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夢秋
摘 要:勒內·笛卡爾,是思想家、數學家、哲學家,更是被譽為“近代哲學之父”。是近代西方理性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在1637年,他第一次發(fā)表其著作《方法談》,預示著近代理性主義思潮的誕生。值得注意的是,笛卡爾在《方法談》這本著作里所強調的方法,指的是思考問題的路徑,而不是單單只某種技能性的東西。他強調哲學的實踐性,力圖發(fā)現一些確實且自明的真理,要求科學要有堅定的和恒常的東西。如果能在哲學上發(fā)現這樣的真理,無數的爭議和辯論就會結束:就能證明上帝存在,靈魂不死,外在世界的實在性,為科學奠定牢固的基礎。重新探究笛卡爾的思想有助于給予我們在面對當今社會現實問題很多重要的指導,幫助和啟示。
《談談方法》這部著作一共分為六個章節(jié),前半部分主要寫了他關于各個學科的一些看法,以及其關于方法的論述和方法中的幾個守則。一開始他就為了其后面的論述給出了一個先驗性規(guī)定——“Good sense is the best shared-out thing in the world.”這里的good sense是一種先驗概念而不是經驗概念,即每個人都有這種good sense 都有良知和理性,且是均勻分配的。但人們僅僅擁有才智是不夠的,想要獲得知識獲得真理,關鍵在于如何正確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而且笛卡爾認為,認識世界的方法有多樣,如想象或是記憶,但只有理性或良知,才能讓我們的認識更可靠,這也是人之所以為人區(qū)別于禽獸的地方。
笛卡爾列舉了自己年少時期的例子來證明人心原本是純潔的,他認為,人們可能在年少時期,由于錯誤地運用了理性,往往把一些錯誤的東西當做了真理,這樣是不可行的。所以,只有從根本上重新開始,持懷疑態(tài)度,把之前的一掃而空,或者把原有的用理性校正以后再收回來,由此引出了他哲學方法論的第一步——普遍懷疑的方法。然而這里笛卡爾所說的“懷疑”,僅僅是指一種方法上的懷疑,他從懷疑出發(fā),他是為了追求一種確信,才選擇了懷疑的。這里笛卡爾和另外一位哲學家奧古斯汀的“懷疑證明”有相同之處,但兩人的目的完全不同,笛卡爾是通過懷疑,即理性的力量來肯定作為思維的主體的“我”的存在,而奧古斯汀則沒有肯定人的理性能力。
隨后,笛卡爾明確給出了四條方法:“1.凡是我沒有明確地認識到的東西,我絕不把它當成真的接受。小心避免輕率的判斷和先入為主,除了清楚、鮮活的(clear & vividly)使我根本無法懷疑的東西之外?!边@里指的是一種呈現在心理的知覺,一種“理智直觀”,比如,上帝存在、數學公理等,并不能靠感覺經驗認識它們。這條確定性原則,體現的就是“普遍懷疑”的方法,我們不能接受一些錯誤的觀念當做認識的前提,必須通過這種普遍懷疑的方法。“2.把我所審查的每一個難題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為解決”。這是笛卡爾的“可分原則”,即從復雜的對象中分析出最簡單的對象,不論我們通過分析得到何種概念,都必須是純粹的,最簡單的,可供我們理智直觀的?!?.按次序進行我的思考,從最簡單、最容易認識的對象開始,一點一點逐步上升,知道認識最復雜的對象;就連那些沒有先后關系的東西,也給它們設定一個次序。”所謂次序,分為兩種來理解,一是概念排列次序,這個是指“最先提出的東西應該是用不著后面的東西的幫助就能認識;后面的東西應該是這樣地處理,即必須只能被前面的東西所證明?!边@里應該是指另一種認識次序“把混亂的命題逐步簡化為其他較為單純的命題,然后從直觀一切命題中最單純的那些出發(fā),試著同樣逐步上升到認識其他一切命題?!边@與上一原則正好相反,運用上一原則中分析得出的最簡單的對象出發(fā),逐步上升,從已知的真理中得到新的結論,最后達到對復雜對象的認識,且具有可靠性,因為其實原理是正確可靠的?!?.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盡量全面的考察,普遍的復查,做到確信毫無遺漏?!闭J識對象越加復雜,認識過程中的環(huán)節(jié)就越多。所以,若是我們想要獲得可靠的結論,就不能遺漏任何與認識對象相關的東西。這四條原則,相互依賴聯(lián)系,在認識的過程中,分別承擔著不同的功能,最終到達認識事物的目的。后來這幾條方法在人們認識事物的道路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直觀和演繹,分析綜合,列舉。隨后他又論述了在自己所給出的方法中的原則,并且強調了學術品質,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所需要的道德品質,“用我的一生來培養(yǎng)我的理性,按照我所規(guī)定的那種方法,盡全力增進我對真理的認識。”
