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志君
摘 要:時政類新聞欄目是縣級電視臺的立臺根本,它側重地方黨政機關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方面的報道,涉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大事,與地方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它承擔著宣傳大政方針、時政活動、國計民生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電視臺 新聞媒體
電視觀眾向來對時政類欄目的關注度很高,這也正是時政新聞的魅力所在。但是從多項調查顯示的結果來看,時政新聞形成的一些固定模式,嚴重影響了時政新聞的可看性。那么,縣級電視臺時政新聞怎樣創新呢?筆者認為,必須堅持“三貼近”原則,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選準報道的切入點
長期以來,許多新聞媒體都提出改革新聞報道,甚至按級別規定領導在熒屏上露面的長度,但收效甚微。事實上,會議報道不能以領導為核心,而應以內容為中心考慮如何組織報道。某某領導出席會議并不是報道的重點,會議要解決什么問題透露出的政策等信息才是報道的中心,也是大眾最關心的。因此我們力求用百姓視角審視每條新聞,換句話說,會議報道應緊緊抓住觀眾“應知、想知”的有效信息切入。
首先,截取某一側面。會議作為一個整體,報道時可以采取局部切入法,先抓住一個點,或具體的一個側面進行報道,即截取與廣大觀眾工作、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新信息作為報道的重點,給觀眾提供更為有用的信息和資訊。
其次,拓展廣闊空間。運用與核心內容有關的其他事件的背景、緣由材料來突出報道的主題。程式化的電視會議報道,場面往往莊嚴而缺乏生機活力。若調來與報道內容相關的鏡頭,豐富場景,挖掘會議背后的真實,擺脫了鏡頭搖來搖去均是臺上、臺下人頭的狀況,使觀眾既看到鮮活的畫面,又了解到了大量的信息,跳出了會議圈圈,拓展了報道空間,所插入資料也是對主題的解讀和再現。因此,應把鏡頭的觸角伸向更為廣闊的空間。
二、選準創新報道的方式和手法
一是在報道的深度上下功夫。面對著來自不同渠道的重要信息,尤其是與地方社會經濟起重大作用的信息,人們不僅僅想了解其動態,更想知道鮮為人知的背景信息,作為電視新聞這一影響力較大的媒體理應承擔著這種功能,為觀眾釋疑解惑。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和《新聞聯播》對重大主題性報道就采用了信息鏈接、記者感言和新聞人物的經典語言來揭示主題,形式創新,收到了很好效果。這一創新形式我臺在年終各戰線成就性報道和喜迎黨代會、展示新成就的報道中得到很好的借鑒,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二是在強化輿論監督上下功夫。各地的民生新聞為何收視率節節攀升,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該新聞節目從維護百姓利益出發,正視現實,敢于揭露不良現象和社會丑惡而受到歡迎。作為一個較為成熟的地方主檔節目——時政新聞,也要善于對社會現象的冷思考,辯證地分析世間存在的問題,不回避矛盾,不脫離現實,以政治家的眼光,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使新聞報道既有深度又有厚度。聯播類電視新聞節目中的社會新聞必須具有較高的公眾關注度,也就是說是一個時期的社會熱點或者百姓普遍關心的話題,這樣才有權威性。諸如社會治安等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時政新聞,除考慮連續和跟蹤報道各地存在的問題和整治情況外,還應對事物的現象及其原因,社會制度及其人們的思想認識等方面進行深入的剖析,不應停留在表層的事件報道,而是要努力尋找新聞背后能夠引發人們深思的東西,張揚電視新聞主打欄目的“聲威”,發揮黨的“喉舌”輿論導向作用,樹立起時政新聞的形象。
三是在熱點難點問題的報道上下功夫。對待一些突發事件,主流媒體要積極發揮作用,本著“快報事實,慎報原因”的原則,及時向廣大電視觀眾說清事發情況進行引導。這樣才能有效避免社會上以訛傳訛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時政新聞在堅持正確輿論引導的前提下,既要注重正面的宣傳,還要負擔起“釋疑解惑”的責任。
四是成就性報道要創新思維。縣級電視臺又很多是圍繞黨委和政府一個時期中心工作開展系列成就性報道。如果總結主題,泛泛而談,就會落俗套,這時就要求我們記者搞好策劃,尤其是找好新聞切入點,口子越小越好,最好具體到某個事和某個人。并要有故事性,讓“新聞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情節化、情節細節化”。同時還要有現場,讓故事情節的現場展現來吸引觀眾眼球,然后由點到面,由表及里。深入透徹的分析、總結經驗。讓主題性新聞報道具有很強的可視性。我臺在組織策劃主題性新聞報道時,開始注重強化記者出鏡,這樣不僅增強了新聞報道的現場感,而且拉近了與觀眾的的距離,引導觀眾跟隨記者去關注安陽縣的發展變化。
三、注意變換編排形式創新
電視新聞的編排不能理解為各條新聞的隨意拼湊和組合,而要根據新聞的具體內容及其特點,按照宣傳報道的意圖,賦予它一種特殊而又全新的效應。
一是要以觀眾最關心的重大事件作為重點,凸現其版面的位置。以往在選擇頭條時,大多編輯總是把主要領導參加的會議或活動的消息作為首選。我們的電視宣傳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但是選編頭條不應以領導職務大小排列,而應遵循新聞的規律,按照新聞價值,還要講究宣傳的藝術性。黨中央多次提出要盡量減少和改進會議報道,新聞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多報道與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新聞。這就給我們選擇新聞頭條提供了可靠依據。
二是以提要、標題吊觀眾“胃口”,達到“形象”抓人的目的。新聞節目的內容提要是新聞稿件的高度集中和概括,起著介紹節目、引導收視的作用。在一組新聞節目的編排中,內容提要能起到“點睛”的作用。怎樣才能使提要起到“形象”抓人的目的呢?當然,應該根據新聞的內容。俗話說“內容決定形式”,內容提要的長短、修飾、補充,均要依據當日新聞的價值和作用,靈活運用。內容提要要成為觀眾解讀電視新聞的“利器”,幫助觀眾準確地了解新聞的的內容和意義。內容提要雖說是簡短一兩句話,但是他體現了編輯“用心”。這是電視節目吸引觀眾的關鍵所在。內容提要不要過分講究文采,但一定要準確、簡短、明了。力求生動活潑,激發廣大觀眾的收視欲望。
三是從導語入手,引導觀眾進入新聞的“形象”之中。導語是新聞寫作學特有的一個概念,也是消息這種新聞體裁區別于其他文體的一個重要特征。每條新聞的開頭如何,與其整條的關系非常密切。他直接影響觀眾的觀看興趣、情緒和注意力。記者、編輯如果能撰寫或修改好導語,新聞就會穩住觀眾的眼光,而且還可以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因此,有經驗的記者、編輯均在導語上下功夫。諸如從觀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入手寫導語,觀眾是最樂意看的。
四是尋找“關系場”,使新聞產生互動效應。有時將相近或完全相反的一組新聞編排到一起,打捆成組,形成對比或聯合效應,這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與事物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某一對或幾對之間的關系,還甚為緊密,若把他們放在同一“關系場”中,則能產生獨特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一點,許多編輯都有共識:各條新聞的合理搭配和巧妙的排列,均能實現整體效益超過單條新聞效果之總和。
當今世界,新聞事業快速發展,信息傳播越來越快。電視直播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手機短信(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出現,更是實現了傳播與事件同步進行,信息的傳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度。這些必然對新聞報道產生新的影響,要求報道更快捷、更迅速。也給新聞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