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榮
摘 要:我國鍛制寶劍的歷史悠久,每一個歷史時期都展示著不同的風格特征。本文結合本人三十來年刀劍業摸打滾爬的歷史經驗和歷史文化學習,從“三尺青鋒貫日月”切入,以青銅劍鑄造技藝為例,從刀劍發展之初,論及其材料的選用、尺度考慮、鑄造的技藝,闡述了三尺青鋒寄托著古人理想生存的夢;是精良寶劍和繁榮昌盛、事事如意的象征;體現硬度和韌性精良結合的深湛工藝。刀劍對人生的啟示和象征義這一課題很有價值,確應深入研究。
關鍵詞:三尺青鋒;寶劍鍛制技藝;青銅劍鑄造;青鋒劍義
我國鍛制寶劍的歷史悠久,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寶劍的鍛制,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展示著不同的風格特征。由于社會歷史的高速發展,人類征服自然、支配利用外物的思想理念不斷更新,其技能不斷提升。作為國家級傳統文化遺產的龍泉刀劍行業,也形成了蓬勃興旺跨越發展的趨勢。但大潮涌動,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刀劍行業的勃興歷史與現行趨勢。
本文結合本人三十來年刀劍業摸打滾爬的歷史經驗和歷史文化學習,從“三尺青鋒貫日月”切入,以青銅劍的研究為例,論述了刀劍鍛制的材料、尺度、技藝及刀劍對人生的意義。
1三尺青鋒寄托著古人理想生存的夢
最早的刀劍武器,是石斧石刀。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個人種,為何今天卻只剩下了我們自己?七萬年前,智人的出現才開始了人類與猩猩猿猴區別,社會發展經歷那些變化?其實,洪荒時代,綠野求生,人類并非只靠赤手空拳而拼搏的。他們穴居野處,食鳥獸之肉,衣其皮毛。那時的人已經學會了使用石刀石斧。從人類知母而不知父、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文明程度極低的時代開始,人類就有了很強的自我護衛能力。
隨著燧人氏對火的發明和利用之后,伏羲氏創八卦,結繩為網罟;神農氏造耒耜,植谷物,制陶器。人類在謀生能力不斷增強,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能力不斷發展。人們在生活中早就領教了刀劍形的葦草葉的厲害,意識到要制作這樣的工具,從圍獵打野獸與人類自己的肉搏掠奪開始,人們就開始制作和使用刀劍這類工具。
青鋒的青,是指一種特有的顏色,在中華五千年文明中,青在古代和現代社會中都是極其重要的吉祥色。青色如藍天之永恒,如青草有旺盛的生命力。青象征著青春、堅強、希望、古樸和莊重,傳統的器物和服飾常常采用青色。其次,青鋒的“青”字在青銅器時代就代表青銅的意思。在殷商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技術在于冶煉,冶煉時向銅質里加入錫等礦物一同鑄就刀劍。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過硬,而且容易折斷。龍泉龍南嶺后那里的錫礦洞是否殷商時代鑄青銅劍開始開采,已經無人知曉。但是青銅劍始于商代是事實,那時候的劍形狀就像柳樹的葉子,制作也比較粗糙。而青銅劍的制作成熟期則在春秋晚期,赫赫有名的“越王勾踐劍”就在這個時期鍛制成功的。
在那個時候的青銅劍,雖然制作還比較粗糙,但卻人們老捕捉野獸、克敵護身的理想武器,寄托著國王的復興夢,也寄托著家族復興,家業繁榮,百姓昌盛的理想。
2三尺青鋒是精良寶劍繁榮昌盛、事事如意的象征
“三尺”所指的不是劍的實際長度,此處的“三”是個虛數,表示“多”,具體指劍很長。每個朝代不同,其尺寸不同。請看下表:
而今的寶劍,大多數實際長度不止三尺。古代因鑄造技術有限,劍不能太長不然很容易斷裂,直到戰國后期,技術成熟,劍的長度才有所增加。越王勾踐劍,全長不過55.6厘米。青銅劍普遍寬而短,60厘米似乎是青銅劍的極限。古埃及的鐮狀劍長也只有約50—60cm,由于古埃及冶鐵技術并不發達,所以也多為青銅材質,其劍既像斧頭又像鐮刀。
