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現下社會對博物館陳列藝術設計所提出的高要求,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對如何提高博物館陳列藝術設計水平做出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討,并對應的提出一些有效的參考意見和建議,以便為相關人士作為參考借鑒。
關鍵詞:心理學 博物館 陳列藝術 設計分析
對于博物館而言,其要想全面滿足新時期觀眾的欣賞欲望和需求,就要對自身的陳列藝術設計方式和思路進行有效的優化和創新,盡可能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樣才能保證博物館的展示效果,提高觀眾滿意度,進而使博物館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認知心理學概述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起源于上世紀 50 年代中期,是西方國家所提倡的一種新的心理學思潮和研究方向。從全局角度來看,認知心理學是指對人類知覺、表象、記憶、思維、行為活動以及言語等進行深入研究的一種高級心理認知過程。相對,若是從客觀角度來看,則認知心理學可被視為現下的信息加工心理學,主要是指利用信息加工的觀點來對人類記憶和思維進行研究的認知過程。
2.認知心理學角度下的博物館陳列藝術設計原則
2.1把握陳列主題原則
任何博物館在進行陳列藝術設計時,都會以突出其自身的主題思想為目的,因為對于展品陳列設計而言,藝術設計就是對展品進行重新創作的一個過程,必須保證創作后的展品能夠表現出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藝術內涵,這樣才能吸引觀眾的注意,使其可以把參觀博物館陳列視為一種高級別的精神活動,進而通過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對每件展品歷史背景的講解,來了解我國傳統文化,使自身的思想意識得到完美的升華。因此,以認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博物館陳列藝術設計,必須遵循把握陳列主題原則,使展品整體藝術設計既能夠反映歷史,又能夠貼近于現實、啟迪現實。在這一過程,相關設計師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這樣才能將展品主題思想精髓很好的體現出來。
2.2營造特定環境氛圍原則
博物館展品陳列藝術設計應在一個特定環境氛圍下才能達到最佳的設計效果,這種環境條件具體是指現場環境氛圍以及歷史或自然環境氛圍。其中,現場環境氛圍的營造,可以通過現場空間的陳列、博物館設備的陳列以及博物館照明系統和空調系統的合理設計來體現出來,進而使觀眾進入到館中能夠深刻的感受到一種恬靜、高雅的藝術環境。在這一過程中,相關設計師應具備現代化的審美意識,這樣才能表現出展品陳列的藝術美。而歷史或自然環境氛圍的營造,則需要設計師對每一件展品的歷史背景進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以此為基礎,設計出可以烘托展品歷史的裝飾場景,進以引導觀眾在參觀過程中,可以身臨其境,從內心深處去體味當時的歷史氛圍,例如,兩漢時期的展品陳列設計,大多設計師都會運用龍飛鳳舞的圖案造型和朱墨、上紅的漆飾紋樣來烘托環境,這樣人們在參觀時就會很自然的體味到漢代藝術的雄渾與博大。
2.3保證展出安全原則
眾所周知,博物館展品大多都是我國珍貴的藏品,因此,對其進行陳列藝術設計時,還要遵循一定的安全原則,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去進行:
第一,要保證博物館小氣候環境符合文物保養需求,盡可能使其溫濕度、日照、通風等環境因素可以達到國家相應的指標范圍,即庫房和陳列室的溫度應以15-25℃為基準、濕度以4.5%-6.5%為基準,這樣才能很好的保護文物,避免對其產生腐蝕、污染等不良情況,影響到文物的收藏價值和藝術體現。
第二,要保證博物館內環境對文物安全的保,盡可能采用現代化設備與現代社會管理相結合的聯動保護方式,因為博物館不僅是文物的存儲主體和展品展覽的制作現場,而且還是一個特殊的公共開放場所,其內環境中勢必會涉及水、火、電、人等相關因素,因此,注重防盜、防火、防水等安全設計,十分關鍵。相關設計師可以在展品藝術設計前,與安全保衛部門加強溝通和交流,在協商的基礎上,制定一系列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并構建一個含有消防系統、智能監控系統、中心控制室等聯動裝置的博物館安全保衛體系,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護文物安全,提高博物館安全管理水平。
3.認知心理學在博物館陳列藝術設計中的重要作用
3.1重視多種刺激,打造博物館陳列藝術新媒體空間
觀眾對于博物館的認可和支持,是體現博物館陳列藝術設計水平的最佳體現,因此,在實際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必須運用感知覺的相關理論和新媒體技術來進行陳列藝術設計,即重視觀眾感覺器官的認知和多種刺激作用,讓觀眾進入到博物館中,就會被其光線、溫度、聲音、展品等設計元素所深深吸引,進而對博物館陳列藝術設計產生一定的認可和支持。例如,在布置展品陳列空間時,設計人員就可利用新媒體技術和設備,對博物館展品陳列空間的光線和色彩進行合理的搭配和調節,盡可能采用自然采光來突顯展品的藝術效果,進而為觀眾營造一個身臨其境的空間環境,使其能夠找到一種時空穿越的新鮮感和刺激感。接下來便是路線方位問題。此外,為了避免觀眾在參觀博物館展品陳列空間時,失去方位感,設計人員還要采用單線、復線和盡端式陳列相結合的方法將所陳列的展品進行科學有序的排列,這樣才能改善方位混亂問題,體現博物館陳列藝術新媒體空間的人性化設計。
3.2提高展品魅力,塑造博物館陳列藝術的新媒體影像
