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同解除是合同終止的重要形式,從律師實務角度分析合同解除的相關問題,能夠更好地促進合同的履行,避免因為合同解除過程中問題的出現,從而讓合同相關問題得以更好解決。為此,從律師實務中,就合同解除權進行分析,希冀可以為合同的更好履行提供借鑒。
關鍵詞:合同 合同解除權 律師實務
合同中法定解除權與約定差異,導致合同解除權情形各異。合同解除權出現的問題很多,合同法中,合同中的雙方當事人,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權,而另一方賦有解除合同的異議權。為此,律師在實務中對合同解除權的介入有利于法律糾紛的解決。
一、一方當事人主張合同解除所需履行的義務
1.解除合同通知書中應當有“解除合同”的明確表述
通過分析《合同法》有關條例,在解除合同的通知書中,應當對解除合同進行明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理由:第一,不論是合同解除權,還是解除合同都屬于法律專門名詞,關于《合同法》的原本意思方面,都不能通過“合同作廢”等詞語精確表現出來,法律專門名詞是無可替代的。第二,在《合同法》的有關內容中明確規定,合同解除效力指的是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通知是指主張解除合同的通知,該通知不能運用其他形式的通知替代。第三,解除權屬于形成權的范疇,該行為所生成的法律效力,會直接對法律關系的變動情況造成影響,由此可見,對通知權進行明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相對方救濟權利的行使。
2.催告通知與解除合同通知的關系
只有部分解除合同的行為需要經過催告程序,催告通知具有一定的法律意義:
第一,當一方當事人出現違約情況,出現遲延履約情形的情況下,守約方可以督促其在寬限時間內對相關義務進行履行,針對違約方方面,除了合同所規定的期限之外,為其設置新的合理履行期非常有必要。第二,通過催告,合同解除的法律效果未必生成。合同解除與否,取決于守約方是否進行相關解除行為。第三,《合同法》這部法律的宗旨就是,對交易行為起到一定的鼓勵作用,催告具有一定的法律效應,當對合同義務進行遲延履行的情況下,法律賦予當事人都補救措施。
在催告的合同活動中,雖然催告方與守約方為同一主體,但是法律人員對其履行催告的義務進行額外添加,在解除合同的過程中,催告成為必經環節。在解除合同實務的過程中,應當對催告的法律地位進行高度重視,合同解除的前提條件就是催告程序,不能將催告函與解除合同文件混為一談。
二、合同解除通知到達后合同效力探討
現階段,在我國有關法律的規定內容中,針對送達合同解除通知后,相對方出現異議并提出相關訴訟或者仲裁,在未作出相關判決前,合同是否解除這一情況,未作出明確詳細的規定。然而,在具體的司法過程中,依據《合同法》的有關規定“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表明合同此時又處于解除狀態之中。倘若仲裁結果不解除相關合同,那么非違約方依據合同已處于解除狀態所開展的有關行為,都應當對其原本情形進行恢復。
部分專業人士認為,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應當作出相關規定,在下達法院或仲裁機構的裁決之前,合同不應當具備相關的解除效應。當前,我國法律為作出有關規定,針對這種情形,在解除合同通知送達對方至法院或仲裁機構裁決生效之前,的確存在著訟爭合同處于解除合同的行為,然而并沒有產生相關法律效力。在訟爭或仲裁程序的訟爭合同解除效力確認的過程中,說花費的時間比較長,對于合同任意一方而言,都會造成嚴重的損失。為了確保這一問題得到解決,相關法律應當對這些方面內容作出明確規定,確保當事人在對合同簽訂的過程中,能夠對相關解決條款進行預見并制定。
三、確認解除合同效力訴訟提起
1.已主張解除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未確認解除效力而提起“請求解除合同”之訴
當事人在提前解除合同訴訟前,應當事先通知相對方有關解除合同事宜,倘若在起訴的過程中,提出請求解除合同的訴訟,就會生成一些法律障礙,例如,什么時間已經解除合同,是否對通知合同解除義務進行履行等。根據《合同法》第96條的相關規定,在解除合同通知書到達對方的過程中,已經解除該類訴訟的訟爭,又一次向法院提出請求解除合同,倘若法院判決支持,就會再一次解除訟爭合同,這嚴重違背我國相關法律。所以,在對該訴訟請求表達方式進行運用時,可能因為不能將合同解除的現實情況,法院會將訴請駁回,有可能會對有關釋明權進行行使,要求原告方對相關訴訟請求作出更改。
