛媛.論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J].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