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正在處于社會主義建設關鍵階段,城市建設逐漸步入正軌化,隨著城鎮化概念的提出,人們的關注點也逐漸放在了農村建設上。農村是城鎮建設的基礎,也是我國重要經濟來源—農業的主要收入所在地。因此,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堅持振興鄉村產業,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水平全面提升,減少城鄉隔閡,有助于推動社會主義發展的加快,為我國經濟帶來收益。
關鍵詞:農村發展 村域城鎮化 對策
引 言
我國農村人口多,占地廣,資源豐富,是農產品林產品的主要根據地。但由于地處偏遠,一直以來治理難,政策實施不到位,靠山吃山造成了資源浪費,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流失等問題嚴重。農村治理不僅僅是我國建設中面臨的困境,也是全世界改革的難題。農村問題的逐年顯現,使我們必須要大力治理農村,從經濟、體制、環境、教育、就業等問題一手抓,減少城鄉差距,帶動社會進步。村域城鎮化是我國農村近年發展的新模式,它是使農村各方面進行質的變化,促進農村各方面接近或達到城鎮水平,意義重大。
1 村域城鎮化的意義
村域城鎮化是農村各方面城市化的一個建設項目,它不再要求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而是將村子本身建成城市,提升村民的生活方式,購置農村基礎設施,完善農村管理體系,促使農村主要經濟來源向非農業方向轉型,農民有農業人員轉為非農業人員,加快村鎮服務設施構建.使農民不去城里,也能享受到基本等同于城鎮的醫療、教育、飲食、住房等各個方面的服務。村域城鎮化具有村莊地域性、產業結構非農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均等化的特點。使農民在這個村域城鎮化階段,生活方式、生產模式等基本與城鎮相同,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農民收入,改善了農村長久以來的惡劣環境,解決農村的人口流失問題,提升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綜合實力。
2 村域城鎮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2.1經濟轉型發展不平衡
農村長期以養殖、耕種等傳統農業方式獲取經濟來源,村域城鎮化建設更改農村經濟結構,易造成經濟體系錯亂。農村傳統結構和新產業促進了農村分工產業的現象,也造成了目前農村產業多樣化:農業型、工業型、旅游服務等.但同時,產業多元化,會造成農村地區出現貧富差距。有的農村地區地處偏遠,難以發展服務業;有的地區地勢特殊,無法發展工業.惠農政策難以實施,貧富差距逐漸增大,長此以往,不利于農村的整體性改革。
2.2土地制度障礙
農村占地面積大,跟城市土地制度有著本質的區別,很多農民寧愿守在家里,也不愿意去城里享受高質量的生活,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土地。我們實行的是土地所有制,仍有很多地是農民所有。因此,在村域建設過程中,必然要進行土地開發和建設,這與農民的權益相沖,造成威脅。土地制度阻礙了土地的流動,同時由于缺乏健全的土地市場,因此在遇到問題時無人協調,加上村里的村委會等阻撓,造成新農村建設困難重重。
2.3新農村管理體制不完善
村域城鎮化主要是擴大農村規模,改善農村管理體制。我國農村管理體制運用時間長,突然改變管理體制,會與農村根深蒂固的習慣產生沖突。同時,我國近年剛大力支持農村建設,對農村的管理缺乏經驗,我國農村問題多,問題類型復雜,管理機制發生變革,沒有切實有力的政策支持,村域城鎮化建設難以找到“主心骨”。
3 發展村域城鎮化的建議
3.1因地制宜發展新農村建設
根據農村自身的情況,制定相應的發展策略,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出臺相關政策護航,政府為農村城鎮化建設做好政策后盾和經濟支撐,把穩定農戶經濟,提高集體利益為目標。先富帶動后富,村與村之間互相交流學習優秀經驗,結合本村優勢,創新產業模式,推動經濟發展,共同富裕,避免造成村域改革中“一枝獨秀”現象出現。
3.2加快土地制度創新
土地制度的不可流動性造成農村建設難題,應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允許土地所有權的轉讓。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加強土地規劃及管理,要科學規化用地面積,控制非農建設用地,避免出現土地濫用情況。推廣土地置換,改革現行的土地征用審批制度,增高申報門檻,明確土地管理權限,禁止村里自行建造開放區情況出現。
3.3完善農村組織體系
明確管理權限,各管理部門分劃工作,明確村委會、鎮政府等部門權限,完善管理體制。不僅在新的管理機構明確任務,也應在村里的原管理結構上保留對村子的管理權益。加強和完善農村建設的新的法律體系,進行立法研究,制定相關的法律和政策,完善農村基層管理機制,支持農村建設的健康發展。
結 語
農村不僅是我國的基層,也是我國的基礎。我們不能只關注城市建設的好壞,農村人口多,占地廣,應是我們改革的重點方向,只有農村地區實現溫飽,才能證明我國基本實現溫飽;只有保證農村地區經濟增長,才能證明我國國力上升。村域城鎮化是我國農村發展的合理選擇,應大力推進村域城鎮化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升農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參考文獻:
[1] 張濤.縣域城鎮化的概念和地位[J]. 河北企業. 2016(12)
[2] 趙紫光.金融支持縣域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 北方金融. 2016(11)
[3] 李強.提升我國縣域城鎮化內生動力的對策建議[J]. 法制博覽. 2017(02)
[4] 劉昕霞,崔妍.縣域城鎮化新型模式的探討[J]. 中國商論. 2016(12)
作者簡介:孫艷惠(1985-),女,漢族,山東省棗莊市人,重慶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