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婉夢 趙雅婷
摘 要:《天堂的顏色》由馬基德·馬基迪執導的一部劇情片,講述了對生活充滿熱誠與希望的視力障礙孩子墨曼短暫的一生。該片讓我們看到在苦難中擁抱世界的樂觀生命,在命運的不幸與生活的掙扎之中,個體應當如何存在。
關鍵詞:《天堂的顏色》 苦難 生命
我們看似都處在同一個世界,但或暗或明每個人卻大不相同。相傳人眼的分辨率相當于一臺像素上億的數碼相機,只要睜開眼,就能看到幾百種顏色,看到不遠處窗臺邊緣的積垢,看到樓底下操場旁的樹林,陽光照在各處的影子,還有面前圖書館的桌子上隨意堆放的本子和雜亂的耳機線……生活一天,我們所觸目過的風景便已數不勝數,然而我們也許永遠意識不到這種無盡的享受,直到有一天,我們看到一個盲人。
墨曼從未得到過這種快樂。墨曼就是一個長得很清秀、很可愛的八歲的孩子,他總是很好學,很用功,他熱愛這世間一切有生命或無生命的個體,他熱情善良,富有愛心,他每天都在自己的小小的世界里不斷地創造各種各樣的幸福。我看著他用盡力氣爬上一棵樹只為將一只雛鳥放回它的窩里;我看著他帶著滿面的笑容感受拂面的風,感受躍動的水流;我看著他為自己心愛的小妹妹們和奶奶準備好禮物……他無時無刻不是在用心對待這個世界,用心愛著這個世界,哪怕這個世界對他是這般地殘忍。他所敬愛的神,仿佛在創造他時粗心忘記了賦予他一對健康的眼睛。關上這盞燈,世界便已被關上了一半。可是墨曼卻絕沒有因此自暴自棄,顧影自憐。他在證明自己可以跟正常人無異,別人能讀懂課文,我也可以;別人能在鄉下的田園里悠閑地學習、玩耍,我也可以;別人能熱愛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我當然,也可以。哪怕這個世界的色彩斑斕不是為我,我仍舊能夠觸摸它們,擁抱它們,“看見”它們,因為我是在用我的心。
我為這種純粹而固執的熱愛而感動,但是我們也都同樣地聽見了墨曼不是咆哮更勝咆哮的那段對上帝的控訴:“沒有人愛我,連奶奶也一樣。他們都因為我是瞎子而離開了我。如果我能看得見的話,我就可以跟別人一樣上學,但現在,我必須上盲人學校,就像在世界的另一端一樣。老師說主比較疼愛瞎子,因為他們看不見。但是,我說若是真的如此,上帝不會讓我們瞎掉,所以我們見不到上帝。老師回答說,‘主是不可見的。無所不在,你能感覺到。你用指尖了解。現在,我不停地伸出手,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為止。我要告訴他每件事,甚至是我內心的秘密……”有時候,即使當我們試圖全身心地去熱愛、擁抱這個世界時,世界對于每個人仍然是不公平的。視力的障礙依然不可避免地使得墨曼失去了很多,其中甚至包括留在親人身邊的權利。
我記得看完影片的那天,我聽到很多同學在咒罵那位父親,自私自利,冷漠無情等等。可是,請不要忘記,我們也都同樣地聽到了他在暴雨中的怒吼。他也有他的無奈和痛苦,是再大的雨也沖刷不走的。自幼從未感受過父愛,后來妻子的早早離去,女兒們的撫養,老母親的年邁,家庭的困頓,包括自己歲數的不斷長大,種種壓力都壓得他喘不過氣。他害怕,他擔憂,他怕現在將全部的精力放在盲兒子身上,而自己卻要老無所依。他渴望一位伴侶的要求無可厚非。墨曼固然沒有做錯什么,他有和心愛的妹妹、奶奶一起生活的權利,他有值得被所有觀眾同情的劇碼,然而對于父親來說,也是一樣的。他又做錯了什么呢?他難道就不值得被我們所同情、所理解嗎?他難道就應當成為被咒罵的對象嗎?是不是只有主角才有被關愛的資格?其實,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珍貴的個體,在每個人的世界里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而你在他人的生命中同樣也成了配角。我們常常為自己的痛苦而怨天尤人,我們常常羨慕他人的光鮮生活,認為上天是不公平的,為什么偏偏要將苦痛都降臨在我的頭上?事實上每個人的苦痛都是深深地存在的,只是你過分地將自己的放大而看不到別人的而已。有的人天生殘疾,有的人多年臥床,有的人婚姻不幸,有的人工作不順,有的人富裕奢靡卻也許一子難求,還有的人,一口飯也吃不飽……所以上天本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劫難,生老病死,聚散離合,是人世間再平常不過的事??嗤床皇怯脕盱乓鼪]有什么值得抱怨,它只是讓我們知道,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個體,平等的,個體。
墨曼的離開并不突然。雨已經下了很多天,很大。奶奶也已經走了,絕望的父親緩慢地牽著馬上的他穿越在煙霧彌漫的樹林中。那時我便有一種預感,這趟回家他回不去了。
墨曼隨著激流飛速下滑的時候,父親震驚、同時猶豫了。這是他真正想要的結果嗎?徹底甩開這個拖油瓶的兒子開始自己的新生活,還是選擇救他回來。當時我跟鄰座的同學說了一句“我覺得他要逃走了”。她也用力地點了點頭。然而他卻還是跳了下去。這是不是就像一個決心自盡的人在一只腳邁出樓頂的臺階后最終又縮了回來,很多我們一直以為是想要的結局的事,在它真正要來臨時,卻又會有許多的因素阻止著你的心,包括畏懼,包括感情,包括你心底的聲音。
不知是因為這份援救的遲到,還是命運之神執意帶走了他,又或是因為墨曼自己選擇了走向主。在父親無助的懷抱里,墨曼最終永遠閉上了眼睛。影片沒有在這個終點上以悲情的背景樂緩緩進入一片黑暗,而是出人意料地,墨曼的手突然放出了光芒,一種神奇的、金色的光芒……那不是復活之光,那是天堂的顏色。
我相信,天堂不是沒有苦痛,只是天堂尊重苦痛,尊重每一顆對待苦痛的心,或微笑,或緘默,或咆哮,而天堂,就是包容。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蔡婉夢(1997—),女,漢族,浙江臺州人,學生,本科,單位: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文學分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第二作者:趙雅婷(1997- ),女,漢族,浙江臺州人,學生,本科,單位: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文學分院,英語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