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芳
摘 要: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而有效的課堂提問對于啟發學生思維,理解課堂知識,引發學生創造都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有效 精 適度 時機
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啟發式教學的一種主要形式,是教師在組織、引領,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學行為。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是教師們經常運用的教學手段。然而,由于諸多原因,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出現,不該問的而問,低效的重復性應答式的提問,以問代講形成滿堂問等現象還較為常見,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如何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值得我們去探索。
一、問題要少而精
有價值的提問是促進學生思維、增進師生情感、活躍課堂氣氛以及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顏料。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個案例:某市一位教育局局長在隨堂聽課中,細心地記錄了任課教師在一堂課中提問的數學,課后統計居然達到了100多!還有一本書上也有類是的介紹:一次隨機課堂調查中,一位教師在課堂某一時間段短短5分鐘時間里,居然隨口問了30個問題,學生也相應地作了30次回答!這樣的問題有何價值?答案不用多講。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要抓住教學的目標和內容的特點、數學知識的關鍵(重點、難點)與本質,運用歸納和綜合方法,盡可能設計容量大的問題,避免問題過于繁瑣、直白,以提高學生思維的密度與效度,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的目的。
二、問題難度要適度
難度是指問題的深度與廣度,難易適度就是指問題要切合學生實際??刂齐y度要考慮三個因素:一要切合學生的知識基礎。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問題要求的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缺乏有意義的、本質的聯系時,問題就顯得太難了。二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教師設計的問題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積極思考都能解答。三要考慮問題的解答距。心理學家把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稱之為“解答距”,并據此將問題分為四個級別:微解答距(不用思考,看書即可回答)、短解答距(書本內容的模仿與簡單變化)、長解答距(原有知識的綜合運用)、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獨特方式解答)。教師設計問題時要合理調配四種級別的問題,一般情況下,要以后兩種問題為主。這樣的問題經驗性重、聯系性緊、趣味性濃、探究性大、穿透力強、覆蓋面廣。
三、提問要把握時機
在教學中,只有在最佳時機提問效果才最好。所謂最佳提問時機,就是當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的時候,此時,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對教師的提問能入耳入腦。最佳提問時機,既需要教師敏于捕捉、準于把握,也需要教師巧于引發、善于創設。
1、當學生的思維發生障礙時,及時提問。學生的思維發生障礙的地方,往往是教學重點所在之處。在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要通過采用鋪墊性、輔助性的提問,降低坡度,減小難度,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識,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如,我們在引導學生解答這樣一道題時:“學校把360本故事書分別放在上、中、下的書架上,上層的1/4等于中層的1/5,等于下層的1/6,求下層書架上放多少本書?”此題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都在冥思苦想,思維發生了障礙,這時教師點撥提問:“這三層書架中每一層書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數都相等嗎?為什么?這三層共有多少份?”經這樣一問,學生思路頓開:上層有4份,中層有5份,下層有6份,所以一共有15份,下層占故事書總本數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這道難題就這樣被解決了??梢娊處熯@個問正是問在知識的關鍵處,既疏導了學生思維的障礙.解決了疑難,又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2、當學生的思維產生“模糊”時,及時提問。所謂思維“模糊”,就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存在著片面性。教師在學生思維產生“模糊”時,應采用反問或點撥性提問能引起學生反思,培養學生深入認識事物的本質,運用正確思維規律,全面辯證地看問題的能力。如,一位教師教了整數加減小數后,要求學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個學生只把整數部分相減,得出3+1.4;另一個學生先計算2+1.4得3.4,再從被減數5中減去3.4,結果在退位過程中又出現了問題,得2.4。這說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存在著片面性,有些模糊不清。在分析這兩個學生做錯的原因并訂正后,教師沒有到此為止,而是適時引問: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2.4,那么這個題目應如何改動?這一問,立即引起全班學生的興趣,大家紛紛討論。這一問題恰恰把整數加減小數中容易混淆或產生錯誤的地方暴露出來,這種問題來自學生,又由學生自己來解決的方式,不僅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當學生思維缺乏深度時,及時提問。由于學生受閱歷水平的限制,他們對問題往往缺乏深層次的思考,只停留在一般或淺層次的認識水平上,滿足于一知半解。這時教師要及時提問,步步探究,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向縱深拓展。探究性的提問,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提高思維水平。例如,教學“認識二分之一”一課時,老師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在一個正方形紙上找1/2、1/3、1/4,再觀察比較得出1/2>1/3>1/4,接著老師引導學生尋找規律,一位學生答:“我發現數越多那個數就越小。”這位老師聽到這樣回答時立刻否定,使學生的認識停留在一般或淺層次的水平上。其實老師只要啟發性地引導就可打開學生的思維。如問:你發現哪個部分的數越大,這個數就越小,為什么?最終得出結論:同一物體分的份數越多,表示每份的數就越小。這樣的及時提問,步步深究,就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得到拓展。
精彩的課堂提問既能體現教師的基本功,又能啟發學生的思維,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優化。要實現有效的提問,我們必須努力做到:以最主要的問題突出最豐富的學習信息,以最輕松的方式讓學生獲得最有分量的收獲,以最接近學生的起點帶領他們走向最遠的終點。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思想在碰撞中升華,智慧在交鋒中閃爍。讓我們揮動“有效提問”這一引領有效課堂的翅膀,在數學教學的時空里,與學生一起振翅翱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