3.2.1選擇具有整體性和代表性的展品
不同博物館展品所代表的主題含義各有千秋,而同一主題含義卻可以運用不同的陳列展品去體現出來。大多數觀眾在對博物館陳列設計進行心理感知時,都會將展品組合視為一個完整的整體,然后再通過自身的經驗和理解能力去進行理解,并自覺完善知識結構,從而將陳列產品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以便可以利用經典的產品來吸引觀眾目光,增強博物館的知名度,所以,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只有選擇具有整體性和代表性的展品,才能有利于提高展品魅力,使博物館陳列藝術的新媒體影像得以充分的體現出來。
3.2.2倡導認知服務式的展品表達方式
博物館中所陳列的展覽產品,其具有的感知刺激作用并不局限于某一個固定模式中,每個展品的表達方式都會幫助其充分的展現出展品的魅力值和鑒賞價值。若是按照認知心理學理論,則認為事情所在的情境特征能夠瞬間激發起人們的認知感覺,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即使面對同一環境下的情境,也會得出千差萬別的結論。例如,在鑒賞佛教展品時,觀眾會根據自身的文化背景,對展品主題進行不同層次的分析和點評。此外,據相關心理學試驗表明,處于饑餓狀態下的人們,會對模糊的圖形產生真實的知覺,即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一旦面對嚴重的饑餓情境,就會將意識中模糊的圖形視為真實的食物。基于此,在博物館展品陳列設計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就要緊緊抓住觀眾這一心理特征,將展品利用認知服務式的表達方式進行表達,這樣才能使觀眾與之產生情感共鳴。例如,面對青少年觀眾群體,博物館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仿造出一些真實的情境和展品供其研究和探索,以便使其在腦海中構建出生動形象的新媒體影像,進而通過這些影響來達到受教育的目的。
3.2.3杜絕本末倒置的展品裝飾設計
人們在對事物進行認知研究時,會不知不覺的憑借主觀意識將事物本質特點和背景脫離開來進行分析,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會使得認知過程的本質發生相應的改變,即從原有狀態不斷向將事物和背景分離的過程上邁進。基于這種原理,博物館陳列展品在進行裝飾設計時,也要盡可能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盡可能激法觀眾的注意,杜絕本末倒置的展品裝飾設計,以免使觀眾潛意識里產生不隨意注意的感覺。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相關設計人員可以遵循質樸無華的原則來進行陳列設計,而展品背景設計則要盡量做到精細化、科學化,防止過分裝飾而引發觀眾產生不隨意注意心理。此外,為了進一步突顯展品魅力,塑造博物館陳列藝術的新媒體影像,展品陳列設備的造型應力爭做到可以很好的烘托展品特點,進以通過突出和加強展品感染力,來吸引觀眾注意,進而使其對展品有著深刻的記憶和清晰的印象。
3.3利用新媒體技術消除遺忘設計弊端
一般情況下,人們在參觀博物館時,會對一些個性化的展品加深印象和記憶,但是經過時間的推移,這種記憶信息就會變得日漸模糊,甚至被遺忘。因此,要想改善這種現狀,就要在進行博物館陳列藝術設計時,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盡可能利用新媒體技術對觀眾認知信息進行科學加工和處理,這樣才能消除遺忘設計弊端。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第一,在構建新媒體陳列藝術空間時,設計人員可以通過強烈的刺激以及適宜的表達方式,對觀眾認知信息進行深度加工,以便可以增強觀眾記憶的持久性。在這一過程中,博物館觀眾的認知信息大多是指情境記憶,加工后,其就要轉化成語義記憶,以便觀眾可以對其進行完全吸收。第二,要加強展品陳列密度的合理控制,為觀眾提供充足的時間進行感知信息的加工,進而使其對博物館展品的主題加以正確的理解和認知。例如,在介紹展品背景時,切記語義表達的準確性和實效性,盡量采用先置導標的新媒體技術,來喚起觀眾的潛在意識和相關記憶。例如,在設計人類化石和舊石器陳列空間時,設計人員可以將“人類是如何起源的”問題作為展品陳列的表達語義,這樣就會激發觀眾的探索欲望,進而帶著好奇心進行參觀,徹底消除了對展品信息遺忘的可能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最大化提升博物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使其可以發揮出真正的教育作用,在對其陳列品進行藝術設計時,就要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不僅要重視多種刺激,打造博物館陳列藝術新媒體空間,而且還要高展品魅力,塑造博物館陳列藝術的新媒體影像,并利用新媒體技術消除遺忘設計弊端,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設計效果,促進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敏銳.中國博物館陳列藝術設計研究[J]上海古籍出版,2017,10:25-26,
[2] 彭巖峰.博物館陳列藝術設計及其認知心理學設計理論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17,11:19-20
[3] 張繼斌.國外博物館觀眾心理學研究及其對展品陳列環境設計的啟示[J]中國博物館,2017,09:17-18
[4] 李少紅.中國博物館陳列空間設計及其心理學認知理論的應用[J]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12:44-45