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成
摘要:本文從卵圓孔、翼突上頜裂的解剖位置及針刺方法、注意事項等方面,介紹根據下頜神經、上頜神經出顱部位的解剖結構進行針刺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方法,即卵圓孔刺法和翼突上頜裂刺法。其臨床應用時受累神經定位須準確,要求針感與受累神經分布區一致。
關鍵詞:三叉神經痛;卵圓孔;翼突上頜裂;針刺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06.030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8)06-0120-02
Foramen Ovale Sting Method and Maxillary Fissure Sting Method
for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WANG Ai-cheng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Department,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t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foramen ovale, maxillary fissure anatomy, and acupuncture methods, precautions, etc.,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according to the mandibular nerve and maxillary nerve cranial anatomy structure, i.e. oramen ovale sting method and maxillary fissure sting metho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involves nerve positioning accuracy, requires consistent acupuncture and nerve distribution affected areas.
Keywords: trigeminal neuralgia; foramen ovale; maxillary fissure; acupuncture
臨床上,三叉神經痛是最為常見的顱神經痛,以第2支上頜神經和第3支下頜神經最為常見,而臨床常見的復雜、難治、藥物控制療效不佳及疼痛劇烈難忍的也多見于第2支和第3支。對這類三叉神經痛,常規針刺療法多不奏效,且易激惹疼痛“扳機點”而誘發疼痛,使患者產生對針刺的恐懼。為此,筆者采用直刺卵圓孔和直刺翼突上頜裂的方法,針刺深達神經出顱的主干部位,只要針刺準確,既避免了對“扳機點”的刺激,且針感強烈,會產生明顯的“氣至病所”效應,達到較好的止痛效果。茲介紹如下。
1 卵圓孔和翼突上頜裂解剖位置
三叉神經在顱內三叉神經節發出眼神經、上頜神經、下頜神經三支,分別經眶上裂、圓孔、卵圓孔出顱,眼神經經眶上裂入眶內,上頜神經經圓孔進入翼突上頜裂,下頜神經經卵圓孔進入顳下窩。因眶上裂和圓孔分別隱藏在翼突上頜裂上面和后邊,體表無進針通道,因此,以卵圓孔和翼突上頜裂作為針刺目標靶點。
卵圓孔位于翼突外側板根部后邊,下頜神經出卵圓孔后即發出分支,除運動神經外,感覺神經分支包括頰神經、耳顳神經、下牙槽神經和舌神經,頰神經向前下方走行,傳導頰外側和內側的感覺;耳顳神經在下頜頸深面向后向上走行,傳導耳前上方側面的感覺;下牙槽神經在翼內肌表面下行,經下頜孔進入下頜管,分支支配下頜牙和牙齦,終支經頦孔穿出,分布于頦部及下唇;舌神經中來自下頜神經的纖維支配舌前2/3的一般感覺。從卵圓孔的側面視角看,下頜神經出卵圓孔的位置,經下頜切跡和顴弓之間可清楚看到,此視角也是進針的通路。
翼突上頜裂位于蝶骨大翼下面、翼突與上頜骨之間的裂隙,與上頜骨和蝶骨大翼之間的眶下裂相連續。上頜神經經圓孔出顱進入翼突上頜裂深處向前走行,接近上頜骨時發出翼腭神經、上牙槽后神經、顴神經,大部分行走在骨性管道里,其主干延續為眶下神經,沿眶下壁內一條骨性管道出眶下孔,分為頰支、鼻支和唇支,支配下眼瞼、鼻翼、面頰和上唇。上牙槽后神經和由眶下神經發出的上牙槽前、中神經在上頜骨里面形成一個神經環,該環發出的神經支配上牙齦和上頜牙;顴神經經眶下裂穿過骨性管道,分布于眼眶外緣的顳部皮膚。在整個神經分布中,經皮膚表面進針能刺激到的神經只有眶下神經、顴神經,上牙槽后神經,上牙槽前、中神經及翼腭神經分布在骨性管道內或/和鼻腔、口腔的黏膜內,皮膚表面進針難以直接刺激這兩個神經。翼突上頜裂從顳上窩、下頜切跡與顴弓之間、冠突前、冠突后選擇不同角度均在視野內,但上頜神經多位于翼突上頜裂的深處,根據顳上窩、下頜切跡和顴弓之間視角針刺即使達到翼突上頜裂,也難以刺激到上頜神經,而從冠突前視角進針卻容易針刺到上頜骨而難以達到翼突上頜裂。在實際操作中,從冠突后視角是相對容易的進針通路。
2 操作方法
2.1 卵圓孔刺法
以右側為例,患者取坐位,用左手支撐頭部,頭微向左側歪斜。醫者取坐位,取顴弓下,下頜切跡上方凹陷,常規消毒皮膚,取直徑0.30 mm、長50~60 mm針灸針刺入皮膚,以與冠狀面和水平面各10°~15°角向后上方進針刺向卵圓孔位置,先后穿過咬肌、顳肌、翼外肌,針刺到卵圓孔位置時,患者有強烈針感沿下頜神經分布區放射,調整針尖角度,使針感沿患者病變受累神經分支方向傳導,行提插捻轉手法,平補平瀉,產生放射性針感1~2次,留針20 min。見圖1。此方法可用于三叉神經第3支受累。
2.2 翼突上頜裂刺法
以右側為例,患者取坐位,用左手支撐頭部,頭微向左側歪斜。醫者取坐位,取顴弓下,冠突后緣,常規消毒皮膚,取直徑0.30 mm、長50~60 mm針灸針刺入皮膚,以與水平面平行,與冠狀位10°~15°角向前直刺刺向翼突上頜裂位置,先后經過咬肌、顳肌,針刺到翼突上頜裂后,調整針尖角度,使針感沿著上頜神經分支的分布區傳導,行提插捻轉手法,平補平瀉,產生放射性針感1~2次,留針20 min。見圖2。此方法應用于三叉神經第2支受累。
3 注意事項
3.1 熟悉解剖結構
要掌握上述2種刺法,須對卵圓孔和翼突上頜裂的解剖有非常清晰的認識。卵圓孔周圍有重要的比鄰結構,特別是頸內動脈、頸外動脈、腦膜中動脈,針刺時須避開這些重要的血管,尤其避免針通過卵圓孔刺入顱內,引起顱內損傷;翼突上頜裂與眶上裂、眶下裂相通,應避免刺入眶內;還應注意到此處有上頜動脈重要分支。針刺時要定位準確,直刺進針,盡量一針刺向靶點,避免為獲得針感而反復調整方向。對難以取得有效針感的患者,可考慮在超聲影像引導下進行操作,個別患者翼突上頜裂閉鎖,則不要強求針感,可通過影像學檢查確定解剖學上的變異。
3.2 受累神經的定位要準確
診斷三叉神經痛,須確定受累神經,定位準確,因此要求對三叉神經分布區有清晰認識。針刺時的感覺要傳導至疼痛位置,即受累神經分布部位,這是療效發揮的關鍵,也是針刺達到靶點的針感標志。
3.3 其他
根據病情,每周針刺1~2次即可,疼痛緩解后酌情減輕刺激,避免因創傷性神經源性炎癥反應而引起繼發性疼痛。另外,對腫瘤、血管因素等引起的繼發性三叉神經痛,要積極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收稿日期:2017-02-24)
(收稿日期:2017-04-21;編輯:梅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