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教師八年多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英語教學有沒有效益,客觀地說并不一定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學了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是在一種強迫性的條件下學習,而這種學習又沒有得到應有的效果,它就是無效或低效的教學。我認為所謂“教學”是指由教師引起,維持或進學生學小習的行為。所以,提高小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用直觀教具,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聽說環境;扮演角色,進行會話表演,達到有效的教學。
關鍵詞:有效 口語 直觀 角色
英語教學是我校的一個重要特色,我們小學部英語組在英語學習的環境與情景的創設方面想了一些辦法。我們認為:小學英語教學應該創造一切條件采取一切可用的方法,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強烈愿望,使他們喜歡學、樂于學,并且隨時隨地可以學。這就要求英語教師營造和督促學校創設學習英語的有利環境,也應該努力創設直觀、有趣的英語學習情景,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大膽實踐、大膽交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以達到快樂學習,快速成功的目的。
一.什么是有效教學。
我認為所謂“有效”主要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英語教學有沒有效益,客觀地說并不一定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學了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是在一種強迫性的條件下學習,而這種學習又沒有得到應有的效果,它就是無效或低效的教學。我認為所謂“教學”是指由教師引起,維持或進學生學小習的行為。教師起的作用首先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感到自己想學,其次在此基礎上指明目標,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及學到什么程度,再次用學生易于理解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學習。
二.提高小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幾點做法:
1.視聽模仿,加強口語訓練。
新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聽說訓練內容,從視聽入門,通過聽聽、說說、唱唱、做做,先培養語感,培養興趣,然后進入字母教學。
新教材把第一冊前兩個單元作為視聽說入門部分。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采用實物、圖片、掛圖、錄音機、錄像機、投影機等直觀教學手段,讓學生進行視聽模仿。小學生視、聽覺敏銳,標準的語音、語調,特別是一段聲情并茂的情景會話錄音會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通過視聽,學生會積極模仿。通過模仿、聽說,再進行一些內容相近的大量口頭練習,促使學生提高聽說能力。
2.盡量用英語組織教學用。
英語組織教學,可以烘托英語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這一環節非常重要,是學生練習聽力的良好機會,也是學生學習與模仿的途徑之一。堅持用英語講課要從最簡單的日常英語開始,然后逐步加深。開始應配以動作、表情或適當的解釋說明,盡量避免用漢語講述。逐步使學生沉浸在濃厚的英語氣氛之中,通過英語交流,提高聽說能力。
三、用直觀教具,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聽說環境。
實物、圖片、簡筆畫、幻燈片等是英語教學中常用的直觀教具。
除教師制作直觀教具外,還可以發動學生自己制作教具。如剛開始學字母時,就可讓學生作字母卡片,以便進行同桌、分組、找朋友等多種形式的聽說訓練。音標教學、單詞教學、對話教學、課文教學等都可以讓學生自己做一下教具。這樣安排不僅有利于我們進行聽說訓練,而且也能促使學生動腦動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教學效果會更好。扮演角色,進行會話表演。帶進課堂或經常在課堂上把句型、對話、課文編成短劇,讓學生表演,把講臺變成舞臺,學生是演員,教師是導演,或師生共同表演。盡量讓學生把所學內容,按設定的情景結構演出來,做到聲情結合,使學生得到大量的聽說機會。
在英語教學觀念不斷更新和創新的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是課堂教學的主題。《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中提到:英語教學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多接觸英語,要通過視聽、聽和讀等方式,多給學生可理解的語言輸入……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一直在探索和學習著新的、適應現代課堂教學要求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總之,我們教師要在遵循小學生語言學習規律和不同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需求和特點的前提下,依據所學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做到適時適度,切實可行并富有成效。同時,設計有效的英語課堂教學活動還應考慮到活動的實踐性、交際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等多種因素。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有效持久地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我相信,只要積極嘗試,不斷反思,“有效教學”一定會是我們的教學現實,而不是教學理想。
作者簡介:鄧秀雙(1987—),女,漢族,廣東省五華縣,最高學歷,本科,職稱小學英語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英語,單位:五華縣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