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的實踐觀是人類哲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哲學史上科學的成熟的哲學思想,不僅如此,它在馬克思主義的整個思想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馬克思的科學實踐觀的確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的標志,同時也為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等幾個經典文本是馬克思實踐觀從萌芽到成熟的發展歷程體現,是馬克思哲學的縮影。
關鍵詞:馬克思 實踐觀 唯物主義
一、實踐理論的準備階段
每一種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都會歷經一段艱難的過程,當然馬克思實踐觀形成也是不可以例外的。馬克思處在他每一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會對實踐有不同的想法與理解,而這一階段的思想就會對他后面的科學實踐觀的形成有一定的貢獻,但是它又因為自身的不完備性而被揚棄,并且以某一環節的形式存在于以后的思想中。
(一)早期實踐觀的醞釀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科學實踐觀的萌芽
《導言》的整個思路是按照宗教批判到哲學的批判最后到實踐的批判排列的。此反映了青年時代的馬克思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從革命的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
馬克思為什么會從宗教的批判開始呢?主要原因是:“就德國來說,對宗教的批判基本上業已結束;而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條件。”[2],早期在青年黑格爾派的時候,他就已經發現,盡管他們是對現實進行批判,但是立場卻是唯心主義的,從根本上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同時這時的他已經開始發現對現實的物質利益發表意見十分困難,這就促使他必須回到現實,從理性走向現實。“是我們人類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類。”[3]除此之外,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對馬克思產生很大的影響,與此同時黑格爾哲學已經上升為國家哲學,他開始熱忱的接受唯物主義思想并轉向對黑格爾的批判。當然,在當時宗教是普魯士政權的主要支柱之一,只有推翻了宗教的統治,變革政治才能成為可能,這也是馬克思選擇從宗教批判入手的另一個原因。盡管宗教是其他一切異化形式的模本,但我們都知道宗教批判是遠遠不足夠的,批判必須轉向更深入的異化,所以對德國法哲學和國家哲學的批判是馬克思對德國社會現實批判的第二步。他主張必須把哲學同革命實踐 、同無產階級的斗爭結合起來,從而轉向對實踐的批判。
“批判的武器是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的,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當然也會變成物質的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4]理論的徹底性體現在抓住事物的根本,能夠說服群眾,并且被群眾所掌握。馬克思認為通過實踐的途徑才能超越黑格爾哲學,實踐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現實的人的社會革命。德國的社會制度法制遠遠落后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其哲學卻發展的很快,無產階級需要把科學的理論和階級斗爭結合起來,實踐活動有理論的指導,才能發揮出巨大的力量,而只有在無產階級的斗爭中,哲學才能走出自己的狹隘理論視野,成為變革現實的精神武器。總體看《導言》,馬克思正是從宗教批判入手,替哲學批判掃清了道路,然后又經過哲學批判,揭露了人的自我異化的現象,進一步為實踐批判奠定了基礎。此時馬克思的實踐觀已經從之前的觀點有了很大的進步,有了一定的科學性,因此《導言》是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萌芽。
二、實踐理論初步形成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孕育著豐富的實踐觀思想,在這里馬克思不僅公開宣布新哲學的實踐性,而且他根據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批判和對國民經濟學家觀點的批判的分析,借助于對異化勞動的思考,解釋了實踐的本質,提出了新的實踐觀。
他在這里肯定人的價值強調人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馬克思所理解的共產主義社會是揚棄私有財產和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社會,因此他在這里批判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詳細的對異化勞動進行描述,馬克思希望通過批判"異化勞動"來達到通往人類"自由自覺的活動"的目標。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批判中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工人非主體的奴隸狀況進行揭露,說明了人的主體性的復歸的重要性。最后馬克思總結得出,勞動實踐活動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異化的產生。因此,消除異化勞動也就等同于通過實踐活動揚棄私有財產。工人想要真正獲得自己的價值獲得徹底的解放,就必須揚棄異化勞動,通過實踐,反對資產階級的統治。
《手稿》中馬克思把實踐理解為人有意識改變客觀世界的感性活動,是人的本質,這一點就很明顯區別于黑格爾把人的本質歸結為自我意識的創造過程,這時的馬克思已經成為一個唯物主義者。勞動是貫穿整個《手稿》的一條線索,通過分工,產生私有制和異化,再通過異化勞動,達到人類的徹底解放,在這里馬克思對于實踐觀的解釋就已經是建立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了,同時對實踐觀的認識也通過對異化的解釋形成了一個初步的體系。
