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森森
摘 要:信托是受托人基于委托人對受托人信任而產生的委托代理關系,即“受人之托,代人理財”。日本信托業的發展非常快且特點鮮明,對我國信托業的改革與發展具有借鑒之處。本文由日本信托業的三個發展階段出發,總結出其政府干預、法律完善、創新產品三個特點。同時根據日本信托業發展歷程及特點探究我國信托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借鑒日本信托業的發展經驗,提出我國信托業的改革與發展方向。
關鍵詞:信托 日本 經驗 改革
一、日本信托業的發展歷程
日本的信托制度源于美國,但在國民經濟環境的幾次波動下,日本的信托行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模式。
(一)初步建立和規范階段(1900年至二戰前)。20世紀初的日本資金需求較大、產業發展動力不足。1900年,日本政府頒布的《日本興業銀行法》允許興業銀行經營地方和公司債券、股票等信托業務,標志著日本信托業法律意義上的誕生,日本經濟和信托行業形成共促的局面。1920年后,歐美經濟衰退波對日本經濟造成影響,信托業也出現了問題。日本1922年頒布《信托法》將信托行業重新歸入了正常發展的軌道,另外頒布的《信托業法》對信托規范了機構的行為。
(二)業態模糊階段(二戰后至70年代中期)。二戰后,日本信托業形成了混業經營的狀態,以發揮各金融機構的籌資作用來恢復經濟,信托公司轉變為信托銀行。1953年后,日本重新確立了信托與銀行的分業經營模式,日本信托行業集中現象明顯。
(三)成熟與調整階段(70年代后期至今)。從70年代后期開始,日本信托業進入了迅速發展時期,信托機構資產規模占金融領域的越20%,新的業務模式如住宅貸款債券信托、企業年金信托、公益信托等開始不斷涌現。90年代開始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信托業陷入困境。美國與歐洲混業經營的巨大優勢對日本信托業造成沖擊,重新出現了混業的苗頭。
綜上所述,日本信托業在一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中,從行業發展上看,總體上與日本經濟發展周期相匹配,以法規的完善為主線;從行業形態上看,經歷了“混業—分業—混業”的多次轉折。
二、日本信托業的特點
(一)政府重視對信托的干預。日本政府極其重視對信托業的發展及各階段經營模式的導向,自始至終推重日本信托業的發展和經營模式的構建。政府根據所處時代條件及自身需要,在進行引導的同時,不斷制定和完善相關的信托立法,從而保證日本信托業創新和持續發展。
(二)具有健全的法律和監管體系。一方面,完善的法律法規是日本信托業的發展的重要保障,不論是整個行業還是具體信托業務都有法律作為依據。從全局上日本制定了《信托法》、《信托業法》、《兼營法》等基本的法律進行規范,還從細節上根據不同信托業務出臺了了如《貸款信托法》、《證券投資信托法》及《抵押公司債券信托法》等特別法。另一方面,日本信托業以大藏省為主要監管部門的完善監管體系有利于信托機構遵守法規及防范金融風險。健全的法律體系和監管,促進了日本信托業快速而規范發展。
(三)結合國情開發創新信托產品及業務。信托業在日本的發展過程中,相關信托機構開發大量創新產品。除了信托業從創立初期就的以貸款信托為主要特征的金錢信托,還涉及財產形成信托、職工持股信托、特定贈與信托、養老信托等廣泛、靈活的信托業務。
三、我國信托業的存在的問題
(一)信托法制建設落后。“信托”因其高度復雜的經濟法律關系,完善的信徒法律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現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托法》、《信托公司管理辦法》、《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管理辦法》和《信托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形成了信托業的基本法律體系,但沒有針對信托業務的特別法及實施細則且《信托法》上有些事項界定模糊,相關條款存在不合理之處,部分信托業務無法可依,操作困難的現象普遍存在。
(二)信托機構管理混亂。部分信托機構沒有嚴格遵守“一法三規”的相關規定,在機構設置和人員安排中并沒有嚴格分開,也沒有設立獨立的信托部門,員工職責模糊。相比銀行、證券和保險等行業都全面建立并完善風險監控體系,信托行業相應的監控指標的缺少對信托機構控制風險的能力是巨大的挑戰。
(三)信托產品缺乏創新。現有的主流產品大多集中于基礎設施、房地產和金融證券三大領域,根據市場需求如企業年金、資產證券化和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等領域的產品信托產品不多,并沒有較大發揮信托的特色和優勢,另外在新型信托產品上開展新業務的能力和條件缺乏。
四、我國信托業如何改革與發展
(一)重視信托制度建設,完善信托法律法規體系和監管體系。健全的法律法規是日本信托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和規范。為保障業務的全面有法可依,日本信托業在擁有相關的一般法律法規的同時,還頒布了信托產品的特別法。我國信托業擁有“一法三規”,但至今仍沒有針對整個信托業的法律頒布。我國應根據整個信托行業的發展特點頒布信托業法和信托特別法案,以規范信托業的行為。同時,在相關信托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金融監管部門應創造一個寬松的外部環境,對信托業的進行靈活監管。
(二)注重產品創新,開發新業務。日本的信托業能取得迅速發展,與日本信托機構依據本國國情開發出特色的信托產品分不開。而我國近年來居民收入的增加及投資觀念的改變使得更加注重對財富的管理,對有較大收益且具有一定流動性和安全性的信托業務的需求會大大增加。我國信托機構應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注重產品創新,滿足不同投資主體的需求。
(三)實施信托業的混業經營。日本信托行業占有優勢的大多是規模較大、綜合性高的金融集團,因此金融業從分業到混業經營是發展趨勢。我國信托業乃至整個金融業現在仍分業經營。我國的信托機構可以以自營業務的長期股權投資為立足點,向金融子行業如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方向延伸,是金融混業經營的實現形式。
參考文獻:
[1] 宋俊杰,熊彪. 淺談我國信托業的可持續發展[J]. 對外經貿,2012,(03):60-61.
[2] 仲偉. 日本信托業的特點及借鑒意義[J]. 經濟縱橫,2014,(11):109-112.
[3] 周鎮峰,聶卉. 從日本信托業的沿革淺探中國信托業的發展[J]. 國際金融,2011,(10):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