1974年,考古人員在兵馬俑坑黃土中發現了一把長度竟然超過了91厘米的青銅劍。秦人能夠制造出如此之長的青銅劍,令專家學者都很吃驚。由此可見,秦劍是青銅劍鑄造工藝的頂峰。它的長度、硬度和韌性達到了幾乎完美的結合,攻擊性能也因此大大提升。正因此,秦國當時能夠順利統一六國。與其先進的鑄劍技術分不開,當時秦劍是諸國之中最長的。
回顧銅劍的發展歷程,劍身一直在不斷地加長。當其初起之時,劍長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60厘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厘米,最長達75、76厘米。秦代,關中秦劍的長度更上新臺階,超過了80厘米,最長者將近95厘米。
秦劍有3大特點:一是劍身長度特長,二是鋒利,三是劍莖(柄)很長,可以雙手使用。青銅劍在技擊格斗中,首要功能是刺殺敵人,穿透對方的鎧甲,以劍來劈砍、劃拉當時只是居于其次的輔助功能。試想,比對手的劍長出近30厘米的秦劍,在格斗中顯然更容易直刺對方,達成人們事事如意,順利取勝的美好愿望。這正是劍越來越長的原因。
三尺青鋒中的“三”是泛指刀劍的長度。據史料記載,古人認為天為一,地為二,天地相加而成三。還有把“三”作為事物整體的象征,稱宇宙中有三材:天、地、人;天上有三光:日、月、星。“三”還有多的意思,3、6、9指很多;三木成森,指很多樹;三人就是眾,很多人的意思。引申開來就是一個繁榮昌盛、事事如意的吉祥數。所以說“三尺青鋒”是精良寶劍和事事如意的象征。
3三尺青鋒體現硬度和韌性精良結合的深湛工藝
從青銅劍的研究表明,根據秦始皇陵兵馬俑1號坑發掘報告中對秦劍的檢測,劍表面含錫量為31%,其內部核心部位的含錫量為21.4%。這種內外含錫量的差別是古人鑄就青銅劍的獨特技藝體現。
青銅合金在凝固時,錫和銅形成固溶體,鑄造時若用高錫合金澆鑄,會出現表面含錫高,內部含錫低的反偏析現象。
按照鑄造學原理,在結晶速度快的部位,其(α+δ)共析體相對較多,而結晶慢的部位,α固溶體含量相對較多。以機械物理性能而論,δ相的性質相對硬于α相,劍體中各部位的厚度差異較大,這就造成了高錫青銅液在凝固以后,各部位自然產生出各不相同的硬度值。
在青銅劍澆注處理的過程中,高錫青銅液注滿范腔后,在凝固過程中,結晶速度快的部位,其硬度值相對高于結晶速度慢的部位,且結晶速度越慢,其硬度值也越低。在劍體中,刃部最薄,澆鑄后凝固最快、結晶最早。顯然,該處金相組織中δ相含量相對最多,其硬度值自然高于劍體的其他部位。這種內外含錫量的差別帶來了“內韌外堅”的效果。顯然對于專門用于直刺的劍,加之特有的刺劍技術套路,這是很合適的。當然這種鑄制也會造成內外成分不均勻,使其內部組織稀松,降低合金力學性能的缺陷。
一般而言,判斷一種材料的性能需要全面地考察它的各項數據,往往有三方面:強度、塑性、硬度。抗拉強度,可以理解為劍抵抗外力形變的能力,其數值越高,材料越不容易變形;伸長率的塑性,可以理解為劍在折斷前,可承受的最大形變度,同時也影響對其進行冷加工的可行性;硬度,可以理解為劍切割其他物體的能力,硬度最高的天然物為金剛石。對于長劍之類的刃器來說,三種性能均不可偏廢。當時青銅劍可以表述為鑄造+鍛打+退火,這樣造出來的銅兵器,其硬度和韌性可以達到一個大體平衡,從而實現總體機械性能的優良。所以,不用說現代高科技情形下的鍛制工藝復雜性,單看青銅劍的鑄制工藝,就要有非同尋常的工藝技術。
三尺青鋒,看似簡單的一把劍,其工藝的精湛要求,其鍛制技術的到位到點,都要有嚴謹的環節。從設計到選用材料,從鍛制到成形到出廠,從一步步工序的完成到檢驗合格,每一柄劍都浸透了制作者的心血。三尺青鋒刀劍包含著深湛的工藝技巧。
正因此,所以說:“三尺青鋒貫日月,疑是長虹化雄鷹。”
貫日月指青鋒劍的劍氣直沖云霄,也指青鋒劍浸透了時間的汗水與日月的精華,更指青鋒劍鍛制人征服世間外物、斬斷閑愁舊恨的一腔豪氣。
參考文獻:
[1]劉曉民,《揭秘秦軍兵器鑄造之謎》,《科學大觀園》2007年24期.
[2]勞理,《揭秘秦青銅劍》,《新少年》,2015年7期.
[3]井中偉,《先秦時期青銅戈·戟研究》,《吉林大學學報》,2006年.
[4]《中國古代刀劍的鍛造方法》,冷兵器研究所微信公眾號,2015年11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