笛卡爾在第四章中論述了自己的形而上學基礎,在笛卡爾的觀點中,形而上學是他的“知識之樹”的根,物理學是樹干,其他科學是樹枝,足以看到,形而上學在笛卡爾的哲學思想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笛卡爾通過普遍懷疑,得出了他的形而上學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即“懷疑一切事物的懷疑者,不可懷疑。”我在思考時候的我,總是某種東西,如果思考者在進行思考的時候,設想思考者不存在,這是矛盾的,“思考”就是一種存在。笛卡爾將“懷疑者自身”比喻成自己的阿基米德點。只有懷疑者——“思”,我們自身,我們的心靈更實在,我們才能夠認識世界。能夠認識事物認識世界,其實是反過來證明了我的存在。此處,笛卡爾根據這一原理,證明了上帝的存在。我們之所以能有思考萬物的能力,能想到一個更為完滿的存在不是來源于自己,而是外來的,是由比我更完滿的上帝,將這種觀念,放到我心里來的,我依靠著上帝放入內心中的這一部分完善性才能進行思考,但我的心里還有一部分錯誤的瑕疵性的東西導致我錯誤的判斷,進而是錯誤的知識,所以還必須有理性的約束,不然,就會出現錯誤。這是他論證上帝存在的第一種方法,“我需要依靠一個更完滿的是者,作為我所具有的一切的來源,那我就不是單獨存在的是者。”上帝沒有依賴性,也不是被構成的。在神之處,只有完滿的東西,沒有不完滿的東西。之后他用另一個種方法論證了上帝的存在,即上帝的存在如同數學公理,看不見,卻真實存在,是理性直觀的產物而非現實,即“完美的being,一定包含存在?!彼鼈兪峭坏?,不可分離的,上帝,是存在的前提。從而進一步證明了,“我”的認識是可靠的,上帝——必然的存在,建立起了這種可靠性。若是否定了上帝之后,即便是身體,也是無法確定的了。值得注意的是,笛卡爾是科學家,在當時的環(huán)境背景下要求對客觀世界進行認識,所以他在這里所論證的上帝,指的應該并不再是經院哲學中那個至高無上的信仰對象。進而笛卡爾區(qū)分了夢境和清醒,進一步強調了理性的重要性,雖然夢境里我們感受到的,甚至會有分析推理,但推理并沒有清醒時明確,“真實的思想一定要到醒時的思想里去找不能到夢里去找?!钡也⒉徽J為,笛卡爾徹底否定了感覺對于認識世界的作用,而是認為感覺具有片面性,在當時的背景下,當憑感覺,是得不到普遍的科學真理的,所以,必須強調在理性的指導下進行認識才行。
第五章是他的自然哲學部分,在其中他論述了一些他自己的物理學研究,以及花了一定的篇幅論述了他對心臟的研究,從而導出他的機械唯物主義。人的身體也類似于機械一樣運作的,但是由于“理性靈魂”,這種rational soul是不死的,讓人區(qū)別于無生命物體、植物和動物。而后他對人的理性和機器智能之間的探討,使他成為了最先探討此領域的近代哲學家。在20世紀,美國哲學家德雷福斯是他最重要的繼任者,盡管德雷福斯是一位現象學家。在笛卡爾看來,人體是一臺“神造機器”可以通過感官在大腦里印上各種不同的觀念,感性的綜合官能能接納這些經驗,記憶能保存這些觀念等等,都使人之所以成為人而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甚至人的創(chuàng)造力再強大,能造出各種零件,“but still it is just a machine.”笛卡爾通過兩點來反對能模仿人類的機器,放在今天來說也就是所謂的人工智能領域。第一條是“他們決不能像我們一樣使用語言,或者使用其它由語言構成的序號,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思想”就這一點來說,處于那個年代的笛卡爾顯然低估了后世AI工程師的創(chuàng)造能力,就語義輸出和語詞運營來說,在今天的AI界,能夠根據環(huán)境變化而有限度的調整語言輸出策略的程序并不是做不出來的。但這些程序和真人的智能行為之間仍然存在差距,且所表達的語詞中是否蘊涵“思想”這一點,還僅僅是程序算法的功勞,仍然值得再討論。就如現如今AlphaGo戰(zhàn)勝了人類頂尖棋手來說,與其說它是比柯潔更厲害的棋手,不如說它是一臺超級計算機——即便它依靠運算速度戰(zhàn)勝了人類,但卻依然沒法明白,它所執(zhí)行的每一步走棋,意味著什么,也沒法賦予它的這一步走棋或者這一場比賽任何意義;第二條是“那些機器雖然可以做許多事情,做得和我們每個人一樣好,甚至更好,卻決不能做別的事情?!钡芽栠@個觀點與后世的符號路線的AI核心思路不謀而合,在機器中預設一個方法庫,不同情境下采取的不同反應。這使得機器在某些情境下可以做出比人們更卓越的成就,但它所以靠的,并不是自身的理性認識,而是它背后的方法庫與輸出路徑。一旦遇到突發(fā)狀態(tài),出現沒有預先存在于它的方法庫的偶然事件,它就沒辦法做出相關回應。
他在最后一章中記敘了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學術研究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但是這并不會使他停止學術研究的腳步,他還強調了不要過分追求“冷經驗”,要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研究會更好。這應該與他當時生活的時代背景有密切關系,那個時代產生了許多偉大的自然科學家,學術研究道路無不是極其艱辛坎坷的。笛卡爾雖然給人以軟弱的形象,但他這種對學術真理執(zhí)著的這種精神,應然得到人們的首肯。
參考文獻:
[1] [法]笛卡爾.談談方法[M].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2] 鄭偉.試論笛卡爾的哲學方法論體系[J].哲學研究,1997年.
[3] 任倩.淺析《談談方法》中的方法[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7.
[4] 徐長福.笛卡爾對理論原則與實踐原則的區(qū)分及其對中國學界的啟示[J].現代哲學,2012年.
[5] 黃啟祥.從笛卡爾的哲學史觀看“我思故我在”[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
[6] 炎冰,嚴明.心身二元與科學之學——笛卡爾科學哲學思想再探[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