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司坤
在近日舉行的柏林國際電子消費品展覽會上,中興正式公布了被“解禁”后的首款旗艦機型,并推出了最新的“5G設備解決方案”。此時距離這家中國通訊巨頭被美國“斷芯”已經過去了4個半月,距離其被“解禁”,也已過去了1個半月。中興事件爆發3天后,《科技日報》以“是什么卡了我們的脖子”為題,推出了一組由35篇報道組成的專欄,系統性地介紹了我國在哪些核心、關鍵領域還受制于人。其實,早在2001年至2002年間,《科技日報》就以同樣主題進行過探討,并同樣發表了一組專欄報道。也就是說,同一篇命題作文,相隔18年都進行了回答。18年前,在我國剛加入世貿組織時,中國在哪些技術領域被“卡了脖子”?18年后,情況又有了哪些變化?通過采訪,《環球時報》記者發現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環球時報》記者查閱電子數據庫發現,《科技日報》于2001年至2002年間發表的專欄報道共計21篇,今年的專欄報道則為35篇。兩組專欄均以“是什么卡了我們的脖子”作為系列主題,有所不同的是,當年的21篇報道是以行業作為報道單元,每篇都對一個獨立行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而今年的報道單元則更為細分,每篇報道均圍繞某個行業內存在的具體技術難點進行論述。當年的專題報道囊括了一二三產業,其中第二產業是重點關注領域,涉及鋼鐵、化工、建材、有色金屬、煤炭、紡織、汽車、船舶、電力等17個領域,涉及第一產業的報道有兩篇,為農業與林業,而在第三產業領域則談到了信息技術、軟件、交通運輸及通訊產業。《科技日報》今年刊載的35篇專欄報道中,只涉及第二及第三產業,且關注領域明顯集中,主要聚焦于智能制造、航空航天、電子及材料領域中的關鍵技術難點。
以當年一篇題為《是什么卡了我們的脖子——技術瓶頸縱橫談5·煤炭工業》的報道為例,該報道從我國煤炭工業生產結構不合理、機械化程度低、煤炭安全事故頻發、清潔煤炭技術缺少行動層面的配套政策等方面全方位地闡述了該行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其他被討論到的行業也是如此。通盤讀下來,給人的感受是,2001年,我國在產業領域面臨著全方位、結構性的落后。
2018年的敘事則更加“精確打擊”。以《是什么卡了我們的脖子——激光雷達昏聵,讓自動駕駛很糾結》一文為例,該報道指出,我國自動駕駛領域的命門在于激光雷達技術受制于人,而造成該技術被卡脖子的“扼咽點”又在于激光雷達內的發射芯片與接收芯片。今年的其他報道也紛紛點出了我國現階段在各細分領域面臨的技術瓶頸。
從這兩個不同時代的報道風格似乎可以得出結論:我國技術產業已擺脫了18年前結構性落后的局面,事實是這樣嗎?“我覺得不能得出這個結論”,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武夷山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道,“2001年的報道盡管也使用‘卡脖子這個詞,但可能指的是一些長期沒有實現的技術突破,而現在的卡脖子有被國外技術封鎖的含義。”但在復旦大學網絡空間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沈逸看來,這樣的對比在一定程度上能看出民族產業18年來所走過的路。“我們的產業肯定是成長了,但還沒有長成”沈逸指出,“我國的產業正處在成長和長成之間的階段。中國的產業往前走的每一步,都需要花很多心思,要非常努力才能實現。”
18年前的報道所涉及的多個行業,如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煙草、造紙、汽車工業等,今年已經沒再討論。對于已經不再提及的產業,能否認為,其曾經存在的發展瓶頸已經被攻克了?武夷山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兩個時代選題上的差異造成的。“不過,如今我國整個行業的面貌比2001年確實進步多了。例如石化方面我國已進入世界500強,中國的建筑業,包括造樓、造橋的能力都非常厲害了”,武夷山說。
今年的專題報道中,有三篇談到了工業機器人。事實上,我國從2013年開始已連續5年成為世界第一大機器人應用市場。中科院“百人計劃”學者、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易建強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從總量和人均比例看,我國制造業在工業機器人的應用上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國產工業機器人面臨的短板還有很多,包括材料、工藝、電機、減速器、傳感器等關鍵技術,但經過多年建設,我國在機器人領域已經有了齊全的研究人員隊伍,后勁十足。“我們有很年輕的研究人員,本科階段對這一領域感興趣的學生也越來越多,值得期待。工業機器人市場的不斷發展,無疑將對我國智能制造技術水平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
中國各產業18年來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制造工藝水平低,從實驗室到工業化量產轉化難”的問題始終盤旋在我國諸多產業領域上空。“工藝變現,只有企業才能實現”,北京科技大學特種鋼研究專家羅海文教授告訴記者,國內企業更愿意進口國外技術,因為風險小。“一方面,國內越出名的大學越不會重視企業需求,因為這都是西方企業差不多解決的問題,在國際學術界體現不出水平”,他說,“另一方面,企業的問題要比實驗室的技術復雜得多,實驗室的技術好不見得就能帶動產品質量好。”
芯片領域是又一個18年來貫穿始終的“老大難”問題。18年過去了,我們在擁有自主產權的芯片領域還是一片空白嗎?“毫無疑問肯定不是了!”通訊行業觀察家項立剛對《環球時報》記者說,2001年,由于全世界的手機產業還沒有起來,最重要的芯片產業是電腦的CPU。我們的技術水平、能力整體上比較弱,技術積累能力也非常差,中國企業是不敢去做CPU的。后來,我國在建立自己的通訊標準即TD-SCDMA的過程中,遭到了全世界的抵制,各大芯片制造巨頭都拒絕生產支持TD-SCDMA制式的CPU,我們只能自己投資去做芯片,“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積累出中國做芯片的能力。”項立剛介紹道,華為一開始做芯片就朝著世界最頂級的目標努力,該公司自主研發的麒麟芯片盡管在起步階段有很大問題,但當它推出麒麟950、970芯片時,和全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就已經很小了,體驗感受幾乎是一樣的。“從手機芯片的角度來說,和十八年前相比,我們不敢說已經做到全世界一流了,但有了很大的進步。”▲
環球時報2018-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