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倩
摘 要:實現鄉村治理與基層黨建深度融合是當前推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重大課題。四川省開江縣寶塔壩村在推動幸福美麗新村建設過程中,堅持以黨建引領,創新激發“三力”、擴大“三權”、弘揚“三風””的治理機制,引導群眾共建共享,實現了鄉村治理與基層黨建、經濟發展互促共進。本文以此為個案,旨在分析基層黨組織在村級事務中的作用發揮問題,進一步探索推動鄉村治理與基層黨建深度融合的機制創新。
關鍵詞:鄉村治理 基層黨建 機制創新
實現鄉村治理和諧有序,必須在基層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探索建立科學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因地制宜挖掘鄉村原有的德治文化和自治傳統,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力量參與鄉村各項事務。筆者以為,寶塔壩村的鄉村治理機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不僅回答了如何實現基層黨建與鄉村治理實現同頻共振,而且為欠發達地區建設幸福美麗新村提供了借鑒。
一、寶塔壩村基本概況及特點
村落的空間結構是指對地面各種活動與現象的位置相互關系及意義的描述。[1]探索一個地方社會治理發展的歷史脈絡,首先要弄清它的空間結構、歷史沿革和區位條件。寶塔壩村位于開江縣城與普安鎮結合部,是川東小平原核心區域,因明朝建有寶泉塔而得名,全村幅員面積4.35平方公里,共10個村民小組4485人,有黨員78名。該村原為寶塔壩鄉,2003年7月與普安鎮、楊柳鄉合并為現在的普安鎮。2016年1月,設置為農村社區。2015年以前,寶塔壩村一直以水稻、小麥、玉米等傳統種植業為主,產業結構單一,產量低效益差。近年來,先后舉辦第三屆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首場巡演、第四屆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鄉村歡樂行”和承辦三屆“四川·開江荷花文化周”活動,獲得“四川省鄉村旅游示范村”“達州十大最美新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級衛生村(社區)”等稱號。
“村莊作為農民生產、生活和娛樂的三位一體空間,不會在短期內消失?!盵2]探究村莊的特點我們會發現這里:地理位置優越,此地居于交通要道,河流下游平壩,坐擁千頃腴田,是全縣重要的水稻、水禽、蔬菜生產基地;歷史文化悠久,以寶塔壩為中心,集聚了寶泉塔、金山寺、吳氏節孝牌坊、牛山寺等開江歷史文化景觀,同時這里也是紅軍寶塔壩戰役的主戰場;社風民風醇正,自古以來百姓勤勞憨厚、崇尚節孝,創造了璀璨的農耕文化和不朽的紅色文化。
二、寶塔壩村鄉村治理的基本實踐與機制創新
基層黨組織應適應當前多元利益格局,實現工作重心的前移,回應群眾利益整體訴求,積極服務群眾,確立基層黨組織治理權威,實現善治的目標。[3]針對鄉村治理中面臨的諸多挑戰,寶塔壩村通過創新機制,解決了鄉村治理的動力、形式、路徑問題,是在“一核三治”治理體系下進行的一次有益嘗試。
(一)堅持黨建引領,激發“三力”打造鄉村治理主引擎
一是激發特色興村引力。按照產村相融的要求進行全域規劃,高標準建成1700平方米并配套設置集警務室、便民超市、衛生室等為一體的“1+9”村級黨群服務中心和1.5萬平方米的新村法紀文化廣場,全面建成“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功能集成”的現代新型農村社區。改造升級“紅磚、青瓦、白墻”特色民房654戶,因地制宜發展新村“微田園”,全面形成“一個幸福美麗新村就是一個鄉村旅游景區、一戶生態農居就是一個小景點”發展格局。二是激發產業富村動力。全面推行“支部+公司+專合組織+農戶”“土地入股+分散管護”的蓮藕產業經營模式,以蓮藕專合社黨支部為牽引,引進2家龍頭企業,成立食用蓮藕、太空紅蓮等3個專業合作分社,集中連片發展蓮藕種植1.2萬余畝,成功培育銀耳蓮籽露等“寶塔蓮藕”品牌。同時,建成“月色荷塘”和“佛韻蓮香”鄉村旅游精品景區,配套發展星級農家樂6家、鄉村客棧6家、便民超市7家,常年接待全國各地游客5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000萬元以上。三是激發文化靚村活力。深度融合佛教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和蓮文化,全力打造金山寺為全國佛教觀光旅游勝地,升級打造紅四方面軍“寶塔壩戰役”舊址為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精心打造以“正直清廉”為價值取向的廉政文化長廊?,F在,寶塔壩已由曾經的信訪老村變成了產業和諧新村,“佛、紅、農、蓮”四種文化相生相容、相得益彰成為了寶塔壩美麗新村特有的標識和品牌。
(二)堅持民主監督,擴大“三權”把握鄉村治理大方向
