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偉 徐偉
摘 要:在數字化時代,數據成為生產資源。能否利用數據為企業樹立競爭優勢,是財會人才的核心價值體現。數字化時代需要的是具備“通識知識、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互聯思維”的財會“通才”。只有對現有的財會人才培養機制進行融合與重構,才能培養出以數字化能力為核心、具備互聯思維、滿足數字化時代需求的財會“通才”。
關鍵詞:數字化時代 財會人才 融合 重構
數字化時代已經到來。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為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平臺和工具。企業壽命、產品生命周期、競爭用戶和市場份額的時間窗口在數字化時代越來越短,商業范式存在突變和不連續性。數據成為寶貴的生產資源。能否利用數據為企業樹立競爭優勢,成為財會人才的核心價值體現。
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技術與會計相結合,使得現代會計與財務正開始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云會計、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財務機器人的出現引發了人們對會計師未來職業發展的擔憂。面對數字化挑戰,傳統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是否需要變革,數字化時代需要什么樣的財會人才,怎樣去培養等一系列問題都亟待解決。
一、數字化時代需要什么樣的財會人才
數字化時代,人才是企業核心資源要素中最為稀缺的資源。數字化時代需要具備“通識知識、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互聯思維”的復合應用型財會人才,稱之為財會“通才”。
(一)通識知識
數字化時代的財會人才,不能將視線局限于狹義的財會范疇,而是需要在精通財會專業的基礎之上,注重培養多方面、多學科相融合的跨界知識,提升財會人才的復合能力,成為數字化時代所需要的復合型財會人才。
(二)實踐能力
所謂實踐能力,是指基于所學的理論知識,將其應用于財會領域各項業務的實際操作中,這不僅需要從業者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更需要具備運用基本的財會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對海量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和挖掘的數字化能力是財會類學生要重點學習和掌握一項專業技能。
(三)創新意識
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化,各行業的業務創新層出不窮。比如,金融產品日趨復雜、投資標的日趨多樣、流動性要求日趨提高、信息披露日趨重要、風險識別日趨復雜等特點,使得金融工具的核算難度非常之大。因此,培養“創新意識強、知識接受能力快、富有超越傳統思維想象力”的復合應用型財會人才顯得尤為必要。
(四)互聯思維
“互聯網+”行為計劃的推出,企業開始擁抱互聯網,推進數字化轉型。企業非常需要具有互聯思維、跨界能力,又兼具財會、金融、信息、數據挖掘、管理等多知識、多技能結構的復合應用型人才。互聯思維是由財會生態系統跨越財會、信息技術和管理技能的跨學科特點所決定的,包括用戶思維(客戶為中心的體驗思維)、簡約思維(信息碎片化、傳遞極速化思維)、社會化思維(商業模式的社會化思維)、大數據思維(信息整合、挖掘思維)、平臺思維(開放、共享、共贏思維)和跨界思維(行業融合思維)。
二、數字化時代財會人才培養需要遵循的原則
數字化時代高校會計教育要培養具備財會、信息技術、數據挖掘和管理技能等多學科知識相結合的復合應用型財會“通才”,需要遵循以下培養原則。
(一)以“市場化、能力本位”為基礎的原則
“市場化、能力本位”是數字化時代財會人才培養需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則。市場是人才培養質量的甄別標準。財會人才的培養需要滿足企業的需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字素養,要將財會專業知識與企業業務緊密結合,尤其是要注重財會知識與創新業務的結合,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進而促進理論的完善和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二)復合型原則
復合型原則要求所培養的財會人才既能夠達到數字化時代財會業務操作的基本素養,又能夠具備管理、金融經濟、計算機、數據挖掘等學科素養的能力,同時具備良好的職業態度、職業修養和終身學習能力。熟悉財會相關法律法規,并能夠嚴格予以執行的態度,具有勤奮、嚴謹的職業習慣和工作熱情的復合型跨界人才。
(三)應用型原則
應用型原則要求在財會人才培養方案上,圍繞數字化時代應用型人才所需具備的素養,明確應用型財會人才的職業目標和職業能力,以市場為導向,以崗位適應性、能力本位為特點的課程設置為基礎,重點圍繞核心課程進行優化銜接和有機整合,將崗位實際所需的職業素養融入到課程體系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環節的有機協調。強化能力、優化體系,將數字化時代最新知識、技能、方法融入到人才培養機制的重構體系中。
三、數字化時代財會人才培養機制創新:融合與重構
數字化時代,在堅守以“市場化、能力本位”為基礎的復合應用型財會人才培養原則的前提下,通過“融合”與“重構”的雙重驅動推進財會人才培養。不僅需要將傳統財會專業知識與跨界通識知識相融合、校內校外聯合培養進行產教融合,更需要在思維方式、價值理念、培養體系等體制方面進行重構。
