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佳
摘 要:現今社會治理強調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村規民約作為社會治理機制的一種,在我國先進的基層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筆者本次鄂托克前旗的三段地社區,是現代社會轉型中拆遷區農村的縮影,通過走訪發現,在三段地社區村規民約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根植于轉型中的農村。作為法律的重要補充手段,在村規民約在對農村社會進行“治理”的過程中,我們也在尋求其背后的人類學意義。
關鍵詞:秩序 變遷 田野
一、村規民約的“發現”
三段地是敖鎮上一個極其有特色的村落,這里的居民全部來自搬遷區,放眼望去,村子全部都是由一間間白轉紅瓦整齊劃一的房屋排列而成,房屋之間的路修的寬闊平整,屋邊路旁也都干凈整潔,全然不似我想象中的農村的模樣。遍尋找不到訪談人的我們來到了村衛生所,在這里碰巧遇到了一位老爺爺,爺爺知道我們是大學生后十分熱情的與我們攀談起來,甚至邀請我們去他家做客,盛情難卻我們來到了老爺爺家。爺爺家在村里偏僻的地方,只有兩間磚房,屋里東西不多有的甚至積了灰,看得出來爺爺家條件不是很富裕。在同學們和爺爺談論之余,我被斑駁的墻面上貼著的兩張紙吸引住了,上面用工整的字體打印著這樣的內容《三段地村村規民約》。
這引起了我強烈的興趣,無疑作為一個本科期間學法律的學生,對于村規民約也有一些了解,但是現實中真正見到卻是頭一回。從社會制度方面來看,村規民約作為村規民約是村民群眾在村民自治的起始階段,依據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結合本村實際,為維護本村的社會秩序、社會公共道德、村風民俗、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制定的約束規范村民行為的一種規章制度。它屬于公約的一種形式,一般由名稱、正文、結尾三部分組成。而村規民約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規定村民的行為,應該怎么做,另一方面則是規定村民違反和破壞規章制度的處罰條款,主要有進行教育、給予批評、作出書面檢查等內容。三段地作為一個蒙古族地區的以大量搬遷區居民為主的村落,讓我切身真實的第一次看到了何為村民自治規章,而基于此,筆者就三段地村的村規民約與在田野過程中所了解到的三段地村的實際狀況進行相互比較分析,希望能夠對三段地社會的發展規劃提出自身的一些建議。
二、村規民約的內容及人類學意義
三段地村村村規民約第一條即孝敬老人。每年不定期評選孝敬老人模范家庭,同時評不孝子女在全村公布;子女和老人分戶不分家,老人優先住新房,子女生活較好,老人仍住舊房的,由子女修繕,不予享受相關農村房屋改造政策;子女生活較好的,經村民大會討論均不享受低保政策。看到這里我產生了一些疑惑,農村低保政策作為國家政策之一,其申請條件并不以子女是否有經濟贍養能力為前提,其申請條件如下:1、凡具有本市正式農業戶口,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戶籍所在區縣當年農村低保標準的農村居民均屬保障范圍。2、夫妻一方持有本市農業戶口,其配偶及子女為外省市或本市其他區縣農業戶口,在現居住地定居一年以上,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所在區縣當年農村低保標準的人員。3、其他符合享受農村低保待遇的人員。4、具有正常勞動能力,無正當理由拒絕勞動而造成生活困難的人員以及采取規避法律(法規)行為造成無經濟來源、生活困難的人員不屬于農村低保范圍。而婚姻法第二十三條也規定子女有贍養老人的義務,但是眾所周知,家庭生活以其復雜性而更多時候清官難斷,而對于大多數農村家庭來說當沒有一定的收入來源后,當符合農村低保條件后,即使子女生活條件較好,低保的發放也常常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所以實際生活中當達到如村規民約所說的條件后,真的會如此將低保剝奪嗎?據李奶奶所說,三段地村作為一個各個村落集中搬遷來的居民,百分之八十都以老人為主,青壯年都去敖鎮縣城里上班,村里老人多人口也少,幾乎沒有什么糾紛,凡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會發放低保。聽了李奶奶的話我才明白,這條村規的存在更多在于其警示性,而其懲罰性的實施因為缺少必要條件而不能成立,可以看出,每個地區其自治條例的制定都有其地方特色,對于三段地這個老年人居多的村落,以保障老年人的利益為首要任務也不置可否。
第二至四條敘述了關于房屋、環境、道路、用電等基礎設施的相關規定,而值得讓人注意的是第五到九條,規定了關于上訪、喪葬與家庭關系等內容的規定,規定內容與現今法律政策的相關內容并無沖突,但是其警告處罰卻有所不同,例如對虐待老人、欺辱小孩、重男輕女、家庭暴力者在貸款中不予聯保,對于在喪葬喜宴上大操大辦者警告通報并不與享受低保政策。從村規民約不難看出,三段地的民風樸素不喜奢張,字里行間都透露出當地的風序良俗,并且以低保或者貸款聯保作為警告措施,讓村民的行為規范更加具體化,對于當地村落一定秩序的建立有著自身的參考標準。在這個標準體系中引人注目的是其每周六的“羊市”,這里的羊市聞名周圍所有的城市,每逢周六不僅會有從陜西、寧夏、甘肅趕來進行羊買賣的商戶,更有慕名而來買羊的散戶,對于這樣的羊市,不僅有傳統的交易習慣更有政府的引導的管控制度,除了每周六聞名周邊的羊市,其周四的集市也是三段地的一大特色。每逢周四,不僅會有商戶農戶來進行商品交易更有交警等維持秩序確保市場的穩定運營和居民正常的生活。而在其后續管理方面,因地制宜制定出接地氣、可實行,符合自身實際的村規民約,對農牧戶實行“三包”制度,承擔房前屋后的衛生清掃、綠化樹木、道路暢通,村委負責本村公共場所的衛生清掃,垃圾收集、清運工作,協調道路、電力等基礎設施管理維護,確保不出現破壞損害行為。
可以看出,三段地村的村規民約根植于三段地社區的地方特點,以老年人、農牧民、集市為主要人群制定了服務于地方的自治規章,而這背后,不僅僅體現了村落自治有利于從實際出發管理治理本村事宜,更體現了這樣一個理念即任何制度的背后都應以人作為主導進行運作才會使制度本身更加合理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