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為快速培養建設人才,新中國的教育處于變革整合之中。
1954年哈爾濱河運學校(部分)并入長江航務學校,1955年長江航務學校更名為交通部武漢河運學校,后參與合并組建現武漢理工大學。
本文老溫的回憶錄,敘述的正是當年從哈爾濱河運學校啟程去武漢河運學校的火車旅途。一段特殊時期的歷史,折射出那個年代的氣息。
學校經請示交通部,還專門給我們這些學生買了四張臥鋪票,大家坐累了輪流去鋪上休息。50年代哈爾濱到漢口的火車要走兩天兩夜還多,按當時條件,買坐票已經夠好,給學生買臥鋪,可以說是豪華旅途了。當時國家正值大建設時期,急需人才,對大學生、中專生特別優待。送學生的領隊是哈爾濱河運校我們的班主任李老師。老師專享一張臥鋪。但上車后,第一次出遠門的同學都十分興奮,根本沒有人去享受臥鋪,都聚在一起嘮嗑。幾個家境好的同學特別起勁,家里給帶了多少錢啊!還給買了手表啊!記得有個同學正得意揚揚,同學李文貴忽然懟一句:顯什么顯?有本事學習上見!,這回小馬沒來,該輪到大溫第一名了。
我們哈爾濱河運校這次和并到武漢河運校的學生按成績擇優選拔。
李老師來了,叫大家安靜,批評我們:學生乘車應該講文明,你們都遠離父母的關懷,就得靠同學的友愛。說完叫上大溫和李文貴跟他到臥鋪休息。
大溫躺在臥鋪怎么也睡不著,同學們關于有錢沒錢的議論讓他想起出發前父親的囑咐:要走了,記住,無義之財不貪,無義之食不用(父親不識字,卻經常管吃飯叫用餐),家窮不丟人,只要好好學習就行,家中沒錢給你帶上,也別指望給你郵錢,要靠自己節省,你能顧全自己就行了……說得大溫放聲大哭,母親不愿意了,說:明天套車去呼蘭,把我打的柳條子賣了,怎么也得給喜子拿點錢。
50年代初,農民觀念都沿襲新中國成立前,父親們尤其嚴厲,希望培養兒子長大能面對各種困難和挫折。
李先生也記著剛才同學們的議論,問大溫:北京站我背著同學給你錢去買吃的,你不要,買夠了沒有?大溫告訴先生,父親如何凌晨冒著嚴寒趕馬車去賣條子,那些條子是自己小腳母親夏天去柳條通割的,留著家里當柴燒、編筐編簍用的。李先生說:學校給你的鑒定很好,特意把你家庭的困難情況寫進去了,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呀!上次學校想讓你留校去團委,這是長期考察的結果。但你仍要念書。作為先生我是支持的,送你兩句古話,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大溫請先生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先生寫下:愿與溫景喜同學共勉。
因為這個班很重要,部里專門派了一位部隊剛轉業的干部到武漢當這個班的班主任兼政治教員。
溫景喜后來自己改名溫景晰,武漢河運學校畢業后考入大連海運學院,在大連,廣州、上海從事遠洋運輸。現已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