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云輝
摘 要: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環境污染與生態惡化等問題引起大眾的重視,在全球范圍內,可持續發展問題逐漸成為焦點。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我國屬于一項發展戰略,這一觀念的提出要求我們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全球范圍內都得到實施,對各個方面的發展提出全新的要求,經濟建設方面也是如此。本文著重分析可持續經濟學的內涵,對其發展的意義與方向進行闡述,使人們更加深入了解可持續經濟學。
關鍵詞:可持續經濟學 發展前景 發展措施
一、可持續經濟學的內涵及特征
(一)可持續經濟學的內涵
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所構建的基礎理論就是所謂的可持續經濟學,以此作為基礎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重新定義,進而解決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縱觀可持續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關系,其中的諸多關系是相互交織的,在這一系列關系當中,不損害后代發展能力被給予高度重視,自身與自然保護的理論體系就是可持續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另外,可持續經濟學還應將道德效率作為基礎,節約稀缺資源,供給后代使用。
(二)可持續經濟學的特征
可持續經濟學是在經濟領域學當中相互結合而形成,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研究重點,這是其最基本的一個特征,站在可持續經濟學的角度,人與自然之間屬于一個系統。另外一個較為突出的特征就是,認知與管理的雙重性,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屬于一門具有指導性的學科。持續在可持續經濟發展中屬于一項重要內容,同時將道德與效率有機相互結合。
二、可持續經濟學的發展意義
(一)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人口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當中會產生重要影響,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資源的使用量也會不斷持續上升。可持續經濟學的提出,扭轉了當前這一局面,盡量保持人口數量與自然資源的協調發展。另外,工業經濟的發展也會對環境產生嚴重影響,工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耗費自然資源,并排放工業廢料,這些環節都會對空氣造成污染與自然的消耗,最終對自然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從效率的角度提出可持續經濟學,同時為經濟與環境友好發展提出相關有效措施。
(二)為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方向
我國在過去的幾十年發展歷程中,過于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進而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可持續經濟無疑對政府與人民敲響了警鐘。在今后的發展歷程中不對自然資源開發進行限制,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問題必經會完全暴露。可持續經濟學的出現,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資源奠定了基礎,資源匱乏這一問題赤裸裸的告訴了我們,它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枯竭之后會為生態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經濟難以長久發展,甚至還會出現停滯不前或者倒退的情況。具備可持續發展觀念之后,可持續經濟學能夠為社會今后的發展提供依據與明確的發展方向。
三、可持續經濟學的研究方向
(一)可持續經濟學的發展前景
可持續經濟學屬于一項較為綜合的科學,生態資源是當前各個領域的主要研究方向,稀缺性資源更為凸顯。縱觀當前的經濟發展趨勢,將自然經濟學與環境經濟學有機相互結合,形成統一框架之后就是所謂的可持續經濟學。研究環境經濟學的過程中,許多領域都存在市場局限性。環境經濟學與自然經濟學之間有著本質區別,開發利用是自然環境學的重點,解決問題首先尋找源頭,在開采資源的過程中進行解決,防患于未然。由此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對資源進行大量消耗難以持續下去,可持續經濟學應充分靠其理論于是與真實現象,同時具備遼闊的發展前景。
(二)不斷探究新的能源經濟學
無論哪一個國家,延續現有的規模去推動本國的經濟發展,必定要投入更多的物資資源,通過投入比以往更多的資源,達到經濟發展目標。受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這一措施存在許多不足,在投入大量資源的過程中,盡管經濟得到了發展,但是環境污染、資源消耗等問題會接踵而來。這樣的消極影響在短的時間內不會出現嚴重后果,但是最終會影響到我們的正常生活,這些消極影響的產生,無法通過經濟損失對其進行衡量。這些問題已經得到了許多國家的高度重視,為降低這些問題造成的嚴重后果,必須找到更多的新能源來代替。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對這些問題進行循序漸進的理解,研究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聯,探索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四、結語
總而言之,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與破壞,會嚴重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不利于經濟的長久發展。可持續經濟學的提出,對于資源的節約、環境的保護、經濟的健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現可持續經濟學的發展目標,滿足人類的各項需求,個人價值得到充分實現之后對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進行保護,保證可持續經濟學具備良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可持續經濟學的發展與前景[J]. 羅伯特·U·艾爾斯,孫舒寧.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2013(05)
[2] 新常態下亟需樹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生”觀[J]. 劉鴻亮,曹鳳中,徐云,宋旭. 中國環境管理. 2015(04)
[3] 綠色經濟的涵義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 丁剛,陳奇玲. 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