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經濟、信息科技的發展,濫用職權行為對社會的進步產生的影響越來越深遠。其損害不僅僅涉及國家職權的合理使用、同時還牽扯到經濟損失等。筆者從濫用職權罪之“重大損失”的涵義概述、 重大損失中的經濟損失、非物質損失的認定等方面入手分析研究。最后提出了如何完善濫用職權罪的立法建議。
關鍵詞:濫用職權 經濟損失 非物質損失
一、“重大損失”的概述
從現行刑法的條文規定來看,從字面上理解,“重大損失”的范圍包括:公共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
另外應當指出,“公共財產”代表著部分的“國家利益”,而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最根本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三者的實質內涵存在著交叉重疊關系。因此,將“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并列規定在刑法條文中,實際上是犯了同義反復的語法錯誤,顯得累贅而無必要。
二、“重大損失”之經濟損失的認定
(一)“重大損失”之經濟損失的概述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瀆職侵權犯罪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2006年)》內涵則(四)本中規定了“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的內涵。對此學界中有兩種觀點:1、肯定說認為:將間接損失作為“重大損失的”的一個分支,這完全符合刑法總則關于罪刑法定原則的規定,科學的運用刑法的解釋方法對間接損失作出有效解釋,不僅使有罪之人受到應有的懲罰,而且維護的刑法本身的威嚴。2、否定說認為:只有直接經濟損失才屬于“重大損失”中的經濟損失,除此之外的損失并不囊括其中。
(二)利息損失是否屬于直接經濟損失—以韓某為例
韓某系甲市公證處公證員,某日中國建設甲市支行與借款人李某,擔保人史某簽訂《抵押擔保借款合同》,并于同日在甲市公證處辦理了公證。十年后,甲市支行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李某、史某償還貸款10萬元及利息。案件經過一審和二審,均因為公證文書是李某、史某所簽這一重要證據不實,原告敗訴,事后查明甲市公證處出具的公證書中公證員印章為趙某,而不是本案犯罪嫌疑人韓某。同時《抵押擔保借款合同》等文書回證上李某、史某的署名都是由韓某填寫的。后該案被重新立案時,該筆貸款已欠息100084元。
就本案而言,造成的經濟損失是銀行貸款無法追回且利息無法收回,因此該利息的性質認定直接決定了行為人是否構成犯罪。如果認為利息屬于間接經濟損失,則本案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只有10萬元而未達到司法解釋規定的20萬元標準,也未達到合計數額,以此得出的結論就是對犯罪嫌疑人作無罪處理;那么問題就來了,銀行的損失將如何來彌補?顯然這種結論是不合理的,這也反應出法律模糊性的弊端。若認為利息是直接經濟損失,則應追究犯罪嫌疑人的責任。事實上,本案的利息損失應當是直接的經濟損失。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在《立案標準》中,把間接經濟損失解釋為可以獲得的那些還未真正發生的但有一定預期的利益,與我們這里所指的實際已經造成的利息損失在本質上并不相同。
三、司法實務中對“非物質性損害”如何認定
對此理論界有如下幾種觀點:1、非物質損失不可簡單的用物質進行衡量,法官只能置身于具體案件具體分析。 2、有學者提出二元標準評價“重大損失”,量的標準一般適用于有形的、可以量化的損害結果。質的標準適用于非物質性的、不可量化的損害后果。在運用質的標準確定非物質性損失的嚴重程度時必須抓住濫用職權行為對社會的嚴重危害性這個本質屬性,并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全面分析,實事求是地確定其損失的程度。3、定義加列舉法,使“嚴重損害國家聲譽”的行為更加具體化,明確化。如: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公務活動中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四、對濫用職權罪之“重大損失”界定的建議
筆者建議以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導的方式對“非物質性損失”進行認定。理由如下: (1)案例指導的基本觀點一法律本身是有局限性的,不能完備的。“嚴重損害國家聲譽,或者造成惡劣社會影響”通常表現為政府公信力下降、群眾上訪、導致局部地區社會不穩定、損害黨和國家的國內外形象、使受害人身心受到非人道傷害導致公眾激憤、引起部分地區流行不正之風、惡性事件的媒體曝光、網絡轉載、損害國際、民族、宗教基本政策等。基于非物質損失的特點無論如何不能窮盡非物質損失的種類,這本質上就是法律的局限性。(2)案例指導在同一法律系統,下級服從上級,可以有效提高案件審判質量。中國目前基層法院法官素質水平跟司法實踐的需要還存在一定的距離,以最高人民法院的案例作為指導,可以說給了基層法官一個審判的具體指導,對于類似案件的審判就不會出現審判結果的巨大出入,更能有效保證法律嚴肅性和權威性。
參考文獻:
[1] 游偉:《瀆職犯罪中的重大損失問題探討》,載《法學》2005年12期。
[2] 賈濟東《瀆職罪“重大損失”結果的司法認定》,載《人民檢察》2005年第2期。
[3] 王紀松:《論瀆職罪構成中的損失結果》,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7年第2期。
[4] 王楊:《論瀆職犯罪“損失”之判定》,載《時代法學》2011年第6期。
作者簡介:陳燕濤(1991-),女,漢族,云南昆明人,法學碩士,單位:四川大學法學院刑法專業,研究方向:中國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