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道,誰愿意承認自己有病啊
盡管我不承認,但生活中,我是個比較苛刻的人。對什么都較勁,一句話不對付,火氣就來了。
這本書,對我來說,有些部分真的是對癥下藥的。為什么焦慮,為什么有沖突,負面的情緒為什么那么容易爆發。這些癥狀在北京這樣一個快節奏的城市來講,并不是稀罕事。格子間就那么大,擠擠攘攘的,不發生點沖突你都不好意思說你是上班族。
多新鮮啊,每天的提案那么多,要溝通的那么多,要確認的那么多,難免會有一個地方大家的意見不對付,唇槍舌劍之中,雖然沒有血濺當場的慘烈,但殺人于無形的招數那可是一點都不罕見。
敵意,自然不能避免。誰的心里不揣著一把刀,恨不得見血封喉讓對方說不出一個“不”字。
“敵意受到壓抑所導致的這些心理過程,它的結果就是引發焦慮情緒。事實上,因壓抑而引發的心理狀態,恰恰就是典型的焦慮狀態,即由于感到來自外界的強大危險而萌生的一種缺乏防御能力的感覺。”
看到這句話時,真有被打雞血的感覺。這精神抖擻的,恨不得立馬起身去辦公室招搖一番,再殺個回馬槍去。這個敵意,以前老是被人說成是最會氣人的人。那時還不理解,現在想想好像還真找到問題的癥結了。其實人很容易有敵意的,這很正常,一時溝通上不順利,產生一些不好的情緒,這些情緒沒有一個宣泄的出口,焦慮就被招惹了。只是當時不覺得,還認為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差點憋出內傷來,才有了那種排解不掉的氣憤和焦躁。
現在看來,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委屈只不過是當事人給自己找的借口。我不愿意承認我不如人啊,我不愿意承認我有敵意啊。確實,這世道,誰愿意承認自己有病啊。
提一個不太成熟的小建議,其實完全可以把這本書當成一本職場情緒管理的書來看,因為上班族才是最大的“神經癥候群”,你覺得呢?(豆貓)
渴望著,恐懼著——因為愛
讀此書相關章節,我突然明白,其實大部分人的愛正是一種病態的需要,是一種內在焦慮激發的強烈需求。
對于“神經癥病人”來說,愛是那么彌足珍貴,旁人的問候、陌生人的友好幫助都會被視作有深意的愛。
這世上,大抵沒有人不渴望愛吧。但凡陷入其中,人的情感就會變得卑微而小心翼翼,我們可以從中找到某些卑微行為的源頭。書中提到,“神經癥病人”總是自覺自己是一個可憐孤寂的人,急切地希望別人來照顧幫助自己,為此不惜自降人格。
一旦求之不得,就會變得敏感、易怒、善變,產生敵意。或許很多“因愛生恨”就是如此產生的吧,只因沒有從別人那里得到預期的愛,就轉而對對方產生強烈的敵意。
仔細想想,我大概就是如此。總是害怕人被冷落、忽視,每當有人漏了我的名字,我就會覺得失落,甚至自憐自艾:我算什么呢,人家為什么要記得我……如果有人幫了我一點小忙,或者拜托我做一件事,我就會覺得欣喜,如同一個天大的任務只有我能完成。
這樣做人確實很累,過分的順從,過分地依賴,而且過分的貪婪。擔心失去別人的愛,因此不敢反對別人的意見,總想緊緊抓住對方的愛,不惜唯命是從。只要別人的愛稍許怠慢,自己就變得焦慮不安,產生生活將要毀于一旦的恐懼。
渴望愛,卻又懼怕愛;追求任何形式的愛,卻又對其保持深度懷疑;不自信地認為別人不可能愛自己,因為自己本身也無法去真正愛別人。就這樣在渴望和恐懼中掙扎深陷。
盡管我不想承認自己是“神經癥病人”,但是在這個時代,每個人可能都有點“病”。我們總是腳步匆匆,情感的聯系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的愛也越來越淺薄,越來越快餐化,企圖五分鐘內就要與陌生人熟悉,或者短時間內就愛上一個人。沒有愛的時間和精力,卻有對愛的需求;從不用心去經營情感,卻寄希望用乞求憐憫的方式獲得愛,這大概就是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吧。
我們或許不能戰勝這種害怕失去、害怕被冷落而讓人愈加卑微的愛,但至少我們能對它有更多了解,更多理解。如果你曾對一個對你總是患得患失的朋友或愛人退避三舍,請你打開這本書,或許,你會發現那些被遺失的愛是那么美好。因為,我也曾是這樣的一個人,渴望走進你,又恐懼失去你。(許崢)
《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卡倫·霍尼著,林藪譯,豆瓣評分9.0,現代社會心理學的開源與奠基之書。
編輯/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