一是擴大群眾建議權。為充分保障群眾的議事權,寶塔壩村堅持常態開展“金點子”征評活動,組織村民把自己心底最想說的話、生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逐一反映出來,相互研究討論,并由專人記錄并及時反饋給村“兩委”班子。自活動開展以來,平均每年梳理各類提議100多件、評選“金點子”10個,每個點子都以會議的方式拿出解決辦法,落實結果在議事會上公開。二是擴大群眾監督權。為切實提升村民的監督權,寶塔壩村黨支部創新推行在普通群眾中聘請“三員”(參謀員、監督員、評議員),賦予群眾“四權”(知情權、監督權、話語權、免責權)和在無職黨員中設崗定責評定“五星”的“三四五黨群互動機制”,通過聘請義務監督員5名,協助村務監督委員會開展監督工作,定期對本村財務收支情況、土地經營狀況等進行監督,該機制實施以來,共參與監督村級重大事項60余件,審核農村集體資金50余萬元,化解群眾矛盾48件。三是擴大群眾參與權。為了確保村級管理更加民主,通過健全服務事項公開讓民知、服務過程公開讓民見、服務質量公開讓民評的廉潔服務機制,極大地提升了村級事務規范化、高效化。有學者認為,農村社會的治理需要建立農村治理的協商互動機制。[4]寶塔壩村堅持擴大“三權”的做法,正是調動群眾參與村級事務積極性的有效探索。
(三)堅持共建共享,弘揚“三風”探索鄉村治理實踐路
一是弘揚新民風。村黨支部組織開展以“誠信·感恩”為主題的最美家庭、道德模范評選等系列教育活動,以農民夜校、院壩會為載體,有針對性加強對群眾思想文化、科學知識、技術等方面教育培訓,抵制好吃懶做、相互攀比、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進一步提高公民道德水平。二是弘揚新村風。通過不斷強化村文化廣場建設,內容涉及廉政建設、誠信孝道、文明禮儀等,突出“村規民約”內容5條,探索建立“五比五看五評”評選機制(比戶容院貌看習慣、比言談舉止看修養、比致富興業看能力、比尊老愛幼看美德、比律己守法看品性),全面增強了村民的集體歸宿感。三是弘揚新家風。寶塔壩村黨支部積極開展“五好家庭”、“文明之家”等評選活動,培育遵禮守道、和睦友善的家風,讓尊老孝親、鄰里和睦的好風氣傳揚。通過在村務公開欄、文化宣傳欄增設宣傳“好家風”“經典家訓”等專欄,廣泛開展曬家風、比家風活動,以身邊人為榜樣,用身邊實際行動踐行好家風。寶塔壩村弘揚“三風”的做法正是在強化法律定紛止爭作用的同時維護習俗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5]
三、寶塔壩村鄉村治理的啟示
其一,創新推動鄉村治理,黨建引領是核心?!爸Р炕顒t全盤活,支部強則根基穩”。寶塔壩村黨支部運用“親情、鄉情、友情”的情感紐帶,通過“排查摸底、主動對接、宣傳引導”的扎實舉措,助推了鄉村治理和村級發展提檔提速。實踐證明,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和服務功能,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是確?;鶎又卫碚_方向的重要因素和基層治理取得成效的關鍵樞紐。
其二,創新推動鄉村治理,產業發展是基礎?!八悸窙Q定出路”。寶塔壩村黨支部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建議,調動和激發群眾自身的內生動力,抓好萬畝荷塘、千畝糖李、百畝雷竹等產業發展,最終形成了產業發展和鄉村治理融合發展的良好格局。實踐證明,產業發展和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戰略兩大關鍵因素,兩者相輔相成,沒有產業發展就沒有農村有效治理,反之亦然。
其三,創新推動鄉村治理,“三治”并進是關鍵?!包h建是引領,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基礎,自治是根本”。寶塔壩村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以全面推行黨支部標準工作法為抓手,定期積極開展“三治”相結合的宣傳教育活動,逐步形成知榮明辱、崇德向善的社會風尚。實踐證明,“法治、德治、自治”既相互銜接、又相互補充,用法治手段維護公平正義,用道德力量糾正失德行為,用自治方式激發治理活力,才能增強基層社會治理的正能量。
參考文獻:
[1] 劉大可.傳統客家村落的空間結構初探以閩西武平縣北部村落為例[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2000(5):63-68.
[2] 賀雪峰、董磊明、陳柏峰:《鄉村治理研究的現狀與前瞻》,《學習與實踐》2007年第8期.
[3] 白仙畔:《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與鄉村治理結構問題研究》,《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4] 張繼蘭.鄉村治理:新農村建設的路徑選擇[J].新農村建設,2009,(4).
[5] 盧明威.民俗習慣在鄉村治理中的秩序維護功能分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