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達
摘 要:了解學習餐桌禮儀,是我們表現出對食物和不同文化的尊重。在本文中,從歷史起源、餐具使用、餐飲習慣等角度入手對東西方餐桌禮儀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和對比。更重要的是,我們將通過文化對比分析的方法,從而對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特色及兩者間的差異進行比較。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餐桌禮儀的學習有利于我們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去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也將會對我們未來的生活學習帶來極大的便利。
關鍵詞:文化對比研究 餐桌禮儀 飲食文化 跨文化交際
一.引言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世界各國和各地區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深度交融。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飲食文化和餐桌禮儀在跨文化交際中扮演著重要的非語言文化角色。因為中國人和西方人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導向,所以中國和西方的餐桌禮儀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國人的餐桌禮儀有著悠久的歷史,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其餐桌禮儀有著相當完整的體系。對現代仍然有著深遠的影響,事實上它已經融入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融入到中國人的血液之中。
而西方餐桌禮儀起源于20世紀。從意大利傳入法國,并在法國得到改良。餐桌禮儀和菜單變得更加優雅和精致。從那時起,禮儀書籍就被出版并在歐洲大陸廣為傳播。 西方國家的餐桌禮儀也因為文化的交融而對中國的餐桌禮儀產生影響。為了保護我們的餐桌文化,我們需要去將東西方的餐桌禮儀文化進行對比分析。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這兩種餐桌禮儀的不同之處,去進一步分析東西方兩種餐桌禮儀差異。
二.東西方餐桌禮儀差異的具體表現
2.1在到達宴會的時間上的差異。在談論到時間觀念的時候,東西方人有著不同的認識。在中國,人們并沒有對時間有著非常具體的硬性要求。無論是提前幾分鐘到場或者是準時到達以及晚幾分鐘到達都是允許的。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是以客為尊,大多數人認為主人應該等待客人的到來。
而在西方人的時間觀念中,他們把時間和金錢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經歷了工業革命之后資本快速發展的階段,他們盡可能地珍惜時間、認真規劃并利用自己的時間。所以在西方很多國家中,遲到是對別人的一種不尊重的體現。
2.2 餐具使用上的差異。眾所周知,中國人使用筷子作為最重要的餐具。人們一般喜歡使用右手來拿筷子,即使是一般習慣用左手的人也會選擇用右手來使用餐具,因為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人們認為這是行為規范。此外,還有一些細節問題也是作為餐桌禮儀的規范,例如人們習慣在用餐前把筷子放置在碗的右側,同時主人如果要為客人加菜時會選擇使用公共筷子,在別人和自己交流的時候,需要主動放下筷子來聆聽,這樣是一種有修養的體現。
在西方國家用餐時更多喜歡使用刀叉,通常是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同時刀叉擺放的位置的不同代表了不同的內涵意義。如果客人需要暫時離席一會,她會將刀叉放置成三角形,這樣侍者看到就不會幫你清理。如果是就餐完畢,可以將餐具放置成平行位置。中國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某種程度上也代表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之間的差異。西方人用刀叉切食物,來代表個人主義。中國人用筷子來抓整個食物,象征團結和集體主義。
2.3 東西方上菜服務中順序的差異。在中餐中,首先上的是涼菜、飲料或者葡萄酒等飲品。其此次是熱菜,接下來才是主食。最后是飯后的甜點和水果。在一些較大的宴會中會有很多餐桌,但每個餐桌上同一盤菜的時間是需要保持一致的,都是保持著“先冷后熱”的上菜順序。同時熱菜應該放在主客左側正對面的位置,像全雞或者全鴨這樣的菜不能把它們的頭或者尾巴直接放在客人正前方的位置。同時不同地區的紅白事的宴席也會有著特定的習俗。
西餐的步驟通常是這樣的:首先是面包和黃油,冷菜,湯,海鮮,然后是提供主菜,最后是甜點和水果。通常情況是當客人吃冷菜時,湯和面包不會在同一時間食用的。在西方,冷菜也被稱為開胃菜,不同國家和地區開胃酒的第一道菜也會存在著差異。湯包括蛤蜊湯和奶油湯。主菜是雞肉, 牛肉,魚和豬肉等,甜點總是包括冰淇淋、布丁等。
三.東西方餐桌禮儀差異的原因分析
3.1 東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帶來的思維模式差異。文化會影響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從而使得東西方思維模式顯然是不同的。相對于西方人更傾向于邏輯分析,中國人更關注主觀情感。在傳統的中國社會,儒釋道的思想內涵已經融入到中國人的血液中去了。儒家強調“仁義禮智信”,道家主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佛教主張“普度眾生”,所以人們對于不同的食材以及烹飪方法都有著自己的看法,同樣主人認為美味可口不一定客人就會喜歡。
而西方國家自古以來的文化導向就是主張民主自由,注重個人價值和個人主義,充分尊重個人意愿。同樣在西方的傳統文化中,尤其是美國人的思想導向中,強調通過自力更生以及自我奮斗來實現人生價值,同時西方思想強調分析和局部邏輯思維, 強調自己的特點和科學思維的規范,使得這種思維方式在現實世界中呈現出多維的本質,所以這也就影響到他們的飲食文化以及餐飲習慣。
3.2 價值導向的不同。價值導向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人的社會 存在的基礎,人在同一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都會存在相對一致的價值觀念,同樣每個社會都在強調自己公認的主流價值觀。人的具體行為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國家價值觀的縮影,所以我們也可以從不同國家的餐桌禮儀上看到不同價值觀指導下的對應行為。
中國人自古就強調長幼尊卑,“孝悌”的思想已經融入到了每個中國人的血液當中了。因此中國人的餐桌上的座位安排比較固定,長者以及社會地位較高者都會居于上位。而西方國家,個人主義價值觀是占據主導地位,古老的西方哲學中就強調了這一觀點。西方人實行個人就餐制度,每個人都吃自己的餐盤中自己喜歡的食物,所以相對于中國而言,不會出現像客人吃主人強烈推薦但自己不情愿吃的食物這樣的情況。
四.結語
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禮儀和風俗習慣,所以我們在做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要對別的國家的禮儀習慣進行充分的了解,這樣才能盡可能的避免自己可能會出現的失禮行為。同時通過對跨文化知識的了解和學習有助于幫助我們可以更好的理解和適應當今的國際文化交流。對于不同國家之間存在的文化禮儀差異,我們也要充分的理解和尊重,這也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