2.被主張解除合同的相對方對解除合同的效力有異議,提起“請求繼續履行合同”之訴
依據我國《合同法》第107條的規定,在當事人的實體權利中,將繼續履行合同包括進來,通過該方式,違約方能夠對相關違約責任進行承擔;在合同保全制度中,將合同解除權包括進來,屬于形成權的范疇。當法院或者相關仲裁機構,判定一方當事人解除合同屬于無效行為之后,其必然的法律后果就是繼續對合同進行履行。解除合同的效力一旦被判定無效,針對繼續履行合同無需另外開展相關起訴活動,在解除合同通知書送達至對方的過程中,合同已經被解除,法院不能對繼續履行合同的訴訟請求予以支持。
針對解除合同的效力方面,倘若被主張解除合同的一方存在異議,認為應該繼續對合同進行履行,在提起有關訴訟的過程中,不能夠直接對繼續履行合同的訴訟請求進行提出,而是應當先將“確認解除合同行為無效”的訴訟請求提出,與此同時,還應當依據具體的履行狀況以及相關合同的性質,提起相關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例如,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對相關損失進行賠償、恢復原狀等。
四、常見解除合同的抗辯事由
1.期限抗辯
在行使解除權的過程中,受到期限的限制作用,與其存在聯系的期限,主要包括三種,即法定期限、約定期限以及合理期限。
關于解除權行使及時與否,主要從對方催告內容給予的期限長短、合同性質中包括的個體因素、當事人合同的通常交易習慣以及當事人合同簽訂的目的這幾個因素進行考量。在判決這些因素的過程中,主要根據法律工作者的生活經驗來進行,應當存在相關的自由裁量幅度。由于解除權的法律性質,決定著除斥期間就是行使解除權的期限。因為解除權屬于形成權的范疇,因此,在行使解除權的過程中,其期限應當在固定存續期間,在除斥期間中,不允許中止、中斷以及延長問題的產生,一旦出現逾期情況,則代表實體權利已經消失。
2.合同履行的催告行為抗辯
根據《合同法》的有關內容規定,等一方對主要債務遲延履行,未對解除權行使期限進行約定的情況下,應當對催告義務進行履行。在現實中,催告文書的內容很少出現這類問題。主要在催告發出時間方面存在爭議,其發出時間關系到催告行為能否成立、生效問題。倘若催告行為不成立,亦或是處于無效狀態,勢必會對解除權行使的效力造成影響。
所以,合同義務履行期限屆滿后應當為催告函發出的時間,只有一方當事人出現違約行為之后,才有必要進行催告行為。
3.違約事實的抗辯
通常情況下,解除權人的相對方會提出違約事實的抗辯。律師在起草合同的過程中,都會將違約行為分為兩大類,即一般違約與根本違約,并在根本違約的相關條款中,對解除合同的情形進行約定。在具有明確約定的合同中,比較容易判斷是否可以對解除權進行行使。實際上,在許多的合同糾紛中規定一般違約也可以將合同解除。根據有關法律條款的規定,可以直接理解為,只要與約定解除條件相符合,解除權人都可以將合同解除,這與法律的安全交易這一目的相違背,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社會秩序的穩定。然而,在對該條款內容進行實施的過程中,也應當對當事人自愿及合同自由原則進行高效保障。只要與合同條款約定的違約情形相符合,守約方就有權利提出將合同解除,但是輕微違約情況除外。
總之,只要符合合同解除條件,那么守約方則可以提出解除合同,但是如果違約方只是輕微違約,或者通過行為可以彌補其違約行為,那么守約方則不應當賦予解除合同的權利。如果違約方就守約方的解除合同行為提出異議,法院則需要更具具體情況來進行裁定或者判決,從而保證合同得以更好履行,保證合同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暢冰蕾.論默示放棄合同解除權[J].運城學院學報. 2015(02)
[2] 于雪. 法定合同解除權與減損規則的關系[J].法制與社會. 2013(24)
[3] 張春舒,梁志平.我國合同解除權應遵循的步驟和消滅原因[J].中國商貿. 2011(13)
[4] 單中強. 淺議合同解除權[J].才智. 2010(18)
[5] 薛文成.論合同解除及合同解除權的行使[J].東方法學. 2008(01)
[6] 楊青.淺析合同解除權的行使[J].經濟論壇. 2007(04)
[7] 蔡清良.試論合同解除權[J].人民政壇. 2002(12)
[8] 江平.民法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 2015年版
作者簡介:李振華(1978-),安徽濉溪人,安徽亞星律師事務所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