(一)基于互聯思維的融合機制改革
1.傳統財會知識與跨界通識知識的融合
在財會人才培養機制上,將傳統財會知識和跨界通識知識進行融合,注重創新意識、互聯思維的培養,以及包含信息技術、金融學、管理學和心理學等眾多學科的非專業性的通識知識(軟技能)培養,形成契合數字化時代特征的財會人才培養模式,創造出一個開放性、創新性、交互性強的財會通才培養環境,夯實復合應用型財會人才的培養。
2.校內校外培養機制的融合——產教融合
貫徹“市場化、能力本位”的數字化財會人才培養原則,最為關鍵的是要落實“產教融合”。除開設最新的實務課程外,還要成立校外的實踐基地,聘請行業專家指導實踐,實現校內校外聯合培養機制的融合,打造出高端的復合應用型財會人才的培養體系。
(二)基于互聯思維的財會人才培養體系重構
1.思維方式的重構
數字化時代對通識知識、創新意識、互聯思維和實踐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必然要求改變傳統的專業化培養思維,逐步轉向通識教育、創新意識教育和符合“互聯網+”背景下的互聯思維和實踐能力轉型。財會人才必須具備從海量數據中提取有用信息、總結歸納信息、挖掘數據特征等創新思維和數字化能力,實現思維方式的重構。
2.價值理念的重構
數字化時代財會人才培養需要更加接近市場客戶,通過對市場的接觸和調研,提煉出客戶對于財會人才最新的知識需求和能力需求,從客戶需求的角度出發動態完善財會人才培養方案,造就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復合應用型財會人才。
3.培養體系的重構
數字化時代,高校構建財會人才培養體系,必須以市場化、能力本位為基礎,立足復合型、應用型原則,從培養模式(校企訂單合作模式)、培養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要求(專才向通才轉變)上進行重構。
(1)校企合作訂單模式值得推廣。各種新業態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就業機會、路徑和模式。為了契合這些變革,需要在財會人才培養模式上做出相應的調整。“訂單”合作正好契合了財會人才培養模式的重構。通過企業的介入與全程參與,可以實現高校教師與企業專家共同致力于復合應用型財會人才的培養,實現財會專業學生在通識知識、創新意識、互聯思維和實踐能力上的全方位提升。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數字化時代,行業企業需要以一種開放的姿態,積極與高校合作,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最終將自身所需財會人才的培養融入到高校的人才培養體系中。作為高校更需要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培養復合應用型財會人才,并著力推進符合數字化發展趨勢的師資隊伍建設,重構財會人才培養體系。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方式打造一支具備通識知識、創新意識、互聯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師資團隊。推動校企共建基礎上的資源共享,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共同驅動數字化時代復合應用型財會人才的培養。
(3)培養理念的轉變。在數字化時代,傳統的基于財會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培養理念已不合時宜。培養理念需要轉變,從先前的“專才”向“通才”轉型,形成以數字化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其它通識能力(社交能力、語言能力、創新能力、談判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的培養為補充的新型財會人才培養體系。
總之,在數字化時代,高校的財會人才培養必須遵循市場化、能力本位原則,從傳統的財會專門人才培養模式轉向財會通用人才培養模式,按照寬口徑、厚基礎的方式進行培養,滿足數字化時代對高端財會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龐世俊,姜廣坤,王慶江.“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對職業教育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10(10):21-23.
[2] 常寧寧,王靜.“互聯網+”模式下的財會人才培養思辨[J].經濟研究導刊,2016(23):64-65.
[3] 戴悅,于婕.財會人才需求及其培養方式調查分析[J].財會通訊(綜合),2012(10下):158-160.
[4] 曹中紅,魏朱寶,王書珍.“跑偏”與“糾偏”——應用型會計本科實踐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3(5):89-91.
[5] 王靜.基于信息技術與互聯網的財會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 經濟研究導刊,2016(23):56-57.
[6] 柳友榮,項桂娥,王劍程.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模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5):64-68.
作者簡介:萬偉(1980—),男,重慶人,博士,重慶理工大學會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公司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