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有幸參與了一些器樂教學及樂隊培訓輔導工作,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對器樂教學產生了一些新的理解,認為“以人為本”的理念與器樂教學的本質更為貼近,唯有從“根”“本”兩方面入手,才能實現器樂教學質的飛躍。結合以上觀點,本文圍繞著提高器樂教學及樂隊培訓質量的具體方法進行了相關探討,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器樂教學 樂隊培訓 提高 方法
隨著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品質要求的不斷提升,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以往那種“單打獨斗”的個人娛樂模式,而是追求那種集體合作的和諧之美。例如合唱、合奏、群舞等等,這一類民間組織也越來越多。面對這種變化,群眾文化工作者有義務也有責任將那些具有專長的民間器樂愛好者或樂手組織起來,組成民間群眾樂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樂隊表演形式的向往與追求,使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色彩斑斕、豐富多姿。現階段,有必要從“根”“本”抓起,找到提高民間器樂教學及樂隊培訓質量的有效方法。
1.明確器樂教學與樂隊培訓的“根”“本”
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無論是開展器樂教學還是樂隊培訓,都要以音樂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審美為核心,注重學生對音樂的體驗,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就意味著音樂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拓寬教學內容,加入新的教學元素,例如聲樂、器樂、欣賞、律動以及表演等,從而達到通過音樂教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要想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音樂教師們首先應關注器樂教學和樂隊培訓的“根”“本”,即音樂是器樂教學的“根”,學生是樂隊培訓的“本”;而通過樂隊培訓的形式開展器樂教學,可幫助學生提高識譜能力、聽覺能力和技藝水平,進而加深對各種器樂表演的理解,甚至激發出創作的靈感。只有明確了音樂教學的“根”與“本”,教師才能找到教學的重心,確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形式。
2.提升器樂教學及樂隊培訓的具體方法
2.1樂隊成員。在一個樂隊當中,樂手是最基本的元素。因此,樂手在加入樂隊之前,彼此之間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例如樂手的演奏能達到什么樣的水準,能演奏幾首曲子等等。這對于今后的樂隊建設與排練將起到至關重要作用;同樣,樂手也要了解一下樂隊的整體風格,以便于以后更好合作,確定自己在樂隊中所肩負的任務。
2.2集體培訓。待人員確定后,就要進行集體培訓。培訓項目包括視譜、樂理、和聲等等,通過培訓拉近各個樂手之間的水平,為日后的集體排練奠定基礎。例如在音階訓練中,針對幾個常見的音階應由慢至快地練習,使樂隊全體成員在音準上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認識,使手指靈活程度達到相似水平。對于彈撥樂器的樂手,要在伴奏音型、琶音、分解和弦長音等方面加強訓練;對于弦樂手來說,則需要進行音階、揉弦等訓練,使揉弦速度和風格達到統一。只有做到這些,樂隊才達到較好的演奏效果。
2.3節目編配。在眾多的音樂表演形式當中,合奏能夠充分體現出集體合作的力量與和諧之美。在選擇表演節目時,建議選擇那些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短小樂曲,以便于樂隊全體成員能夠較為輕松地達到排練要求,有效激發出整個樂隊的士氣。選材時,還要對樂手的實際水平進行綜合考慮,待樂隊形成一定的默契之后,再選擇一些難度較大的曲子進行演奏。此外,對于樂隊表演來說,樂曲編配是一項對編配者知識含量及專業水平要求非常高的綜合性工作。首先,需要編配者在和聲樂理、樂器演奏、樂隊指揮等方面具備一定的基礎;其次,要在表演風格、調式、速度上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以便于充分發揮出各種樂器的特有作用,還要照顧到每一名樂手的技術水平,確保樂隊演奏的整體效果;同時,編配者要經常傾聽一些優秀的、經典的音樂作品,不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古典的還是現代的,都要廣泛涉獵,例如我國的優秀樂隊作品《喜洋洋》、《幸福年》、《春江花月夜》、《花好月圓》、《步步高》等等。在傾聽的過程中,要潛心研究,找出這些優秀音樂作品中的精髓,為自身的樂曲編配工作提供營養與素材;此外,樂曲編配者還要對各種樂器都具有較深的了解,研究各種器樂在整體布局中的合理運用。比如彭修文編配的二胡與樂隊合奏的《二泉映月》,就將人們帶到樂曲所要表現的憂傷意境當中,使這首名曲的藝術效果達到了極致。對于樂曲編配工作來說,只有符合以上要求,才能體現出樂隊演奏的整體水平,使全體成員之員交相輝映、各盡所能。
2.4排練演出。在排練之前要抄好分譜,樂隊全體成員要認真核對一下分譜是否存在錯誤,牢記表情術語及速度。當大家充分了解樂曲之后,即可分聲部進行排練。在排練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較復雜的部分要反復練、重點練;其次,當分練完成后,進行合排之前,樂隊組織者要對樂曲演奏提出整體要求,并針對關鍵環節時行特殊講解;此外,合練也可以分組進行,例如旋律聲部與伴奏分開練,達到熟練程度之后再配在一起進行合練;在最終合練的過程中,無論是合奏,還是為獨唱、小合唱伴奏,都要認真完成,發揮出自己的高佳水平;最后,當樂隊排練水平到一定程度之后,即可參加正式演出。演出時,無論是在大型廣場、社區活動室還是公園等場所,都要做到服裝統一,以便于樂隊形象的確立,同時不斷提高樂隊表演的影響力與知名度。
結束語
伴隨著社會精神文明水平的日益提升,廣大人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越來越絢麗多姿,精彩紛呈。近些年來,涌現出相當數量的樂器愛好者與民間樂隊團體組織。對此,群眾文化工作者們應責無旁貸的承擔起組織與管理的責任,總結并提煉出提高器樂教學與樂隊培訓的有效方法,并應用到樂隊培訓實踐當中,實現樂隊演奏水平“質”的飛躍。如果條件允許,還應該安排那些優秀的樂隊成員去音樂學院接受專業的、系統的學習,使他們的業務水平更加貼近專業要求。從而更好的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中,為構建和諧社會而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楊艷.高校器樂教學中所存的三大誤區探討[J].器樂時空,2015(13):289.
[2] 石瑾,周邦春.器樂教學中的器樂審美探析[J].大眾文藝,2010(10):217-218.
[3] 陶紀泉,金英子.關于高師器樂教學中器樂合奏課教學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中國器樂,2006(4).
作者簡介:劉洋、男、1988.04、漢族、江蘇常州、本科、初級、器樂演奏、群文中級、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