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文 胡歷芳 曾寅初 朱 勇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生產資料,而且,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并沒有使人類擺脫土地資源的束縛,人口的急劇增長反而加劇了人類對土地這種稀缺生產資料的依賴程度,這在客觀上決定了土地制度的重要性。中國當前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改革的核心是通過放活土地經營權實現土地資本化。而農村土地的特定產權主體將土地的特定產權作為資本來運營,通過對土地特定產權進行交易實現土地資產增值的過程即農村土地資本化。隨著各種形式的農村土地資本化在全國范圍內快速推進,農村土地過度資本化的現象也逐漸顯現。
文章將“農村土地資產”定義為:農民或其他權利主體實際擁有或控制的,能夠為期帶來一定經濟收益的農村土地實物或土地權利。也就是說農村土地資產既可以來源于農村土地資產的實物形態,也可以來源于農村土地資源的權利形態。近年來中國在快速推進農村土地資本化的同時,土地租金也隨之迅速上漲,部分地區已經存在農村土地過度資本化的基本事實。文中指出農村土地的過度資本化的三個主要原因。一是農村土地的“非農化”利用。特別是城市邊緣區域的農村土地存在著強烈的“非農化”傾向,而農業用地一旦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絕對地租就會出現大幅增長。二是農村土地的“非糧化”利用。土地所用者可以通過土地的“非糧化”利用獲得比土地用于糧食生產更多的絕對地租。三是農村土地的投資性需求擴大。
文章根據馬克思絕對地租理論分析了農村土地過度資本化的原因。農村土地的“非農化”需求、“非糧化”需求和投資性需求是土地過度資本化的內生動力,與生產掛鉤的農業補貼則是土地過度資本化的外生動力。進一步提出規范農村土地資本化的政策啟示。首先要充分認識農村土地過度資本化的危害。嚴重擠壓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的利用空間,對糧食安全有負面影響,同時會造成農業競爭力下降,從長期來看則會阻礙中國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產業格局。其次對土地經營權交易市場進行制度規范。國家目前應該通過規范土地經營權交易市場和調整農業補貼政策來引導農村土地合理資本化,嚴格防止農村土地過度資本化。
《中國農村經濟》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