三、實踐理論的發展與成熟
(一)《提綱》中馬克思實踐觀的內容
《提綱》只是馬克思寫的筆記,后來恩格斯把它整理后出版,馬克思在里面提出了實踐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過程中的作用,建立起科學實踐觀的新思維方式,同時科學實踐觀也是劃分新舊唯物主義的依據。《提綱》討論的核心觀點就是實踐。
第一、馬克思開篇第一條就寫到“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能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并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也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5]這里他指出舊唯物主義只是從表面觀察事物,并沒有通過事物的現象看到其本質,人類只有通過實踐,把現實世界看做自己實踐的對象,自己是實踐的主體,發揮主體的能動性,才能不犯舊唯物主義的錯誤。在這里我們就已經明顯的看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從實踐觀出發的。
第二、舊唯物主義把環境看的很重要,環境對人起決定作用,但是卻沒有看到人的主觀能動性,實踐主體的人也可以改變環境,這些理論都是片面的。舊唯物主義在自然觀上是唯物的,在歷史觀上是唯心的,任何理論都應該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成為真理。所以馬克思在這里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上革命性突破。
第三、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能區別于其他一切哲學的標志。在整個提綱里都可以明確的看到馬克思提到“舊唯物主義”、“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經院哲學”等等,通過與其他唯物主義的對比,馬克思把實踐作為劃分新舊唯物主義的主要標志。實踐觀是《提綱》的一條主線。
(二)《形態》:馬克思實踐觀的成熟
《形態》是馬克思以實踐為觀點展開新世界觀一系列基本原則的論述。
《形態》中馬克思提出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是全部人類歷史的首要前提,但是我們應該怎樣規定“有生命的個人存在”,即什么是人的現實的內在規定性?之前的哲學家把宗教思想和意識等活動作為動物和人的區別,當人們有意識的做一件事的時候,自然為而然的就與盲目遵從自然界規律的動物區分開來了,但是,馬克思認為宗教思想和意識并不能作為人的內在的規定性,因為“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所需的物質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本身就已經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了。”[6]可見,只有人們有意識的為滿足自己的需求去從事生產實踐,才能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才能作為一種新的生存形式即:社會存在。人類只有作為社會存在才能成為社會歷史的主體,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我們也只通過實踐生產體現出自己的本質。
其次,馬克思在《形態》中通過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和德國哲學,強調實踐產生意識,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必然會產生交往的工具即:“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物質活動和人們的物質交往,也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 。”[7]有現實的從事實踐活動的人才有可能產生意識,馬克思認為自己的哲學不同于德國哲學,德國哲學是從天到人而他們則是從人到天。他的哲學考察方法是從現實的個人出發的,意識是人的意識,沒有現實和生命個體,也不會存在意識。所以馬克思最終指出“不是意識決定物質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意識僅是人類的意識,也僅是人們實踐活動、社會交往的產物。”[8]
從在前人基礎上意識到實踐的概念,在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和思考,經過《導言》、《手稿》、《提綱》最后到《形態》,至此,馬克思確立了科學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石:實踐。實踐代替了抽象的物質、意識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新視界的邏輯起點,并由此展開了全人類歷史進程的論述。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博士論文.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64
[2][3][4] 馬克思恩格斯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 許慶樸主編.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選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9.
[6]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 王良銘.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精選導讀[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卜朝宇(1993),女,漢,山西晉中人,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7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